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必胜》截屏赏赞

全色胶卷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歌声嘹亮,唱响胜利华章;舞姿雄壮,展现正义力量。9月3日晚上8时,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晚会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分为6个部分,5大篇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场“怒吼吧,黄河”中,情境表演《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情境歌舞《血染的白桦林》、舞蹈《殇》悲壮沉痛,朗诵与合唱《怒吼吧,黄河》慷慨激昂,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号召和领导下,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侵略者的英勇无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场“红星照耀中国”中,情境诗朗诵《这束光》、歌舞《延安!延安!》激情洋溢,情境表演《窑洞与战壕》感人至深,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战旗帜,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三场“不可战胜的力量”中,组舞与组歌《遍地烽火》、情境戏剧《永远的番号》和男子群舞《血战到底》气吞山河,彰显了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凝聚出的磅礴力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四场“共同的黎明”中,舞蹈《乘风》、情境演唱《不朽的旋律》、歌曲《无名者勋章》凝重深情,讴歌了中国人民以巨大牺牲支撑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历史性贡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五场“正义永恒”中,情境对话《如你所愿》情感真挚,仪式仪仗表演《守护正义》、领唱与合唱《势不可挡》将演出推向高潮,描绘了新时代中国的壮阔气象,昭示正义必胜的真理力量。尾声环节,歌舞《命运与共》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合乐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台晚会的总基调是“隆重而简朴,振奋且深沉”,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重要历史节点和历史场景为主线,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突出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深刻缅怀了战争中浴血奋战的革命先烈,充分展现了中国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鲜明态度,昭示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永恒真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2025年到1945年,当时间的指针柏回到80年前,中华民族历经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取得了伟大胜利。但指针并没有停下,晚会的开场短片,停留在了1931年9月18日,这是一个让中华民族都牢牢记住的日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随着情境表演《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音乐响起,短短的90分钟,晚会通过音乐、舞蹈、情境戏剧等多种舞台艺术形式,综合运用舞台表演、多媒体、沉浸式音效等多种表现手段,从抗日战争的起点讲起,到贯穿新时代抗战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向观众重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历史情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80后总导演周莉亚、韩真率领的创作团队,大胆打破传统晚会的编排窠臼。他们将《只此青绿》的舞蹈美学与《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戏剧张力注入红色题材,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剧晚会”模式。音乐剧演员马佳与话剧演员雷佳音同台,舞者华宵一与影视演员刘昊然对话,这种艺术门类的破壁融合,让革命叙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感染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场晚会最动人的化学反应,来自80后导演+90后编导+00后演员的黄金组合。这次晚会有大批90后的年轻编导参与创作,在演员方面,以文艺院团的年轻演员和艺术院校的学生为主,其中00后的演员在参演人员中的比例超过了50%。 “当历史的接力棒交到80后90后手中,你会突然觉得,自己不再是被前辈们保护在羽翼之下的小孩子了。我们想从更多的角度出发,挖掘历史里相对来说不那么广为人知的故事,展现无名英雄付出的巨大牺牲。”主创团队徐珺蕊说,作为青年创作者,在媒体采访中她透露,这半年来,她与同事们从浩瀚的史料、著作、纪录片中钩沉拣选,参考多方建议和已有的创作范例,搭建起整场演出的文学框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篇章中,舞蹈《殇》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了在战火中一对失散的少年兄妹的故事。“哥哥!”随着舞蹈《殇》中妹妹的一句凄厉的呼喊,哥哥在枪声中倒地,妹妹紧抱着哥哥冰冷的身体,令无数观众动容。“他们在枪林弹雨中相互寻找,目睹了同胞的死亡和敌人的凶残,展现出中华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该节目编导之一胡沈员透露,创排过程中,编导和演员们共同观看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大量影视资料,每每看到史料中惨痛的历史,他们都忍不住流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饰演《殇》中哥哥一角的是舞者常宏基,在寻找妹妹的途中,他无数次目睹同胞倒在自己身边,自己也无数次在舞台上摔倒又站起,虽然舞台表演中的摔倒动作有专业的训练方法,但常宏基还是难免受伤,“一次次摔倒时我内心想的是,我一定会站起来的,每一次砸在地上都是为了更好地站起来。”常宏基说,“那一路上,我从一个小男孩成长为一个男人。”面对日寇,他发出一声怒吼,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妹妹,“当时我内心在呐喊,侵略者我不怕你们,来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舞者张翰在情境戏剧《永远的番号》中饰演刘老庄连的一位小战士,他用高难的舞蹈动作展现抗日战争中的肉搏战,最终按下引爆器,壮烈牺牲。