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大和旅馆伴随抗战胜利 回到人民手中 <h3><b><font color="#167efb">转发按语</font></b></h3> 8月29日,郭力源在“日月星光旅讯快”公众号上发表了《新中国成立后 东北的饭店业从这里启航——昔日的大和旅馆伴随抗战胜利 回到人民手中》一文,这是唯一一篇抗战胜利与东北与饭店有关联的文章。9月1日,“力之源酒店说”公众号做了转载。<div><br><div>文章发表后,在业内引起了一定的反响。</div></div> <h5>中国饭店协会原副会长,南开大学博士、旅美学者、《中国饭店业世纪风云录》主编高天明在多个微信群留言推介。</h5> <h5>四川大学旅游学院饭店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李原把文章转发到微信朋友圈并留言。</h5> <h5>广东金融学院国际旅游与休闲管理研究院院长,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刘伟转发到微信朋友圈并留言。</h5> <h5>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商会原会长陈建伟留言。</h5> <h5>辽宁凤凰饭店原营销总监叶凡看完文章后留言。</h5> 该文将被录入到《中国饭店业世纪风云录(1949~2049)》中,为东北地区的饭店业获得了一席之地。<br><div><br></div><div>为此,在隆重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特将文章转发到此,与更多的读者分享。</div> <b><font color="#167efb">日月星光旅讯快递按语:</font></b> 今年的9月3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纪念日。在这不忘国耻缅怀英烈、赓续精神强我中华的日子里,郭力源以文旅住宿业资深专家的视角,通过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从日满时期日本人在东北设计建造的 “大和旅馆”入手,梳理了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大和旅馆回到人民手中的过程。介绍了在新中国成立后,这些旅馆在中国饭店业的起步与发展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的事例 。该文为编辑《中国饭店业百年风云录(1949——2049)》一书,记录东北地区饭店业的历史记忆提供了重要素材。 <h1><b><font color="#167efb">全文如下</font></b>:</h1> 据有关资料记载,20世纪初,日本通过日俄战争(1904-1905)取得南满铁路(中东铁路南段)控制权后,成立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为了接待军政要人、外国访客及商务人士,也为了以铁路为核心推行殖民扩张政策,由满铁投资沿铁路线在旅顺、大连、长春、沈阳、哈尔滨等地陆续修建了七家大和旅馆,名为大和旅馆(日语:ヤマトホテル;英语:Yamato Hotel) ,由满铁株式会社运输部旅馆课管辖。这些旅馆不仅设施豪华先进,而且紧邻火车站,方便交通,实际上扮演了“满铁”展示日本殖民建设能力的“样板工程”。现在人们可见的有三座原大和旅馆,即:位于吉林长春的春谊宾馆、辽宁大连的大连宾馆和沈阳的辽宁宾馆。近日,笔者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梳理了原大和旅馆的有关资料,行此文,以飨读者,并以此文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 <h1><b>一、日满时期建“大和” 系殖民统治野心 </b></h1> 笔者以旅馆建造的时间为序,做一简单的介绍: <b>1、吉林的“大和旅馆”——现春谊宾馆</b> 它位于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80号,1907年9月动工,1909年年底竣工,1910年2月1日开始营业。在几家大和旅馆中建造的是较早的,也是满铁在长春附属地内最早建设的近代化高级酒店之一,早于伪满洲国成立(1932年),属于日本殖民初期的代表性建筑。 <div><br></div><div>该“大和旅馆”由当时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投资建设和经营,是“满铁”的标志性作品之一。作为当时最高级的宾馆,“大和旅馆”是呼应世界建筑思潮的先锋作品,由设计师市田菊治郎、平泽仪平设计。大楼采用了当时欧洲建筑界最为流行的“新艺术”风格,也称维也纳分离派风格设计建造,建造技术采用当时先进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结合红砖砌筑外墙,是长春早期现代建筑技术的代表。建筑材料和施工团队依赖满铁体系,砖石、钢材等部分材料可能从日本本土或大连工业基地输入。</div><div><br></div><div>1938年,“大和旅馆”增建南楼,1939年竣工,与北楼相通,建筑面积增加至7,746平方米,占地约1.5万平方米。