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李济生</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5381964</p> <p class="ql-block">8月5日上午,我与妹妹、妹夫乘坐高铁到达宁波,然后打车前往千年古刹—天童寺。车辆载着我们穿梭于城市与山野之间,当车窗外的楼宇渐次化作苍翠群峰时,那场跨越1700年的禅意之约就此展开。小车刚驶近鄞州区天童村,忽见太白群峰如青莲浮于氤氲之中,“二十里松影若岳”的诗句渐成实景。</p> <p class="ql-block">今年4月30日,正式揭幕的张孝祥塑像位于景区入口处。他是明州(今宁波)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南宋著名词人、政治家,1154年以“词翰俱美”高中状元。张孝祥与天童寺渊源深厚。他曾任明州知州,晚年常游历天童寺,并在此留下多处文化印记。其书写的“宋故宏智禅师妙光塔铭”碑文(1159年)被誉为“四绝碑”,现存于天童寺内,是南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p> <p class="ql-block">未至山门,先遇松涛。蜿蜒十里的古松道,恰如孟浩然笔下“风泉满清听”的画卷。伏虎亭作为第一道山门,黛瓦黄墙在晨光中显得古朴庄严。亭内四梁八柱间,左右石龛上的伏虎罗汉雕像威仪不減,柱间石板凳仍留着历代文人的余温。亭边的佛迹石上,那个传说中的大脚印让我不禁想起“半山留佛迹,一步到天童”的偈语,仿佛看见佛祖踏云而来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凤岗修竹小径徐行,远处千佛塔渐渐显露出云端。这座石塔巍然矗立在太白峰巅,七层八角的结构错落如天阶 。登临半山仰望,塔檐风铃与西涧流水遥相应和,恰成“西涧分钟”的天籁。</p> <p class="ql-block">穿过三道山门,内外万工池如双镜映天。池水清澈见底,七座古塔倒影婆娑,将“双池印景”的意境演绎得淋漓尽致。外万工池畔,几位僧人正俯身投放鱼苗,涟漪搅碎塔影的瞬间,我忽然懂得为何古人称这里为“万工”,“人作天工合,心源即水廛”的禅机,不正在这池水与塔影的交融中体现吗?东面的内万工池更显幽深,太白狮子柏的侧影斜映水面,与池中游鱼构成一幅动态的“鱼戏柏枝图”。</p> <p class="ql-block">天童寺始建于西晋永康元年(300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佛教禅宗五大名刹之一,素有“东南佛国”之称 。</p><p class="ql-block">关于寺名由来,传说僧人义兴建寺时得童子(太白金星化身)相助,故命名“天童”,所在山脉亦得名太白山 。2006年天童寺被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晨雾未散时,重檐斗拱的七佛殿浮在青霭中,飞檐挑起一轮朝阳,恰如龚自珍笔下“香刹夜微茫”的意境。阶前的银杏树已抽出新枝,叶片筛下的光斑在青砖上游移,仿佛禅宗公案里闪烁的机锋。</p> <p class="ql-block">我们循着钟磬余音踏入天童禅寺。走进天王殿,弥勒大肚的笑声便消融了一路行走的疲惫。</p> <p class="ql-block">转向大雄宝殿,三世佛端坐莲台的威仪令人屏息。最震撼的当属背面“五十三参”海岛观音群雕—150尊彩塑层叠如浪,《华严经》中善财童子求法的传奇在飞天的飘带间栩栩如生 。</p> <p class="ql-block">漫步天童寺佛殿,梵音缭绕,顿觉身心澄明。藏经楼内,古卷凝香,木匣斑驳,隐约可见历代高僧手录的经偈。穿行于飞檐斗拱间,晨曦洒在青石阶上,恍若千年时光在此沉淀。偶闻钟鸣,惊起檐角风铃,清音与松涛相和,恍若佛语低诉纷扰皆空。</p> <p class="ql-block">天童寺藏有一口明代铜制“千僧锅”,铸造于1641年,口径达236厘米,重4000斤,锅身铭文清晰可见。这类巨型锅具主要用于腊八节熬粥或日常供应僧众斋饭,可煮数百斤米,盛水超万斤。如今千僧锅多作为文物展示,但寺院仍会在传统节庆(如腊八节)使用其熬制佛粥,延续“千僧共食”的宗教仪式。</p> <p class="ql-block">午后时分,我们踏着青石阶下山,蝉鸣与钟声交织成夏日的尾声。阳光透过古樟叶隙,在青石阶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天童寺的钟声悠悠传来,与山涧流水合奏,为盛夏午后添了几分禅意。回首望去,飞檐翘角隐在苍翠间,琉璃瓦映着晴空,宛如一幅未干的水墨画。这半日清游,让暑气化作了心底的凉意,仿佛连时光都慢了下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