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河西走廊是中国西北的重要交通要道和古丝绸之路干线。</p><p class="ql-block"> 地理位置:位于黄河以西、祁连山脉与走廊北山(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之间的甘肃省西北部,东起乌鞘山,西至玉门关,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最宽处近200公里,最狭窄处只有数公里。</p><p class="ql-block"> 地形地貌:整体呈西北-东南走向,由一系列西北-东南走向的高山和谷地组成,地势南高北低,分为南部祁连山地、中部走廊平原、北部低山丘陵与荒漠四大地貌单元,有冰川、雪山、沙漠、戈壁等多种地貌。</p><p class="ql-block">气候特征:属于大陆性干旱气候,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年降水量为30-200毫米,蒸发量却达到2000毫米以上,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沙暴日多,安西等地有“风库”之称。</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春秋战国时期,河西走廊生活着大夏、月氏和乌孙等民族。公元前141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经河西之战,汉武帝在河西走廊设“四郡”“两关”。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地区相对稳定,佛教文化盛行。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繁荣,后因安史之乱,河西走廊被吐蕃占领。元朝时,“凉州会盟”使西藏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版图。明清时期,明朝设“关西七卫”,清朝完全恢复对嘉峪关以西至哈密地区的统治。近现代以来,河西走廊是新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 文化与经济:河西走廊是多民族交融、多宗教并存的地区,留下了莫高窟、玉门关、武威天梯山石窟等众多文化遗产。同时,它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新能源产业基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和文旅融合发展集聚区。</p> <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12日浦东机场飞往敦煌,开始古丝绸之路一段路程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敦煌是甘肃省酒泉市代管的县级市,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以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自然景观闻名于世。</p><p class="ql-block">敦煌是世界四大文化体系汇流之地,拥有莫高窟、玉门关和悬泉置遗址3处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现存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p> <p class="ql-block">13日游览莫高窟、呜沙月牙泉。住敦煌</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最大的佛像位于第96窟。</p><p class="ql-block">这尊佛像为石胎泥塑的弥勒倚坐像,高35.5米,唐代时称“北大像”。佛像两腿自然下垂,右手上扬作施无畏印,左手平伸作与愿印。其所在的第96窟外有一座高达45米的九层楼阁,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群体中的代表窟群,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连续修建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的佛教石窟群。</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宕泉河西岸的断崖上,坐西朝东,面向三危山。</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据敦煌研究院藏武周圣历元年(698)《李君修莫高窟佛龛碑》载,前秦建元二年(366)沙门乐僔始凿第一窟,后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等朝代,历时千年不断营建。</p><p class="ql-block"> 洞窟概况:窟群全长1600余米,分南北两区,现存洞窟735个。南区有壁画、塑像的洞窟共492个,是佛徒传播佛教义理和礼拜的处所;北区除少数洞窟存有壁画,其余多为僧人行禅的禅窟、画工塑匠的生活窟及瘗窟,共243个。</p><p class="ql-block"> 艺术成就:现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壁画题材丰富,有尊像画、佛传故事画、本生故事画等;彩塑有佛陀像、菩萨像、弟子像等,最大彩塑为第96窟的“北大像”,高35.5米。</p><p class="ql-block"> 历史价值:1900年发现的藏经洞,出土了5-11世纪初的经卷、文书、刺绣、绢画等文物5万余件,涉及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催生了“敦煌学”这门国际显学。莫高窟于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最大的卧佛位于第158窟。</p><p class="ql-block">这尊卧佛是石胎泥塑像,为释迦牟尼涅槃像,身长15.80米。佛像呈“狮子卧”姿,即枕右手而卧,左手轻放于身上,双足相迭横卧。其面部表情安详,双目半闭,唇含笑意,展现出“寂灭为乐”的涅槃境界。在涅槃像周围,还绘有壁画,弟子们的悲痛与菩萨们的超然沉静,与主尊佛像形成鲜明对比,烘托出其超凡脱俗。</p> <p class="ql-block">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是敦煌著名的自然景观,鸣沙山错落有致,由五色细沙堆积而成,其沙子“会唱歌”;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因酷似新月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此外,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拥有规模宏大的雅丹地貌群落,造型丰富,姿态各异,被誉为“魔鬼城”。