北极圈游(1)——我们与牠们A

菠萝油王子

<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3日,我从北纬22度的广州千辛万苦飞越了一万多公里来到了北纬78度的挪威朗伊尔城,在此登船参加了为期8天的北极圈探险之旅,以往回来后习惯按顺序写点游记,但是那寂静多彩的北极景象常在心中缠绕,那苦寒之地的精灵在心中十分牵挂,故先反叙写两篇绝对不是动物园里的动物后再叙北极圈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游记的题目受到凤凰台的节目感染就叫做我们与牠们。“我们”指人类,“牠们”指动物,强调了人类与动物、人与大自然共存共荣的关系,以及跨越物种的高尚纯粹的爱,这是人类应该追求的美好情感,从广义上说,人类和动物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p> 海象 <p class="ql-block">这是上船后第二天到了北极圈的斯瓦尔巴群岛中的斯米仁伯格冰川附近,一早船上广播中传来<span style="font-size:18px;">女探险队员的声音</span>“高兴的告诉大家,今天海象在家,海象在家……要穿好救生衣……听从指挥……<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要讲话保持安静,缓慢靠近观看……”哈哈,这话听得亲切,像回俺村里见亲戚似的。</span></p> <p class="ql-block">听完广播后出船舷首次望见到岸上群居的海象,有点好奇,并不激动,可能是在电视里看多了的缘故吧,这巨物脏兮兮的,有点丑陋,有点憨厚。</p> <p class="ql-block">此时天空中淅淅沥沥下着小雨,有些寒冷,我们这批上岸登陆的叫做红队,(船上安排分为两队,红队中国人为主,蓝队外国人为主)在探险队员的带领下安静无声的停顿一会前行一会最后在距离海象约莫50米的地方安静观看。</p> <p class="ql-block">在北极圈斯瓦尔巴的这片海滩上,一群大西洋亚种海象正慵懒地“瘫”着。</p><p class="ql-block">图中有趣的是北极冻土不生长任何树木,只有苔藓,及不超过3公分的极柳,(也见过15公分的草)那么海滩上的朽木哪来的?答案以后揭晓。</p> <p class="ql-block">本以为人类的出现会让它们惊慌失措,可这群“大家伙”却挺淡定,有的还慢悠悠抬起头,像好奇宝宝似的打量着,仿佛在说:“哟,哪来的新朋友?别客气,继续看,咱这‘躺平’pose 可是练了很久的!”</p> <p class="ql-block">别看图片里个头一般,船上有专家专门讲北极动物课说:大西洋亚种海象雄性通常比雌性更大更重 。成年雄性大西洋亚种海象体重在1200 - 1500千克,体长接近3米 ;成年雌性大西洋亚种海象体重约600 - 700千克,体长约2.5米 。</p> <p class="ql-block">海象主要以海底栖生物为食,比如蛤蜊、贻贝等软体动物,也会捕食螃蟹、虾等甲壳类动物,偶尔还会食用一些鱼类。</p><p class="ql-block">这只肯定是雄性的,目测个头最大,但远看它那小尾巴露出海面丢丢很是可爱。</p> <p class="ql-block">它们凭借长长的獠牙在海底翻掘泥沙,在翻腾混浊的水中它可用嘴上的胡须感知寻找隐藏在其中的食物,并囫囵吞下。听船上王老师讲课得知这些家伙一天能吃4000个蚌壳,我追问老师这寒冷寂静的海底有那么多贝类给它们享用吗?回答是肯定的。</p> <p class="ql-block">海滩上,吃饱喝足的海象们惬意地挤作一团。瞧,有只还慢悠悠地翻滚着,圆滚滚的身躯在沙地上挪动,那模样就像一个个毛茸茸的大肉球在撒娇,憨态可掬,把北极圈的湿冷都衬得温暖又活泼。</p> <p class="ql-block">海象在海里可太欢快啦!它一会儿扬起鳍肢,溅起串串水花,像在和大海玩闹。</p> <p class="ql-block">一会儿又把身体扭来扭去,在水里自在穿梭,仿佛是这片北极海域里灵动又可爱的“水中精灵”,尽情享受着戏水的快乐,看得人也心生欢喜。</p> <p class="ql-block">这大朋友在海里把两只臭脚丫高高举起,活像个在水中闹脾气、耍小性子的“大顽童”。那模样诙谐又有趣,仿佛是在跟大海玩一场专属的“倒立游戏”,笨拙却又透着股天真劲儿,为这片清冷的北极海域增添了不少活泼的喜感。</p> <p class="ql-block">在斯瓦尔巴清冷的海域,雄海象露出海面的身影,与远处静静停泊的探险邮轮相映。海象的庞大身躯,是极地野性的鲜活注脚;邮轮的存在,却似人类探索欲的温柔触角。