值得注意的是,建筑最初平面呈马蹄形,增建后改变了原有马蹄形平面布局,形成如今鸟瞰“王”字形布局,这一切都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狼子野心。</div> 旅馆自开业时即配备电力、自来水、下水道和暖气,大部分客房有卫生间,1925年增加煤气设备,堪称当时最为先进的旅馆。1932年,日本关东军司令部由沈阳迁来长春时,司令官本庄繁就下榻此地。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就下榻此地。</h5> 1945年8月东北光复后,中共东北委员会书记周保中与苏军一起进入长春,并担任苏军长春卫戍司令部司令,期间在此下榻。当年9月,中共长春市委在此召开成立大会,由周保中主持会议。1946年国民党占领长春后,这里成为接待国民党军政要员的场所。北平军调处执行部东北执行停战第27小组的美方代表就住在这里,中共代表伍修权和国民党代表的谈判也常在这里进行。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中共东北委员会书记周保中</h5> 这里同时也是中共进行地下活动的地点。<div><br></div><div>1948年3月,解放军攻克长春前夕,国民党60军的军部即设在此,曾泽生与解放军有关投诚的商谈也多在这里进行。</div><div><br></div><div>1948年长春解放后,旅馆回到了人民的手中,由长春铁路管理局接管,更名为铁路旅馆,1975年7月更名为春谊宾馆,并一直沿用至今。</div> <b>2、大连的“大和旅馆”——现大连宾馆</b> 日本统治时期的大和旅馆,它位于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中山广场4号,位于中山广场南侧。由日本满铁建筑课太田毅、吉田宗太郎设计。太田毅也是沈阳站的设计师,大连大和旅馆是太田毅的最后一个作品。建筑风格为欧洲文艺复兴风格的巴洛克式,与长春大和旅馆的建筑很相似。始建于1909年,1914年竣工,由山叶洋行施工。<div><br></div><div>该建筑为混凝土结构,建筑平面近似梯形,地上四层,顶层有阁楼,建筑面积11,376万平方米,占地面积1,591.5平方米,楼高约25米。内部结构高大、宽敞,门厅及大厅装饰华丽,建筑正面8根圆形扶壁柱,中心入口抬高伸出拱式雨篷,外观正面有横竖分段,中间二三层采用爱奥尼式扶壁柱。</div><div><br></div><div>1914~1945年间,这里是日本殖民统治者休闲娱乐的天堂。1945年8月至1955年5月,苏联红军进驻大连时临时改为苏联红军警备司令部,1945年10月27日苏军在该馆召开大连各界代表会议决定成立大连市政府。11月红军警备司令部迁出,之后又更名为"苏联国际旅行社"。</div><div><br></div><div>1950年,"苏联国际旅行社"被中方接收,1953年更名为"中国国际旅行社大连分社"。1956年9月,中国国际旅行社大连分社与宾馆分拆,自此启用"大连宾馆"之名。此举标志着这座见证了大连历史变迁的老建筑不再是殖民统治者吃喝玩乐的地方,它回归到人民的手中。</div> <b>3、沈阳的奉天大和旅馆——现辽宁宾馆</b> 位于沈阳市和平区中山路97号,始建于1927年4月,1929年4月竣工开始投入使用,设计者是后来设计了大连火车站的太田宗太郎(注:吉田宗太郎,与大连宾馆的设计者是同一人。吉田宗太郎1907年进入“满铁”土木课建筑系,作为太田毅的助手参与了大连宾馆等建筑的设计。1911年太田毅病逝后,吉田宗太郎赴美留学,之后他过继给太田家做养子,改名为太田宗太郎。)。<div><br></div><div>这是一座典型欧式建筑,具有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特征。它是当时满铁附属地及周边的最高建筑,当时堪称沈阳乃至全中国最早最大最豪华的宾馆之一,由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建设经营的大和旅馆。规定只有少佐以上的日本军官才有资格入住。</div><div><br></div><div>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关东军中的激进分子就经常在这里聚会,九.一八”事变当天,这里成为日军的指挥部。1932年2月16日晚,日本关东军在今天的第三餐厅召开了"东北政务会议",策划筹备伪满洲国的成立,确定了"满洲国"的高层人选。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主持了会议,会后不久,"满洲国"宣布成立。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更名为铁路宾馆。</div><div><br></div><div>1945年8月,蒋介石等国民党高级将领几乎全部在此,部署东北战局。</div><div><br></div><div>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陈云带领军政人员进入沈阳,次日宣布将其作为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行政委员会、东北军区主要领导的接待处,1949年1月改称为东北行政委员会交际处。