</p> <p class="ql-block">敦煌市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月牙泉古建筑始建于清乾隆时期,历经一百多年,从东到西共有130多间機阁,但在文革时期遭到了毁坏,1991年到1999年间在原址上陆续进行了修建。月泉阁四层六万,翅槍斗拱,是月牙泉建筑群中最高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14日游览玉门关、西千佛洞、阳关。住敦煌</p> <p class="ql-block">玉门关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北约90公里处。</p><p class="ql-block"> • 历史沿革:玉门关设置于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最初位于西汉酒泉郡西部、敦煌郡的东部,后因战略需要多次迁徙。汉武帝太初三年至四年间(前102年-101年),迁到敦煌西部;汉武帝后元年间,迁至敦煌郡西北一百六十里的地方;东汉永平十七年(74年),又东迁至今甘肃省安西县双塔堡附近。隋唐时期,玉门关位置继续变化,五代宋初,重新迁址回石关峡,位于敦煌西北一带的旧址随之废弃。</p><p class="ql-block"> • 名称由来:一种说法是古代西域和阗等地所产美玉由玉门关输入中原,故以玉门为名;另一种说法是根据“山南水北为阳,反之山北水南为阴”的传统,位于疏勒河南侧的玉门关应当名为阴关,又因汉高祖刘邦与项羽在成皋对战失利后从成皋城的玉门(北门)逃出,玉门关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 • 遗址构成:玉门关遗址主要包括小方盘城遗址、大方盘城遗址、汉长城边墙及烽燧遗址,各类型遗存包括2座城址、20座烽燧和18段长城遗址,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关防体系。</p><p class="ql-block"> • 历史价值:玉门关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见证了汉代大型交通保障体系中的交通管理制度、烽燧制度与长城防御制度。它是中原与西域诸国来往及邮驿之路,也是东西方文化、经济和技术交流的关键枢纽,玉石、金属锻造、战车技术等都曾通过此路径传播。同时,玉门关在汉唐诗歌中频繁出现,如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承载了丰富的边塞家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班超简介</p><p class="ql-block">班超,字仲升,汉族,汉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p><p class="ql-block">是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班超是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史学家。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敬,审查事理。他曾出使西域,为平定西域,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西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莫高窟并称为姊妹窟。</p><p class="ql-block"> • 位置:位于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区西南约35公里处,在党河水库以东约3公里的党河河谷南北崖壁上,窟区东起南湖店,西至党河水库,全长2.5公里。</p><p class="ql-block"> • 开凿年代:据藏于巴黎的敦煌遗书《沙州都督府图经》记载,其始创年代应早于莫高窟,至少与莫高窟同一时期,现存最早的洞窟为北魏时期。</p><p class="ql-block"> • 洞窟情况:现存22个洞窟,共有彩塑34身、壁画800余平方米。洞窟形制多样,有中心塔柱窟、覆斗顶窟、平顶方形窟以及敞口竖长方形大龛等,其中隋代第11窟形似游牧民族的圆形帐,在敦煌石窟中独一无二。</p><p class="ql-block">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 • 彩塑艺术:多数塑像经清代及民国重塑,也有少量保持原貌。如北魏第7窟中心柱正面龛内的倚坐像,是北魏早期曹衣出水式向秀骨清像、褒衣博带式过渡的经典之作;五代第19窟的十六罗汉塑像则与中原佛教艺术同步发展,是敦煌石窟中唯一用塑像的形式表现十六罗汉的题材。</p><p class="ql-block"> • 壁画艺术:壁画内容风格基本与莫高窟同时期壁画一致,以佛说法图、千佛图为主,部分题材填补莫高窟空白,如北魏第10窟的《劳度叉斗圣变》佛本生故事,第7窟的北魏天宫伎乐图,均为莫高窟同期罕见之作。</p> <p class="ql-block">阳关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70千米的古董滩附近。</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年间,是汉代“列四郡、据两关”中的两关之一。西汉时为阳关都尉治所,魏晋时设阳关县,唐代设寿昌县,宋元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逐渐废弃。</p><p class="ql-block">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它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与玉门关同为当时对西域的门户,也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同时还是汉王朝防御西北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关隘,是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p> <p class="ql-block">历史遗迹:现存有汉唐时期的古阳关遗址、阳关烽燧、阳关古道、寿昌城遗址、汉长城塞墙遗址等众多文物遗迹。尤以古董滩北侧墩墩山顶上的烽燧最大,地势最高,保存比较完整,被称为“阳关耳目”。</p> <p class="ql-block">人文景观:阳关博物馆是中国西北地区建设最早的景点式遗址博物馆,整体呈现仿汉建筑风格,馆内珍藏文物丰富,能让游客系统了解丝绸之路南道的军事、商贸与民族融合史。</p> <p class="ql-block">自然风光:戈壁大漠苍茫壮阔,阳关绿洲如翡翠嵌于黄沙,沙生植被带蜿蜒成带,阿尔金雪山遥峙南天,海市蜃楼幻景频现,演绎着“大漠孤烟直”的诗意与神秘。</p> <p class="ql-block">诗人王维塑像</p> <p class="ql-block">15日游览大地之子、嘉峪关。