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遂宁二:宋瓷与繁华的遂宁府

丘陵

<p class="ql-block">《四川宋瓷博物馆》,为我国唯一的宋瓷专题博物馆。展场题为《宋韵~瓷器背后的宋代生活》。主要展品为1991年9月在遂宁金鱼村出土的南宋末年瓷器铜器窖藏文物。</p> <p class="ql-block">窖藏的发现纯属偶然。1991年9月16日,金鱼村村民王世全病逝后其妻决定这天葬在自家菜地里,请大哥王世伦和几个村民挖墓穴,深挖后王世伦先挖出一件铜器,后又挖烂了一件瓷器,他们认为挖到别人的祖坟了。这既不吉利也是对墓主的大不敬,又面临兄弟下葬的困境。在镇医院医生指点下,有困难找警察,报案两天后,文管部门和专家赶来。这样一个国内外出土宋瓷最多的窖藏惊现于世。距此地200m处,2003年挖排水沟,挖掘机挖出又一窖藏。可惜大多被挖斗破损,又被施工人员和当地民众哄抢一空,后虽追回部分,但遗迹现场被彻底破坏,只留下2号窖藏的空名。但金鱼村宋瓷窖藏的由来,至今仍是未解之迷。</p> <p class="ql-block">1号窖藏共出土瓷器、铜器和石器1296件,其中完整和可复原的瓷器1197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1件(套)(为便于朋友们了解一级文物的实际大小,我把拍到的一级文物都标出尺寸)。大多为龙泉窑青瓷和景德镇青白瓷。博物馆按瓷器的实用性分类展陈,全面反映经济繁荣的南宋的民众生活。第一单元是《花舞人间》,展出当时花器。现代六大花器:瓶、盘、缸、碗、竹筒和篮在南宋已基本成型,但广泛使用的是瓶。下图左为龙泉窑青釉盘口弦纹瓷瓶(一级文物。高31.5cm,口径10.5cm,足径11.6cm)。右为龙泉窑青釉大贯耳瓷瓶(一级文物。高31.1cm,口径5.8cm,足径10cm)。</p> <p class="ql-block">龙泉窑青釉海棠形小瓷瓶(左),青釉瓜棱式小瓷瓶(右)(一级文物。高15.6cm)。龙泉窑是我国宋代六大窑系中历史最长久的,它创始于三国,终于清,南宋达极盛。龙泉窑是以浙江龙泉县为核心,包括四周的丽水、庆元、云和等县及福建泉州、江西吉安等地的青瓷窑场的总称。青瓷的代表是梅子青和粉青两种青色。</p> <p class="ql-block">龙泉窑青釉五管器(一级文物。高12.3cm,口径4.7cm,足径7cm)。是造型奇特的花器。唐代以前插花多在佛前供奉,唐代在后宫兴起,花堆得雍容华贵,宋代由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风气以追求文雅、精致和自由为主。插花也在民间流行,文人雅士更讲究品味、疏朗和花枝的线条美。相应的花器也变得小巧多元。</p> <p class="ql-block">龙泉窑青釉琮式瓷瓶(一级文物。高26.8cm,口径7.8cm,足径8.3cm)。琮是内圆外方的管,用玉雕琢而成,是祭地的礼器或巫师通神法器,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出土较多。仿古琮式花瓶显得极为高雅。</p> <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为《文房雅趣》。南宋虽外患不断,但国内文明达到高峰,是古代文明空前绝后的时代。文人雅士乃至布衣百都讲究简约典雅。文人书房更能体现这一特点。从复原的南宋书房来看,书案上几套线装书外,右侧可见一香炉和一支插花,十分简约淡雅。(个人认为这个场景设置美中不足的是线装书出现在明代,放这里有穿越时空之感。)</p> <p class="ql-block">自南北朝以来就把笔墨纸砚视为文房四宝,到宋代出现了第五宝——水盂。下图为景德镇窑青白釉捏塑大口蟾蜍形三足瓷水盂(右)(一级文物。口径6.3~6.5cm,腹径10~18cm,高11.2cm)与水丞(左,小的水盂)。放书房盛清水供磨墨书画时用。造型富有趣味性,也可见工匠高超的捏塑技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下图左景德镇青白釉三足瓷笔墨插(一级文物。高5.1cm,底径8.8cm)。右青白釉瓜形瓷砚滴。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因北宋景德年间烧制精美瓷器而更名景德镇。景德镇窑从北宋始创青白釉瓷器(又称影青瓷),北宋中晚期达鼎盛。南宋北方定窑一些工匠到景德镇,将定窑的技艺融入,是宋后景德镇窑一家独大的原因之一。</p> <p class="ql-block">左青白釉鬲鼎式瓷炉(一级文物。高14.5cm,口径16.5cm)。右青釉兽首衔环鼎式瓷炉。这些仿古青铜器的瓷炉显得雅致高贵,是烧香用具。书房里放一香炉,在氤氲香气里读经、论道、谈画、赋诗,好不惬意。那时还没发明线香,多由文人自制香丸焚烧。</p> <p class="ql-block">左景德镇窑青白釉八棱鼎式瓷炉,右青白釉凸雕莲荷纹奁式瓷炉(一级文物。高16.2cm,口径14.3cm,足径10.2cm)。宋代烧香“有香不见烟”,是“隔火熏香”,将几种香料粉末混合做成香丸,香炉里放烧红的木炭,上盖炭灰,再把银片放上隔火,香丸置银片上受热,让香气挥发出来。