1954年后改名为辽宁宾馆至今。</div> <h1><b>二、旅馆重获新生 树立饭店行业典范</b><br></h1> 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大和旅馆并未随殖民体系一起消失,而是被迅速“接管—更名—再利用”,成为新中国饭店业最早、也是最具示范意义的一批国有高级宾馆。它们在1945—1950年代的转型与后续运营,大体发挥了四个关键作用。 <b>1、最早的“国宾馆”与政务接待空间</b> 长春大和旅馆(1945年8月由苏军接管,后改名为铁路宾馆、春谊宾馆)在1946—1948年先后接待过中共长春地下党、军调部27小组、国民党60军起义代表,实际上承担了东北局与国共谈判的保密据点功能。<div><br></div><div>沈阳奉天大和旅馆(1948年11月沈阳解放后改名为铁路宾馆、辽宁宾馆)1954年起成为辽宁省人民委员会的国宾接待场所,朱德、贺龙、陈云等多次入住。</div><div><br></div><div>这些旅馆以现成的豪华设施、紧邻火车站的区位,填补了新中国初期高级政务接待设施的空白,成为“国宾馆”概念的雏形。</div> <b>2、服务外交与经贸谈判的“桥头堡”</b> 1950—60年,长春春谊宾馆、大连宾馆先后接待苏联专家、东欧贸易代表团、朝鲜党政代表团,成为东北最早承担外事任务的城市宾馆。<div><br><div>其完整的西餐厅、舞厅、邮政电报设施,被改造成新中国首批对外经贸谈判场所,为后来北京、上海大型涉外饭店的兴建提供了运营模板。</div></div> <b>3、饭店管理人才与行业标准的“黄埔军校”</b> 老旅馆原有的日式服务流程(客房、餐饮、前台、电话总机)被完整保留,由军管会、铁路管理局组织培训,首批学员成为辽宁宾馆、长春春谊宾馆、哈尔滨国际饭店等国有宾馆的骨干。 <b>4、城市地标与“历史建筑再利用”范例</b> 建筑本体因其欧式风格、钢混结构、电梯与中央供暖系统,在当年国内极为稀缺,被当作“现代城市象征”加以保护。它们的“保护—改造—继续经营”模式,成为1980年代后大连、哈尔滨等地殖民时期旅馆更新再利用的先例,为中国饭店业如何处理“带有侵略印记的历史建筑”提供了最早的实践经验。<div><br></div><div>一句话概括:大和旅馆从殖民工具转变为新中国饭店业的人才库、国宾馆样板、外事窗口和城市更新范例,其建筑、制度与人才在1945年后的东北乃至全国高级饭店体系中持续发挥“母体”作用。</div> <h1><b>三、担当重要使命 赢得国内外的赞誉</b><br></h1> 昔日的大和旅馆回到人民的手中之后,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宾馆的隶属关系进行了调整,所赋予的职能也发生了多次变化,他们在新中国饭店行业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多次出色完成重大的接待任务,使宾馆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b>1、春谊宾馆——贺龙指示交地方</b> 1954年贺龙副总理来长春视察,根据他的指示,该旅馆正式移交给吉林省使用。同年10月1日“铁路旅馆”开业时,改名为吉林省人民委员会接待处,后又改名为交际处和吉林宾馆,成为吉林省第一家省级宾馆和最为重要的接待场所。<div><br><div>1958年,宾馆改名为中国国际旅行社长春分社。同时,在保持原有的建筑风格的前提下,在北楼北侧扩建了餐厅、会议室等部分房间,建筑面积略有扩大。 </div><div> </div><div> 五六十年代,宾馆曾接待过朱德、贺龙、陈云、胡耀邦、李立三、十世班禅等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大批应邀来吉林的友好使团、外国旅游者、归侨等,在中外享有很高的声誉。</div><div>1975年7月,宾馆正式更名为“春谊宾馆”,取长春友谊之意,一直沿用至今。</div><div><br></div><div><br></div></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85年的春谊宾馆</h5> 1985年12月18日,春谊宾馆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几经沧桑的旅馆,在1987年进行过一次全面维修,通风、供热与内部装饰进行了全面更新。1992年,为突破原有建筑的局限,宾馆扩大规模又在“大和旅馆”旧址旁新建一幢九层建筑,定名“贵宾楼”,原建筑定名为“迎宾楼”,使春谊宾馆的建筑面积增加到三万多平方米。<br><br>2011年,春谊宾馆投入6,000万元资金依照四星级酒店评定标准进行了全面装修改造,迎宾楼进行了复古式修缮,其中完整保存着琉璃壁画和溥仪用过的檀木镜(存世仅两件),同时设置了伪满时期下榻旅馆的名流照片墙,可以说是长春历史文化活态传承的代表。<br><br>春谊宾馆于1990年被列入省级文保单位,2007年春谊宾馆被列为长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列入首批“长春市历史建筑”,成为长春和吉林省重要的历史文化建筑,成为近代建筑遗产的典型代表。