住张掖</p> <p class="ql-block">“敦煌大地之子”实则位于甘肃省瓜州县戈壁滩上,距敦煌约1.5小时车程。它是一座大型户外主题雕塑作品,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董书兵设计并制作。</p><p class="ql-block"> • 基本概况:雕塑长15米、高4.3米、宽9米,采用红砂岩为主要材质,通过三维扫描获取模型数据,再分块进行3D雕刻,最后逐块雕砌安装成型。</p><p class="ql-block"> • 创作灵感:其外形灵感源自人类对母体的依赖与回归,同时也与叙利亚战争中遇难男童俯卧海滩的新闻相关,艺术家将对生命的悲悯融入创作,婴儿的姿态如同胎儿在子宫中,隐喻着对和平的渴望与对苦难的抚慰。</p><p class="ql-block"> • 象征意义:以婴儿象征人类,强调人与自然亲和融洽,隐喻人类如同地球母亲怀抱中的孩子,呼吁人们呵护地球家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p><p class="ql-block"> • 周边景观:与“无界”“汉武雄风”“戈壁方舟”等雕塑组成戈壁艺术长廊,还可与榆林窟等景点一同游览。</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甘肃瓜州,去往张掖七彩丹霞路上看到的汉武帝头像雕像,汉武帝刘彻的征战经历,和匈奴交战,经过多年的苦战,44之后,战胜了.匈奴,收复河道,占领河西平原,为大汉朝立下了巨大的贡献,大战中,涌出了两名大英雄,卫青和霍去病,他们被中国人世世代代铭记,没有汉武帝就没有今天的河西走廊。在大沙漠中,张芳庆雕刻了汉武帝刘彻的头像,非常威武。远远看去,他似乎在思索着未来。</p> <p class="ql-block">大地之子旁边不足公里的大男孩雕塑是《跨越祁连》。</p><p class="ql-block">《跨越祁连》高达9米,呈现出一个卡通风格的大男孩形象。他青春洋溢,脚踩七彩祥云,自信地跨越脚下山峦,体现了“山高我为峰”的无畏气魄,是瓜州历史进程与进取精神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15日游览嘉峪关</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悬壁长城是嘉峪关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位于嘉峪关市西北14公里处,北距嘉峪关关城8.4公里,地处石关峡口北侧的黑山北坡。</p><p class="ql-block">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尚书翟銮视察河西防务后,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了嘉峪关南北两翼的长城,其中沿北峰而行的一段长城便是悬壁长城,工程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完成。</p><p class="ql-block"> 悬壁长城原墙底阔4米,上宽2米,高0.5-6米不等,为黄土片石夹沙夯筑而成。现存750米长城经1987年重修,其中有231米城墙悬挂于高150米、倾斜度为45度的山脊上,因有“长墙倒挂,铁壁悬空”之势,得名“悬壁长城”。</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长城文化和古丝路文化的交汇地,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击伐匈奴、玄奘西行取经等众多历史名人都曾途经此地,为其增添了厚重的人文内涵。</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关城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以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有“天下第一雄关”“河西第一隘口”之称。</p><p class="ql-block"> • 历史沿革: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征西将军冯胜置关设防,筑土城。后经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等年间的不断修建和完善,至1539年,历时168年,形成了完备的防御要塞。</p><p class="ql-block"> • 建筑布局:整个关城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千米。内城是关城的中心,周长640米,城墙高9米,有东西二门,门上建三层三檐歇山顶式城楼。内城西有罗城,呈“凸”字形,中间开券门,门额刻“嘉峪关”三字,门上建关楼。外城高3.8米,周长1100米,与内城平行并形成夹道。关城外城四周有壕沟,关城内外还有官井、营房及文昌阁、关帝庙、戏楼等附属建筑。</p><p class="ql-block"> • 军事意义: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最狭窄之处,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依山傍水,地势险要,是古代中原王朝抵御西域入侵、保障丝绸之路贸易安全的关键屏障,也是明清时期西北边防的核心。</p><p class="ql-block"> • 文化价值: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入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里流传着“击石燕鸣”“定城砖”等许多动人的故事和典故,同时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p> <p class="ql-block">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是中国最美的三大雅丹之一,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地质形态发育最成熟的雅丹地貌群落。</p> <p class="ql-block">地貌成因</p><p class="ql-block">雅丹地貌是约十万年以来风、水为主要营力侵蚀第四纪沉积物的结果。古罗布泊时期留下大面积、深厚的湖相沉积,以土为主的沉积结构复杂,含有大量粉沙、细沙,夹有坚硬的泥岩层和石膏胶结的沙层。在干旱环境下,温差产生的胀缩效应使泥岩层崩裂,沙层暴露,风、水等外力侵蚀作用逐渐形成了如今的雅丹地貌。</p> <p class="ql-block"> • 位置:位于甘肃西部敦煌市境内,地处甘肃、新疆交界处,距敦煌市区约180公里,东南距玉门关约100公里。