在意象化的舞台表达中,小战士被演员刘敏涛饰演的“大地母亲”背在背上,合上了双眼。“刘老庄连的番号至今仍然存在,那是一个哪怕战士都牺牲了,依然有全村的父老乡亲送孩子加入,再上战场的连队。”张翰相信,只要是中国人,都会对这样的历史产生真实的情感反馈,“每一次排练我都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舞台上,我只要把这份真实的情感拿出来,真真切切地展现我保家卫国的理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永远的番号》所在的第三篇章名为《不可战胜的力量》,这一篇章担任执行导演的是北京歌剧舞剧院编导王圳冰和黄云松。有过部队生涯的他们,希望在这一篇章展现中国军人的真实血性,展现我党带领的人民军队在抗日战场上发挥的重要作用。黄云松说,刘老庄连是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动人故事,节目中的三声轰炸,象征着中国军民内心的伤疤,象征14年抗战华夏大地的裂口,“大地母亲”要去弥合这裂口。“我们有坚韧的品格,有不屈的精神。”王圳冰说,“我们要用刘老庄连的故事告诉世界,我们中国人是打不败的,我们会血战到底,直至东方升起一轮红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永远的番号》中,刘敏涛饰演“大地母亲”,通过三重情感爆发直击人心。她的一句“孩子,我带你回家”配合背起牺牲士兵的动作,将家国情怀与母性本能交织。背起牺牲的年轻士兵时,颤抖的双手与嘶哑的呐喊将“军民共生”的羁绊具象化,一句“旗在,阵地就在”,泪水中迸发不屈的信念。爆炸声响起时的眼神震颤、强忍哽咽的嘴角抽动等细节,让观众瞬间代入战火中的母亲角色。面对阵亡将士,她含泪宣告“刘老庄连全员补齐”,从个体悲痛升华为民族精神的传承,每声呐喊都像扎进心口的刺,观众的泪水止不住涌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敏涛的表演以极具穿透力的情感表达著称,她的哭戏之所以“演哭”观众,在于她将虚构痛苦转化为可触摸的生命体验。她替所有沉默的母亲、挣扎的女性、隐忍的普通人流泪——每一滴泪都砸在时代共鸣的弦上。刘敏涛的“演哭效应”本质是真实对完美的胜利,当影视工业愈发依赖技术渲染时,她用血肉之躯为角色赋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窑洞与战壕》中,雷佳音与小演员孙思程演绎的抗战父子。当孩子用稚嫩声音喊出"爹爹别走",观众席瞬间响起此起彼伏的抽泣声。这种以家庭视角切入宏大历史的表现手法,恰恰是年轻创作者对集体记忆的创造性转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雷佳音作为2024年金鸡奖影帝和大满贯视帝,兼具市场号召力与演技厚度,其参演提升了晚会的传播广度与艺术深度。雷佳音以沉稳演技强化“国民演员”标签,历史题材与细腻表演的结合,为抗战叙事增添了人性化注脚。凭借多年话剧表演经验,其铿锵有力的宣言和细腻的情感独白感染力十足,一句“中国人的天、地、海,都是咱中国人自己说了算!”引发全场共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下不好走的路,都归我们来走。”随着演员罗晋的一声怒吼,在情境诗朗诵《这束光》里,年轻演员刘昊然、胡先煦、杨若彤紧随其后,身着军装,台词铿锵——“在这里没有一条沉寂的道路,窑洞闪烁着遍野的灯光,像千万只执拗的眼睛,延安的战斗者不知道什么叫屈服。为了一个真理,我们打翻了天地。”聚焦青年革命者奔赴延安的奋斗历程,《这束光》用青年人的视角展现了正在燃烧、正在战斗的七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整台晚会暗藏精密的符号系统。深圳歌剧舞剧院演绎的《殇》选段,演员们身着紫金草图案服饰,<font class="meipian-red">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font>的“哭墙”意象搬上舞台,遇难者组成的“哭墙”配上巨型LED屏缓慢滚动的30万遇难者名单,不少观众哭到泪奔。舞蹈演员胡沈员用现代舞语汇诠释战火中的挣扎,这些创新表达既保持了历史的庄重感,又消解了年代隔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松花江上》飘落着的象征苦难的“雪絮”到《重读祭黄帝陵文》中“中华儿女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呐喊,再到《窑洞与战壕》中“劳苦大众要解放!中国革命要成功!”八路军的振臂高呼……和以往的文艺晚会不同,这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更像是一部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感人的故事,走心的表达,一首首熟悉的歌曲唤起了那一段段沉睡的历史。《延安颂》《东方红》《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啊,朋友再见》……当现代的舞美配上新编的革命歌曲,一段段历史记忆转化为舞台上的呼吸与温度,晚会接近尾声,在大屠杀中因被哥哥保护而活下来的妹妹与哥哥隔空对话,形成了“call back”,妹妹手里还一直拿着象征爱与希望的“二月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场晚会还有一大亮点就是将虚拟舞台背景与历史真实影像相结合。演出背景中呈现的一段段珍贵历史影像,吸引了众人目光,也把人们带回到当时的烽火岁月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晚会总导演韩真在接受采访时透露:“我们不是在复述历史,而是在寻找历史与当下的情感接口。”这句话揭示了文艺作品唤醒集体记忆的密钥——不是简单的场景再现,而是情感共鸣的精准触发。当胡先煦朗诵“这曙光属于每一个守护黎明的人”时,镜头扫过观众席里泛红的眼眶。这种跨越八十年的情感共振证明,真正打动人心的从来不是宏大的说教,而是具象的生命故事。年轻主创们用《咏春》式的现代审美重构革命叙事,让习惯了碎片化信息的当代观众,重新建立起与历史的情感联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情节,以及一个个被镌刻在舞台上的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名字,都成为整场晚会宏大立意的具体落脚点,让家国情、民族情可知可感,一声“今日中国,如你所愿”更是让整场晚会的情感浓度达到最高,因为每一个“你”,其实都是台下的“我”,在中国最大的殿堂里,讲好中国人最伟大的抗战故事,这个故事跨越时空,每一个人都是“主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十载岁月洗礼,抗战精神在艺术重构中焕发新生。歌剧、舞剧、音乐剧,严肃庄严,深意和美感兼具。这场晚会告诉我们:真正的民族记忆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不断被重新诠释的生命力。当《正义永恒》的乐章响起时,每个中国人都能在这面艺术棱镜中,照见自己与历史的血脉相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台晚会将历史时空、艺术时空、情感时空交织融合,深情回顾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突出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唱响了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英雄凯歌,彰显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风貌。</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