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3年12月11日</h5> <b>2、大连宾馆——八大元帅齐集一堂</b>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民主人士李济深、朱蕴山等人,经“大连通道”秘密北上,均下榻在大连宾馆,后安全抵达解放区,参加新中国政治协商会议。<div><br></div><div>新中国成立后,大连宾馆完成了许多重要的接待任务。曾先后接待过刘少奇、周恩来、邓颖超、彭德怀、杨尚昆等国家领导人。1962年6月4日,周恩来陪同柬埔寨王国政府来大连,就下榻在大连宾馆。<div><br></div><div>在这里还先后接待过前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赫鲁晓夫、日本第71任首相中曾根康弘、日本第74任首相竹下登、日本第81任首相村山富市、联合国前秘书长埃及政治家加利、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美国前国务卿黑格、印尼前总统梅加瓦蒂等近百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海内外要人。<div><br></div><div>更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一件事是:1955年,辽东半岛大演习,朱德、彭德怀、陈毅、贺龙、叶剑英、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等八大元帅齐集大连,全部入住在大连宾馆。这是大连宾馆非常值得骄傲的一项纪录。<div><br></div><div>1952年,京剧大师梅兰芳来对面的大连文化俱乐部演出,其间就住在208房间。这个房间一直保留了历史原貌。<div><br><div>1960年, 毛岸青与邵华的婚宴就是在大连宾馆迎宾厅举行的。</div><div><br><div>2001年,大连宾馆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div></div></div></div></div></div> <b>3、辽宁宾馆——彭德怀传达出兵朝鲜决策</b> 1948 年 11 月2日沈阳解放,陈云率领军管会人员进入沈阳城,就入住在这里。在此期间成立沈阳市特别军事管制委员会,辽宁宾馆成为筹备新中国成立的重要场所。<div><br></div><div>1948年12月6日,铁路宾馆(即:辽宁宾馆)迎来第一批北上民主爱国人士,其中有马叙伦、郭沫若、许广平、沙千里、周海婴等十二人;12月19日,迎来第二批民主党派人士,有沈钧儒等人从哈尔滨进驻铁路宾馆;接着迎来第三批民主人士,有李济深、茅盾等也从香港云集沈阳,下榻铁路宾馆。这三批民主爱国人士在毛主席、周总理亲自关心安排下,冲破国民党特务重重封锁,绕道南下汇聚辽宁宾馆。此时,正是东北全境解放,华北指日可待的解放战争阶段。他们在铁路宾馆的大厅,起草联合发表了对时局的声明,在此共商建国大计。一个月后分两批进京,参加新中国政治协商会议。</div><div><br></div><div>1949 年 1 月 28 日除夕之夜,中共东北局在辽宁宾馆举行了盛大的招待宴会,款待了在沈阳的民主人士。新中国成立初期,辽宁宾馆接待了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以及陈毅、贺龙、罗荣桓等开国元勋。</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摄于辽宁宾馆文化墙 力源/摄</h5> 1950年 3 月 1 日,毛泽东主席出访苏联回国途经沈阳,也曾下榻这里。在此期间,召开东北高级干部会议、视察了中国医科大学、沈阳橡胶一厂、参观沈阳市公安消防大队、游览昭陵等。3月4日返回北京。<div><br></div><div>1950年10月9日,彭德怀在辽宁宾馆召开志愿军军以上干部会议上,传达中共中央出兵朝鲜的作战决策。</div><div><br></div><div>此外,宾馆还接待了西哈努克亲王等外国元首,以及华罗庚、田汉等文化界知名人士。</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摄于辽宁宾馆文化墙 力源/摄</h5> 1954年,成立辽宁省,这里也改名为辽宁宾馆,作为接待党和国家、军队、东北局、省市主要领导及外国元首、政府首脑、民主党派领袖、国际友人的场所。<div><br></div><div>在宾馆的二、三层楼走廊里,挂有不同时期伟人和重要人物的历史照片,十分珍贵。在房间门上分别挂有标示:有柬埔寨亲王西哈努克入住房、越南主席胡志明入住房,还可看见刘少奇入住的主席房,朱德入住的元帅房,董必武、陈毅、贺龙、粟裕、邓华、陈云、肖华、彭真等入住的将军房、委员长房,这些房间都保持着名人入住的原貌。</div><div><br></div><div>2007年辽宁宾馆被评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作为中山广场建筑群项目之一,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 <h3><b>四、哈尔滨“大和” 是过继来的“大和”</b></h3> 在哈尔滨也有一座大和旅馆,其旧址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红军街 85号,现为龙门大厦贵宾楼。