</p><p class="ql-block"> • 面积:景区分南北两区,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18公里,面积398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 地质公园地位:2001年11月,国土资源部批准成立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2006年11月被评定为AAAA级旅游景区;2015年9月,敦煌地质公园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p> <p class="ql-block">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是一处极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区。</p><p class="ql-block"> 位于甘肃、新疆交界处,东南距玉门关约100公里,距敦煌市180公里。景区分南北两区,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13公里,公园面积近400平方公里。2002年3月,国土资源部正式公布成立该公园,这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第一个以雅丹命名的国家地质公园。</p><p class="ql-block"> • 地貌成因:是约十万年以来风、水为主要营力侵蚀第四纪沉积物的结果。地质基础为湖泊沉积地层,在沙漠中强大的定向风的吹蚀和流水的侵蚀作用下,小山包下部被剥蚀,上部岩层松散垮塌,逐渐形成雅丹地貌。</p><p class="ql-block"> • 景观特色:主要景观为大型垄岗状、墙状和塔柱状等雅丹体,造型奇特,如“天外来客”“孔雀回眸”“西海舰队”等,栩栩如生。此外,还有黑戈壁、沙漠、湿地等景观,戈壁由黑色砾石组成,沙漠中沙丘类型多样,湿地则是动植物的栖息地。</p><p class="ql-block"> • 荣誉称号:2006年11月被评定为AAAA级旅游景区,2015年9月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还先后被批准为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甘肃省科普教育基地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6日游览七彩丹霞</p> <p class="ql-block">七彩丹霞一般指张掖七彩丹霞景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世界地质公园。</p> <p class="ql-block"> • 地理位置:位于甘肃省张掖市临泽、肃南县境内,祁连山北麓,东距张掖市区40公里,北距临泽县城20公里,景区总面积50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 地貌成因:约2.3亿至6500万年前,张掖地区为内陆盆地,气候干湿交替,铁、锰、钙等元素氧化还原,形成不同颜色的沉积岩。后受青藏高原隆起和祁连山造山运动影响,地层挤压抬升、褶皱,再经流水、风力等外力侵蚀,使不同色彩的岩层垂直暴露于地表,形成如今的七彩丹霞地貌。</p><p class="ql-block"> • 景观特色:是我国北方干旱地区发育最典型的丹霞地貌,也是国内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高度复合区。有红、黄、橙、绿、白等多种颜色,色彩缤纷、层理交错、气势磅礴。景区内有七彩云海、七彩仙缘、七彩锦绣、七彩虹霞等7处观景台,有神龙戏火、灵猴观海、众僧拜佛等30余处景观,造型逼真,堪称丹霞景观中的极品。</p><p class="ql-block"> • 旅游价值:先后荣获“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等诸多美誉,是理想的采风摄影、影视创作基地,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等多部影视作品曾在此取景。景区还推出了直升机观光、热气球自由飞、乘驼观光等多种特色旅游项目,深受游客青睐。</p> <p class="ql-block">彩色丘陵是怎么形成的</p><p class="ql-block">How Were the Colorful Hills Formed</p><p class="ql-block">彩色丘陵由距今1.37~0.96亿年前(早白垩纪)湖泊沉积的泥岩、砂质泥岩组成,因岩层中所含矿物不同而呈现多彩的颜色,它也记录了早白垩纪气候环境的变迁和距今3600万年(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风化侵蚀的历史。随着时间和气候的变化,多彩的丘陵颜色变化万干,颇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的气势,被誉为世界地质奇观。</p> <p class="ql-block">七彩丹霞中的“睡美人”是张掖七彩丹霞景区内的一处著名景观,位于七彩仙缘台(2号观景台)附近</p><p class="ql-block">外观形态:从特定角度观赏,山体宛如一位仰卧的美人,有着舒缓柔美的线条、圆润妙曼的身材,以及色彩斑斓的“衣裙”,仿佛是大自然孕育出的素面朝天的大地美人。</p><p class="ql-block"> 地质成因:距今1.37亿年至0.96亿年前,这里是湖盆,形成了水平状的泥岩、砂质泥岩,后受距今约0.8亿年前的挤压运动影响,岩层变得近乎直立。经过3600万年以来的抬升、剥蚀和长期风化,形成了如人体曲线的山脊,因岩层中所含不同矿物的影响,风化后呈现出多变的颜色,从而造就了“睡美人”的独特造型。</p><p class="ql-block"> 文化传说:有传说称“睡美人”是女娲娘娘,远古时期生活在这里的古越族先民流传着女娲造人补天的故事,山下江河中的五彩锦石,被认为是女娲补天散落的石子,因此这座山又被称为“地母岭”“女主寨”。</p> <p class="ql-block">彩色丘陵具有什么科普价值</p><p class="ql-block">张掖彩色丘陵地层露出良好,色彩旋回明显、层理清晰,作为早白垩纪具有良好沉积连续性的陆相列,整个沉积厚度达到1000米左右,包含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是了解彩色丘陵地貌知识的百科全书,研垩纪气候变化十分难得的天然实验室,对于游客了解和研究张掖地区地质发展史、褶皱构造、白垩纪沉积育等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彩色丘陵为什么是多种颜色</p><p class="ql-block">彩色丘陵色彩与Fe2"/Fe3*比值有关系:当地层中Fe3*含量较多,Fe2*/Fe3*比值较低时,地层颜色以紫红砖红为主;当地层中Fe3*含量较少,Fe2'/Fe3*比值较高时,地层颜色以灰绿色和黑色为主;当地层中Fe2*/Fe比值由低变高时,地层颜色逐渐由红色向灰绿、黄灰蓝灰过度,直至黑色或白色</p> <p class="ql-block">什么是褶皱</p><p class="ql-block">褶皱是由于地壳变动使岩层受到压力而形成的连续弯曲的构造,其基本形态分为背斜和向斜。</p><p class="ql-block">背斜成山,若层中间老,两翼新;向斜成谷,岩层中间新,两翼老。