二者同框,既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生灵的自在壮美,也映出人类对这片神秘极地怀揣的敬畏与向往,仿佛在诉说着,人类与极地生灵,在这片遥远天地,共享着时光与山海的深情。</p> <p class="ql-block">这是现场的录像,现场有几十人鸦雀无声的听从那个背枪的蓝衣服探险队员的要求在冒雨观看。</p> 海豹 <p class="ql-block">那日进入北极圈斯瓦尔巴群岛北边,天气灰蒙蒙的,转了好几个观景点都没法蹬岸,站在船头无聊时听见身边的几个洋人摄友一阵喧哗,望去是一只小海豹在船头游过,只拍了个小点点。</p> <p class="ql-block">别看它个头小小,身边的专家说北极海豹大的有400公斤,小的也有150公斤。</p><p class="ql-block">这可爱的家伙一会潜水一会冒出来,几个来回便消失在200焦段镜头的视野之外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另一个登陆的地点拍的,好像当时探险队员告知是斑海豹,距离太远,领队又怕北极熊严格要求我们不能离队靠近拍摄,故只能拍了个存在。</p> <p class="ql-block">这只豹纹海豹看起来心情挺复杂的,带着点好奇又有丝警惕。它在水里静静待着,小眼睛滴溜溜地观察着,像是在想:“这些陌生的家伙是从哪儿来的呀?会对我有威胁不?不过看他们也没什么恶意,倒有点想跟他们打个招呼,又有点不好意思,还是先悄悄观察观察吧。”</p> <p class="ql-block">探险回来经过还见到这只海豹整体露出海面还翘着尾巴,可能是在享受阳光,通过这种方式来调节体温,毕竟北极的海水冰冷,晒晒极昼不太明显的太阳有助于保持身体的热量平衡。</p><p class="ql-block">临别看着它那模样,像个灵动又俏皮的小天使,在广阔的北极水域里,自在地展示着可爱姿态,仿佛是这片冰雪世界里的小精灵,用独特的方式与大自然互动,给寒冷的北极增添了一抹活泼又温暖的色彩。</p> 北极狐狸 <p class="ql-block">来之前看资料说北极不单有熊还有北极兔,北极狐狸……这次有幸见到这北极狐狸,但不是资料上显示的白色而是灰色的,身边的专业人士告知,在北极夏季与冬季动物是随季节改变的,最大的好处是觅食与隐藏。</p><p class="ql-block">我们身边出现的这小狐狸,专家说是北极狐狸的亚种,亚种就不是正主,来这里定居的,原生地在北极冰川,早年北极冰川与大海都是冰面,小狐狸为了口吃的徒步来到这斯瓦尔巴群岛,现在冰化了回不去了,成了这土地上的正主。</p> <p class="ql-block">小狐狸主要以当地小型啮齿类(如旅鼠)、海鸟(及鸟蛋)、海豹幼崽为食,是群岛上的顶级捕食者之一。</p><p class="ql-block">小狐狸站在布满碎石和少量枯草的地面上,好奇地抬头望向不远处岩石上站立的给我们守护的持枪探险队员。它的耳朵竖得笔直,眼睛里满是疑惑与好奇,心里大概在想:“这个两脚兽怎么跑到俺的地盘来啦?是想和我夺食吗?”它小心翼翼地观察着,既有点胆怯,又抑制不住那股子好奇劲儿。</p> <p class="ql-block">在广袤又荒凉的石质地带上,北极狐正轻快地奔跑着。它的毛发与周围的岩石、枯草颜色相融,像是大自然精心绘制的精灵。它一边跑,小脑袋还时不时地转动,鼻子也不停地嗅着,似乎是在追寻着某种猎物的气息,满心期待能找到一顿美味的餐食。</p> <p class="ql-block">它的身影在广袤的天地间显得有些渺小,却又透着一股坚定。天空中云层弥漫,给这片土地更添了几分清冷,可小狐狸毫不在意,依旧迈着四支小腿,像是要去赶赴一场和大自然的约定,在这北极的世界里,继续书写属于它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这视频是同船团友谢先生拍摄的现场小狐狸。</p> 北极驯鹿 <p class="ql-block">北极驯鹿中的斯瓦尔巴驯鹿是斯瓦尔巴群岛的原住民。这是在新奥尔松登陆参观我国的黄河站边上首次见到的北极驯鹿,这里坐标为北纬78°55′,(还有11度到极点)。回来后团友说在这里也见到一只小狐狸。</p> <p class="ql-block">这是同船的团友李先生拍到的小狐狸视频。</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登陆阿尔斯特兰半岛时见到的最多最近的北极驯鹿,可能是一个家族,专心啃草的它们都懒得抬头看我们一眼,一直低头赶着在这夏季白昼期里吃好喝好,准备着漫长的极夜饿肚子。