其实,这座大和旅馆与前三座的大和旅馆是有所不同的。最大的不同是该建筑是由俄国人设计和建造的。中东铁路工程局副局长、副总工程师依格纳齐乌斯负责设计,铁路工务处处长希尔科夫担当监工,系为中东铁路管理局宾馆。尔滨人俗称其为“戈比旦乐园”,“戈比旦”就是俄语军官的意思。<div><br></div><div>它始建于1901年,1903年2月落成,主体建筑面积1,7000 平方米,高 67 米,共 22 层,外观现代大气,与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相得益彰。俄式副楼建筑面积 7,300 平方米,建筑风格独特,内部装饰精美。最初为中东铁路宾馆,是哈尔滨最早的一家豪华宾馆。</div>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这里一度改作临时野战医院,1907年成为沙皇俄国军官俱乐部、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1921年变为中东铁路公司理事会办公楼。九一八事变前,这里是中东铁路和哈尔滨市的中枢。1935年3月23日,苏联以1.4亿日元将中东铁路出售给满洲国,于1936年对建筑进行了大修改造,次年6月宾馆进行第二次改造,建筑面积扩至今日规模,建筑风格也融入日本特色,楼前增设雨搭。1937年2月1日,宾馆改名为"哈尔滨大和旅馆",划归满铁。<br><br>从下图可以看出大连宾馆、辽宁宾馆和龙门贵宾楼酒店的雨搭风格都是相同的。 一句话概括:大连、沈阳、长春三座“大和旅馆”都出自满铁同一品牌,哈尔滨虽也挂过“大和旅馆”招牌,却并非满铁自建,而是接管旧俄旅馆改名而来,因此在血统、体量、历史痕迹上与前三个“大和”明显不同。<div><br></div><div>1946年4月,解放军占领哈尔滨,当年7月,东北铁路总局在此成立,这里成为局长陈云、副局长吕正操的办公场所和中长铁路理事会监事会和重要管理专家住所。1950年5月1日成为中苏合办中国长春铁路管理局的苏联专家楼。1952年中长铁路移交中国后划归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作为学院招待所,成为其下的苏联军事顾问团专用宿舍。1956 年改为接待领导人的高级宾馆 “107” 招待所。1960年中苏交恶,苏联专家撤回后改为哈军工招待所。1968年,哈尔滨铁路局将其收回,初期作为铁路局医院,后改为铁路局招待所。1986年成为哈尔滨市首批认定的一类保护建筑。1995年6月并入龙门大厦。</div><div><br></div><div>1996年9月18日,哈尔滨铁路局对建筑进行第三次大修,在保持原有建筑风格及中、俄、日习俗的基础上,安装了现代化服务设施,完善了具有中西特色的全套现代化服务设施,并改为龙门大厦贵宾楼,1997年10月起对社会全面开放。</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施工中的大连宾馆 张克华/摄</h5> 在东北地区的四座大和旅馆,历时百年风雨,除大连宾馆现在正在进行修缮利用工程,预计将于今年10月完工,并以高端文博酒店的崭新姿态亮相外,其余三座均在正常经营中。 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独特的建筑风格,这里获评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发生于此的每一段过往,都如同镌刻在时光里的年轮,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自大和旅馆易主、回归人民手中后,这里肩负起重要接待使命,为新中国建设贡献卓著,在我国饭店业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且值得铭记的辉煌篇章。 <h5>(该文在写作中得到了长春春谊宾馆副总经理郭爽、大连日月潭大酒店副总经理张克华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郭力源</b></h3> <h5>郭力源,高级经济师、在职研究生;现任《中国交通在线》《政商在线》东北运营中心副主任。<div><br></div><div>在饭店行业从业五十年。曾荣获“中国饭店业经营管理大师”、“辽宁饭店与餐饮业特别贡献奖”、“2024--2025中国旅游住宿业发展贡献奖获得者”等荣誉称号;在业内被誉为“创造品牌饭店的人”、“北方饭店业的传教士”;</div><div><br></div><div>著:《最佳职业经理人——40年职业生涯的职场心得》一书,被誉为:职业经理人成长的教科书;</div><div><br></div><div>教育部高等学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教材《客户管理》《酒店案例分析》编委;</div><div><br></div><div>多家院校、培训机构客座教授、多家门户网站、公众平台 专栏作者;</div><div><br></div><div>《中国饭店业世纪风云录(1949-2049)》编辑部责任编辑。</div></h5> <h5><font color="#ed2308">免责声明: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