</p><p class="ql-block">下图彩色丘陵地貌景观,核部为谷,</p><p class="ql-block">翘,呈典型的向斜形态。</p> <p class="ql-block">张掖是甘肃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 • 历史沿革: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设立张掖郡。西魏恭帝元年(554年),改西凉州为甘州,甘肃省名“甘”字即源于此。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卫所制为府县制,设立甘州府。2002年,撤销张掖地区,设立地级张掖市。</p><p class="ql-block"> • 地理环境:地处甘肃省西北部,东与金昌市、武威市为邻,西与酒泉市、嘉峪关市相望,南依祁连山与青海省接壤,北靠合黎山、龙首山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境内地形复杂,有祁连山水源涵养区、黑河绿洲、荒漠戈壁三大生态系统,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p><p class="ql-block"> • 行政区划与人口:辖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肃南县一区五县,2024年,全市常住人口109.99万人,有汉、裕固、藏、蒙、回等38个民族,其中裕固族是全国独有的少数民族。</p><p class="ql-block"> • 经济发展: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区和重要的粮食、蔬菜、瓜果、油料和牛羊生产基地。202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0.88亿元,比上年增长5.3%。</p><p class="ql-block"> • 文化旅游:张掖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中国最美之一的祁连山草原、张掖丹霞、黑河湿地、黑河峡谷和平山湖大峡谷等自然景观。还有全国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张掖大佛、坐佛山丹大佛,与敦煌莫高窟同时代的马蹄寺石窟群等人文景观。此外,裕固族、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风情独特。</p> <p class="ql-block">张掖文庙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其历史悠久,建筑布局严谨,文化价值深厚。以下是具体介绍:</p><p class="ql-block"> • 历史沿革:始建于元大德三年(1299年),据《甘州府志》记载,明洪武年间改建,清顺治七年(1650年)重建。</p><p class="ql-block"> • 建筑布局:原建筑群位于城东南隅,今文庙巷。正面门外有“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石牌,迎面是琉璃照壁,嵌“二龙戏珠”图案。牌楼门嵌“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庙”匾额,边墙开“圣域”“贤关”牌楼门。门内有泮池及三座石桥,桥后是“棂星门”牌坊,坊后为明伦堂,堂后是大成殿,戟门左右为名宦乡贤祠,殿后有孟轲殿,左右有龙池凤穴。</p><p class="ql-block"> • 现存状况:原张掖文庙仅存大成殿。大成殿后被迁到大佛寺万圣殿台基处,现为大佛寺佛教艺术陈列厅。该陈列厅占地2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拥有古建筑10座,仿古建筑2座</p> <p class="ql-block">武威是甘肃省下辖的地级市,</p><p class="ql-block"> • 基本概况: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东接兰州、南靠西宁、北临银川和内蒙、西通新疆。现辖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和天祝藏族自治县,总面积3.2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2.73万人,聚居着汉、藏、回、蒙等41个民族。</p><p class="ql-block"> • 历史文化:公元前121年,汉武帝为彰其“武功军威”命名武威。自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历代王朝都曾在这里设郡置府,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和隋末的大凉均在此建都。这里是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出土地,有“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陇右学宫之冠”武威文庙、西藏归属中央政府行政管辖的历史见证地凉州白塔寺等珍贵历史文化遗存,汉唐文化、五凉文化等各展异彩。</p><p class="ql-block"> • 地理区位:处于亚欧大陆桥的咽喉地位和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的中心地段,兰新铁路、干武铁路、连霍高速、定武高速、金武高速、G312国道贯穿全境,交通便利。</p><p class="ql-block"> • 生态环境:地处黄土、青藏、蒙新三大高原交汇地带,是全国生态格局中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区域和北方防沙带的中心地带,境内有祁连山、连古城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p><p class="ql-block"> • 产业发展:农业资源得天独厚,是全省瓜果及肉类生产基地,也是酿酒葡萄的绝佳产地。以达利食品、青岛啤酒、伊利液态奶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生态工业蓬勃发展,同时汉唐天马城等文旅项目开放运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加速形成。</p> <p class="ql-block">历史价值:雷台汉墓为研究东汉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雷台汉墓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北关中路272号,是东汉晚期大型砖室墓,因出土“马踏飞燕”闻名。</p><p class="ql-block"> • 发现过程:1969年,武威当地农民在挖战备地道时意外发现。1996年3月,又发现雷台二号汉墓。