所以苏轼的《翻香令》说:“金炉犹暖麝煤残。惜香更把宝釵翻。重闻处,余熏在,这一番,气味胜从前。”宋代烧香的原料除名贵的沉香、龙涎香、檀香、麝香等外,也有极普通的橙皮、荔枝壳等。</p> <p class="ql-block">第三单元为《茶饮风尚》。我国是世界茶的原产地,又是饮茶的起源地。宋代处于饮茶习惯由煎煮到瀹泡的过渡时期。下图为南宋龙泉窑青釉刻花莲瓣纹深腹带盖瓷杯与景德镇窑青白釉带盖瓷杯。这些都是茶杯。</p> <p class="ql-block">下图上左青釉莲瓣纹带盖瓷碗,上中青白釉莲瓣纹带盖瓷碗,上右青白釉素面带盖瓷碗。下左青釉莲瓣纹瓷盘,下中青釉莲瓣纹带盖瓷杯,下右青釉莲瓣纹带盖瓷碗。从茶具看与当今盖碗茶具基本一样,但㵸泡方法不同。南宋是将茶叶辗碎放入茶碗,以水注点同时用力搅拌,使茶水起泡混合成乳状再饮,称为点茶。它与插花、烧香、挂画合称为文人休闲的“四艺”。</p> <p class="ql-block">南宋龙泉窑青釉荷叶盖罐,是装茶叶的大茶罐(一级文物。通高31.5cm,口径23.5cm,腹径27cm,腹围93cm,足径16.8cm)。世界已知同类器型中,它不仅体量最大,而且出土就完好无损,釉色更是龙泉窑梅子青的典型。因此成为四川宋瓶博物馆国宝级的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广元窑黑釉玳瑁纹敞口瓷茶盏。我觉得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重庆卖老鹰茶的碗差不多。广元窑属磁州窑系。它是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滥觞于北宋中期磁州(今河北磁县)而得名。由于经济大发展,民间对瓷器需求大,磁州窑以白釉黑彩,鲜明醒目的装饰图案大受市场欢迎。同类技艺窑口迅速扩张到河南、山西、山东、江西、福建和四川广元等地。它还将国画技法以图案形式绘于磁器上,这又为宋后景德镇窑青花和彩绘瓷器大发展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第四单元《市井百态》,通过瓷器反映南宋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富有者“凡酒店中不问何人,止两人对坐饮酒,亦须用注碗一副,盘盏两副、果菜碟各五片、水菜碗三五只,即银近百两矣。”下图就是根据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的上述文字摆设的,可见瓷器在市井生活中的需求之旺,富有阶层生活奢侈由此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这些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瓶瓶罐罐、杯盘碗盏。绝大多数出自龙泉窑和景德镇窑,北方窑系的定窑、耀州窑、磁州窑和钧窑瓷器南宋晚期难以到达遂宁。</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景德镇窑青白釉刻划缠枝花卉纹带盖大瓷梅瓶(一级文物。通高41cm,瓶高39.7cm,口径5.3cm,足径12cm)。这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瓶体修长,装饰华美的瓷器,宋代称“经瓶”,明代后才叫梅瓶,因小口与梅的瘦骨相称而得名。但不是花器,是酒器,贮存酒用的。上海博物馆藏的两件宋代梅瓶上分别写有“清沽美酒”和“醉乡酒海”,用途不言自明。宋代大小酒肆用它大的容量和优美的造型、精致的装饰招徕顾客。</p> <p class="ql-block">下图右青白釉瓷注子(酒壶)及左青釉碗。</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窑青白釉莲荷纹斗笠碗。由此可见《水浒传》小说中的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不是文学的夸张。</p> <p class="ql-block">下图左四个青白釉大雁纹瓷碟,右两个青白釉“犀牛望月”纹瓷盘。都是精致的餐具。</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个单元是《民间祭祀》。南宋朱熹制定《家礼》,确定了宗族建祠堂和个人祭祀祖宗的规范,对宗族体系的基层社会有重要影响。祭祀礼器是重要用具。下图左青白釉花卉纹奁式瓷炉,中青白釉兽足鼎式瓷炉(一级文物。高20.6cm,口径17.2cm)。右青白釉莲荷纹鼎式瓷炉。它们都是仿青铜礼器,可见祭祖无论在祠堂还是在家里都是极为庄重的事。</p> <p class="ql-block">看完金鱼村出土的窖藏宋瓷展,增长了我对瓷器的见识,又了解了南宋遂宁府生活的一般情况。只花了大半天时间,太值得了!离开博物馆,到涪江边看遂宁的市花——荷花。那会比看古瓷器上的莲荷花纹有趣得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