</p> <p class="ql-block">考古证据显示,斯瓦尔巴驯鹿的祖先可能在一万多年前的最后一个冰期结束后就来到了这片群岛,经过漫长岁月的演化,成为了适应当地环境的独特亚种。</p> <p class="ql-block">它们的体型比大陆近亲小,腿短而粗壮,鼻子异常宽大,这些特征都是对极寒环境的适应。</p> <p class="ql-block">其毛色会随季节变化,冬季呈现近乎纯白的保护色,夏季则转为灰棕色。</p> <p class="ql-block">在冬季北极苔原植物稀少时,它们能够主动降低新陈代谢率,减少能量消耗,而当短暂夏季来临时,又能高效吸收苔藓和地衣中的有限营养。</p> <p class="ql-block">在鹿科动物中,北极驯鹿(包括斯瓦尔巴驯鹿)是极少数雌雄都长角的物种,这一特征是长期适应北极极端环境和生存需求演化而来的,核心原因有三点:</p> <p class="ql-block">1. 防御与生存需求:北极地区天敌(如北极狼、熊)威胁持续,且食物匮乏导致种内竞争(如争夺有限的苔藓、地衣资源)激烈。雌雄驯鹿都需要角来抵御天敌攻击,或在争夺食物、栖息地时威慑同类,提升生存概率。</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 繁殖期的双重作用:雄性驯鹿的角主要用于繁殖期(发情期)争夺配偶,通过角斗确立优势地位。</p><p class="ql-block">​雌性驯鹿的角则能在繁殖期保护幼崽(驱赶靠近的天敌或其他动物),同时也能在食物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取食位置,为孕育和哺乳储备能量。</p> <p class="ql-block">3. 能量利用的适应性:北极夏季短暂,驯鹿需快速积累能量;冬季严寒且食物稀缺,它们会在冬季来临前脱落旧角(雌性脱角时间通常早于雄性),减少能量消耗,待春季食物充足时再生长新角,这种“季节性脱角”策略与雌雄都长角的特征相适配,平衡了功能需求与能量成本。</p> <p class="ql-block">北极的苔原草地,是斯瓦尔巴驯鹿母子的“餐桌”。妈妈低下头,专注地啃食着苔藓和低矮的草茎,小驯鹿紧紧跟在身旁,学着妈妈的模样,用小巧的嘴探索能吃的植物。</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夏天短暂,草色刚泛起生机,就要为漫长寒冬做准备。妈妈知道,得抓紧时间多吃些,这样才能有足够的奶水,让孩子在寒冷到来前长得强壮。</p> <p class="ql-block">小驯鹿偶尔抬起头,看看四周空旷的原野,又赶紧低下头,挨着妈妈,感受着这份在北极荒原里,专属于它们的温暖与安稳。</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驯鹿的各种姿态。</p> 北极熊 <p class="ql-block">在这斯瓦尔巴群岛上据说常驻人口不超过2000人,而北极熊有近5000头,按理说是最容易见到的物种了,事实上我还真的一次都没见到过。包括那日探险邮轮为了让我们可能见到熊把船开离群岛近入北极浮冰区几个小时,(进入的纬度达到82度)也没发现。</p><p class="ql-block">图中发现的这只北极熊栖息地离我坐的冲锋舟大概距离600米左右,我们没见到它,同团另一冲锋舟的女团友发现了,说是听见了一阵冰川崩塌的巨大轰鸣声后在一块浮冰上见到这个黄乎乎的冬冬,这图她当时用手机拍的,确定了是北极熊后告知还在浮冰上的专业摄影师拍了一张。</p><p class="ql-block">当晚晚餐,船方奖励了她一个大蛋糕做为发现奖励。</p> <p class="ql-block">这张图片是船上的摄影师拍的,也不太清楚,但绝对是北极熊,那么按理来说俺这趟也算是与熊同处过了。</p> <p class="ql-block">在斯瓦尔巴群岛的荒原上,各种灵动的精灵,与这片极地大地共生,它们的存在,是北极生态坚韧与美好的缩影,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神奇与生命的蓬勃,也更懂得要守护好这独一无二的极地家园。</p> <p class="ql-block">摄影:编辑:菠萝油王子</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挪威斯瓦尔巴群岛</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5.8.4~12</p><p class="ql-block">配 乐: 《风舞者》 Windance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