</p><p class="ql-block"> • 墓葬形制:共有两座墓,雷台一号汉墓为夫妻合葬墓,规格较高,墓门向东,由长斜坡墓道、甬道、前室(附左右耳室)、中室(附右耳室)、后室组成,墓室总长19.34米,墓门上方有砖雕门阙。雷台二号汉墓形制与一号墓相似,但规模较小且无耳室。</p><p class="ql-block"> • 文物遗存:出土金、银、铜、铁、玉等文物230多件,古钱币3万余枚。其中铜车马仪仗俑99件,工艺精湛,“马踏飞燕”是其代表,高34.5厘米,长40.5厘米,后腿右足踩一飞鸟,三足腾空,造型奇特,合乎力学平衡原理,1983年被定为中国旅游标志。</p> <p class="ql-block">天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城南50公里的张义镇中路乡灯山村,是中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有“石窟鼻祖”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 历史渊源: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由北凉王沮渠蒙逊于公元412年至439年召集凉州高僧昙曜和能工巧匠开凿。自北凉后,北朝至隋唐周陆续兴造,西夏至明清仍有重修。</p><p class="ql-block"> • 建筑特色:石窟现存洞窟三层,共18个,窟内南北两壁残存彩绘壁画,为云纹青龙、大象经卷、猛虎花卉等纹样。其中唐代大佛窟最为著名,有石胎泥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像,坐佛高28米。</p><p class="ql-block"> • 艺术影响:天梯山石窟是中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开凿过程中培养了一批能工巧匠和艺术家,昙曜等人后来成为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重要技术力量,推动了中国石窟艺术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 文物保护:1958年因修建黄羊河水库,部分文物被搬迁至甘肃省博物馆保存,后经修复,部分文物已移交武威市凉州区天梯山石窟管理处。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2月25日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武威市博物馆是一座全面反映武威历史文化的国家一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 历史沿革:成立于1982年,2019年新馆建成开放,2024年5月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同年12月被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 建筑布局:占地面积36,861.5平方米,建筑面积19,821.77平方米。主展馆为地下一层、地上三层,设置有基本历史陈列厅、武威天梯山石窟专题展厅、临时展厅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另设有文物库房、文物修复室等。</p><p class="ql-block"> • 馆藏文物:现馆藏可移动文物46,111件,其中一级文物170件,二级文物274件,三级文物592件。馆藏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汉简、汉唐木雕、西夏木板画、西夏文文献、明代大藏经、清代水陆画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佛教文物、少数民族文献文书等特色鲜明,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陈列展览:基本陈列《武威历史文物展览》以“河西都会 天马故乡”为主题,共有七个单元,集中展出武威出土的各时期文物600余件。专题展览《天梯神韵 凉州佛光--天梯山石窟专题展》,展出北凉时期壁画、唐塑明妆塑像等文物81件/套。此外,还会举办各类临时展览。</p> <p class="ql-block">鸠摩罗什寺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北大街,并非在张掖。它是为纪念西域高僧鸠摩罗什而建的寺院。</p><p class="ql-block"> • 历史渊源:始建于东晋后凉时期(公元386年至403年),后凉麟嘉元年(389年),后凉皇帝吕光为安顿鸠摩罗什的身心,召募各地能工巧匠修建该寺。唐时曾大力扩建,明永乐元年、清康熙二十八年都进行过大规模修缮。1927年武威发生大地震,罗什寺塔等建筑被毁,1934年在原址上重修了罗什寺塔,2000年开始再次立项修建。</p><p class="ql-block"> • 建筑布局:占地139.2亩(2017年),主体建筑有大雄宝殿、大经堂、观音殿、禅堂、客堂、念佛堂、鸠摩罗什图书馆、般若讲堂、僧房等。标志性建筑为罗什寺塔,是一座八角12层、高33米的空心砖塔,塔门朝东,最上面一层设一小佛龛,龛内供金佛一尊,塔内供奉着鸠摩罗什的舌舍利。</p><p class="ql-block"> • 文化价值:鸠摩罗什是中国佛教史上四大翻译家之首,他在凉州讲经十七八年,大兴佛教,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鸠摩罗什寺作为他初入内地译经弘法演教的场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是研究五凉文化、汉传佛教、西域佛教的珍贵遗存。</p> <p class="ql-block">冰沟河景区是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祁连镇境内的 祁连山国家公园的核心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距武威市区35公里。</p><p class="ql-block">自然景观:景区规划面积9310公顷,海拔在2050-4874米之间,涵盖雪山、天池、瀑布、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有祁连冰川、阿尼岗嘎尔雪山、柴尔龙海天池等特色景观,柴尔龙海是祁连山境内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湖泊,马兰花大草原面积达5000多亩,尼美拉大峡谷有“六月冰河、冰上开花”的奇观。</p> <p class="ql-block">草原上常出现的土拨鼠非常可爱</p> <p class="ql-block">草原上的牛马羊成群</p> <p class="ql-block">历史人文:这里是盛唐时期弘化公主放牧、居住的地方,也是大清乾隆国师三世章嘉活佛章嘉·若必多吉的诞生之地,还留存有龙王庙等历史遗迹,承载着多民族交融的文化记忆。</p> <p class="ql-block">配套设施:景区内有冰沟民俗文化街、水上廊厅、藏文化广场、游客接待中心等设施,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特色小吃、住宿等功能于一体,为游客提供便利的服务。