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教师节 弘强国志2025】N0.05以每一节课的深耕 践行教育家精神——中学语文老师素质教育课堂实践

常青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昵称:常青</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号:39498797</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图片源于:网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背景音乐:阳春白雪</b></p> <p class="ql-block">【迎教师节 弘强国志2025】N0.05以每一节课的深耕 践行教育家精神</p><p class="ql-block">——中学语文老师素质教育课堂实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好每一节课,就是践行教育家精神。”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先生一语中,道出了新时代教师职业的根本遵循。一线教师把“每一节课”当作立德树人的主战场,把“教育家精神”转化为可感、可行、可评的日常教学行为,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p><p class="ql-block"> 教育集团的一位语文老师,在高中语文课堂,以独具特色的素质教育模式,将“上好每一节课”转化为对教育家精神生动诠释的实践教育活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位语文老师的课堂,始终贯穿着“让语文生长在生活里”的理念,打破了高中语文教学中“重知识、轻体验”的壁垒。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老师没有止步于情节梳理和人物分析,而是设计了“红楼生活美学”探究活动。学生们分组研究书中的服饰样式、茶的文化、园林布局,不仅用文字撰写研究文稿,有人临摹大观园图,有人缝制仿古香囊,有人以现代诗续写“金陵十二钗”的命运。这种沉浸式学习,让学生在触摸经典文学的过程中,既提升了文本解读能力,更涵养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恰是素质教育中“知识与素养共生”的鲜活例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面对高中阶段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需求,语文老师创新性地构建了“思辨性读写”课堂模式。在“时评写作”单元,她引导学生从社会热点事件切入,先以小组辩论的形式碰撞观点,再将辩论中的逻辑梳理、论据筛选转化为写作思路。曾有学生围绕“传统文化商业化”这一话题展开激烈讨论,有人认为商业化会稀释文化内核,有人则主张商业化是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老师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案例(如故宫文创等)进行深度分析,最终学生们的时评文章既有鲜明立场,又兼具理性思辨。这种教学方式,让语文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理性表达的核心素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位语文老师始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节课都成为“因材施教”的实践场。班里有位偏爱理科的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兴趣寥寥,却擅长逻辑推理。语文老师便引导他从“文言虚词的逻辑关系”入手,将“之、乎、者、也”看作是“古文中的连接符号”,用思维导图梳理虚词在句中的逻辑作用。渐渐地,这位学生不仅克服了文言学习的障碍,还写出了《从史记看历史叙述艺术》这样颇具见地的文章。这种“找到每个学生与语文的连接点”的智慧,正是教育家精神中“尊重差异、因材施教”的最好体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好一节高中语文课,需要兼顾知识传授的严谨性与素养培育的前瞻性;而日复一日地坚守这种追求,则是对教育家精神最质朴的注解。这位语文老师用她的课堂实践证明:教育家精神不在轰轰烈烈的壮举中,而在对每一节课的精心打磨里,在对每个学生的用心陪伴中,在让语文真正成为“育人载体”的执着追求中。当更多教师以这样的姿态深耕课堂,教育家精神便会在无数个45分钟里,滋养出教育的无限可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