</p> <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20日上午11点在武威火车东站乘高铁下午2点到达兰州</p> <p class="ql-block"> 兰州自古就是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塞,秦朝设榆中县,西汉设金城县,隋朝改金城郡为兰州,因城南有皋兰山得名。它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文溯阁《四库全书》、宋本《淳化阁帖》等是罕见珍本,太平鼓、黄河水车制作技艺等是国家级非遗。</p><p class="ql-block"> 地理环境:黄河穿城而过,流经市域150多公里,城区段47.5公里,两山对峙、大河中流。兰州位于陇西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之地,地势南高北低,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9℃,夏无酷暑,冬无严寒。</p><p class="ql-block"> 交通枢纽:处于大西北的“十字路口”,陇海、兰新等铁路干线和京藏、连霍等国家高速公路交汇于此,兰州北铁路编组站是西部最大的区域性编组站,兰州中川国际机场是西北地区重要航空港。</p><p class="ql-block"> 工业基地:新中国成立后被确定为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之一,有兰炼、兰化等大中型企业,是国家重要的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制药和新材料基地。</p><p class="ql-block"> 科教名城:拥有中国科学院兰州“一院三所”、航天科技510所等科研机构1200多家,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34所,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实验室1个,是国家创新型城市。</p><p class="ql-block"> 旅游胜地: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中山桥、黄河母亲雕塑、水车博览园等黄河文化景点,还有兴隆山、吐鲁沟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以及水墨丹霞、黄河楼等特色景区,是中国最受欢迎的10大避暑城市之一和游客数量增长最快的10大“网红城市”之一。</p> <p class="ql-block">兰州是甘肃省省会,地处中国陆域版图几何中心,是西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p> <p class="ql-block">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长度第五的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p><p class="ql-block">黄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千米。其地势西高东低,形成三级阶梯,主要位于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季节差别大、温差悬殊,降水集中。</p><p class="ql-block">水系特征</p><p class="ql-block">黄河属太平洋水系,干流多弯曲,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支流共220条,主要支流有洮河、汾河、渭河等。河源至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为上游,长3471.6千米;自河口镇至河南郑州市的桃花峪为中游,长1206.4千米;自桃花峪至入海口为下游,长785.6千米。</p> <p class="ql-block">“黄河第一桥”通常指的是兰州中山桥。</p><p class="ql-block">基本概况:中山桥位于兰州市白塔山下的黄河之上,是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永久性现代桥梁。桥长233.5米,总宽8.36米,为五孔下承式平行弦钢桁架结构。</p><p class="ql-block"> 建造历史: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陕甘总督升允的建议下,兰州道彭英甲与德国泰来洋行签订合同,委托美国桥梁公司设计,德国泰来洋行承建。1909年8月,铁桥竣工通车,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更名为“中山桥”,并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历史意义:中山桥的建成,结束了黄河上游千百年来没有永久性桥梁通行的历史,成为连接西北与中原的重要通道,推动了边疆与内地的经贸文化交流。它也是中国近代第一座引进西方技术建造的桥梁,见证了洋务运动时期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文物保护:1954年,兰州市政府对铁桥进行整修,更换了拱架和桥面。2004年,中山桥改为步行观光桥。2006年,兰州黄河铁桥晋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兰州白塔山公园是兰州市的标志性景点之一。</p><p class="ql-block"> 位于兰州市城关区白塔山1号,地处黄河风情线的中心位置,总面积为101.35公顷,是国家AAA级景区。因山头有一座白塔寺而得名,其主峰海拔约1700米。</p><p class="ql-block"> 白塔寺始建于元代,相传为纪念去蒙古谒见成吉思汗而病故于兰州的西藏著名喇嘛而建,现存塔为明景泰年间重建。1958年,兰州市对白塔山进行了修建,并修整白塔寺、凤林香袅牌坊等十多处建筑,1960年,白塔山公园全面开放。</p><p class="ql-block"> 公园内有白塔寺、三星殿、三官殿、法雨寺、云月寺和凤林香袅牌坊等六处明、清建筑。白塔为八面七级实心砖塔,高约十七米,上有绿顶,下有圆基,通体洁白。此外,还有三台建筑群,依山而筑,飞檐红柱,参差有致。</p> <p class="ql-block">中山桥和白塔公园的夜景</p> <p class="ql-block"> 历史渊源:兰州水车园的水车最初是由明代兰州人段续建造的。段续为明嘉靖二年(1523年)进士,他在宦游南方数省时,对南方的木制筒车产生了浓厚兴趣,便详察其构造原理,绘成图样。晚年回故里后,段续致力于水车的仿制,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制成了适合黄河水流特点的水车。段续所造的水车成功后,黄河两岸的农民争相仿制,使干旱少雨的兰州黄河两岸农田得以灌溉。兰州水车园的水车便是基于段续所创制的黄河水车而建造的。</p><p class="ql-block"> • 园区组成:园内由双轮水车、围堰、水磨坊、服务室和游乐区组成。双轮水车直径高达16.5米,当水流冲动车轮叶板时,水斗舀满河水,转至顶空后倾入木槽,实现自动提水灌溉。</p><p class="ql-block"> • 文化意义:兰州水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一种水利灌溉工具,更是兰州文化的重要象征,见证了兰州地区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变迁,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兰州黄河母亲塑像是兰州市的标志性雕塑</p><p class="ql-block">位于兰州市黄河南岸的滨河路中段、小西湖公园北侧,由甘肃雕塑家何鄂女士创作。雕像长6米,宽2.2米,高2.6米,总重40余吨,于1986年创作完成。</p><p class="ql-block">造型与寓意:雕塑由“母亲”和“男婴”组成,“母亲”神态娴雅,侧卧黄河岸边,看护着怀抱中游泳的幼儿,象征着哺育中华民族的黄河母亲;“男婴”裸身,头微左顾,举首憨笑,象征着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雕塑下基座上刻有水波纹和鱼纹图案,源自甘肃古老彩陶的原始图案,反映了甘肃悠远的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荣誉与影响:1984年,《黄河母亲》设计稿获“全国首届城雕设计方案奖”,1987年获全国首届城市雕像优秀奖。1995年,其图案被中国第一套“母亲节纪念章”采用,1999年,汉白玉复制品作为国务院赠品赠予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p> <p class="ql-block">甘肃省博物馆是甘肃省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现有藏品约8.9万件(组),类别涉及古生物化石、陶器、铜器等。其中国宝级文物有16件,如铜奔马、驿使图壁画砖、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等。</p><p class="ql-block">基本陈列包括《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红色甘肃——走向一九四九展》《甘肃古生物化石展》《甘肃彩陶展》《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展》。</p> <p class="ql-block">东西方的交往由来已久,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之间一直进行着接触与交往。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并开通西域之后,在古代长安和罗马之间形成了一条以丝绸贸易为特色,横贯亚、非、欧的贸易通道和文化走廊,中国与遥远的西方世界之间冲破地域束缚,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极大地丰富并加速了世界文明的进程。19世纪7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先将其称内“丝绸之路”。</p><p class="ql-block">地处丝绸之路东段的甘肃,是古代中国通向西方的门户也是东西方交往的主干道和最活跃的地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馆藏的马踏飞燕的真品</p> <p class="ql-block">天馬西來</p><p class="ql-block">马是古代军事、交通、生产的重要工具。西域多产良马,为抵御匈奴骑兵进犯,汉武帝两次派军西征,引进大宛汗血宝马,使汉代养马业和骑兵得到长足发展。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及铜车马仪仗队,可谓这一历史发展之见证。</p> <p class="ql-block">正德款嵌红铜阿文铜香炉</p><p class="ql-block">明代(公元1368—1644年)</p><p class="ql-block">1952 年拨交甘肃省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平行带旋纹壶</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约公元前2700-前2300年)</p><p class="ql-block">1977 年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花寨子出土</p> <p class="ql-block">大云寺五重舍利金棺</p><p class="ql-block">唐代延载元年(公元694年)</p><p class="ql-block">1964年甘肃省泾川县大云寺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甘肃省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彩马</p><p class="ql-block">唐代(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1965年甘肃省秦安县叶家堡出土</p> <p class="ql-block">玻璃莲花托盏</p><p class="ql-block">元代(公元1271-1368年)</p><p class="ql-block">甘肃省定西市漳县徐家坪出土</p> <p class="ql-block">石刻彩绘吹排箫俑(复制品)</p><p class="ql-block">隋代(公元581-618年)</p><p class="ql-block">原件藏甘肃省天水市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铜牦牛(复制品)</p><p class="ql-block">元代(公元1271 1368年)</p><p class="ql-block">原件藏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三彩武吏俪</p><p class="ql-block">唐代(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1956 年甘肃省秦安县叶家堡出土</p><p class="ql-block">甘肃省傅物馆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馆内陈列的文物非常丰富,这里只能选取一小部分。</p> <p class="ql-block">21日傍晚从兰州飞机场乘机飞回上海,这次河西走廊之旅园满结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