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 英国 威斯敏斯特教堂 诗人角,回廊

Charles 沈

<p class="ql-block">【联合国官网简介】威斯敏斯特宫殿和教堂以及圣玛格丽特教堂</p><p class="ql-block">在重要的中世纪遗迹原址上于1840年重建的威斯敏斯特宫殿是新哥特式建筑的典型。这里还包括圣玛格丽特教堂,一座小型的哥特式风格的中世纪教堂。威斯敏斯特教堂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象征意义,从11世纪起历代国王都在此举行加冕仪式。1987年被列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南耳堂附近是2018年开放的女王钻石禧年画廊入口,该画廊以纪念女王陛下登基60周年,展出修道院的许多历史珍品。<span style="font-size:18px;">画廊位于东侧拱廊,高出地面16米,</span>参观者可以经由威斯顿塔楼梯(108级)或电梯前往。</p> <p class="ql-block">通往画廊的通道是通过连接塔楼和修道院的内部桥梁。桥梁上的窗户包含13世纪的玻璃碎片,以及在清洁画廊地板时发现的其他玻璃碎片。</p> <p class="ql-block">这扇彩色玻璃窗,描绘了一个传说,忏悔者爱德华国王看到魔鬼在装满丹麦金(一种缴纳给维京人的税款)的钱桶上跳舞,大吃一惊。这一场景突出了与征收这项历史性税收有关的腐败或神圣干预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彩色玻璃窗。</p> <p class="ql-block">彩色玻璃窗。</p> <p class="ql-block">铭文:“女王钻石禧年展厅由女王陛下在威尔士亲王殿下的陪同下揭幕。2018年6月8日”</p><p class="ql-block">2012 年是伊丽莎白二世登基钻禧纪念年,从 1952 年 2 月 6 日起,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 60 周年。伊丽莎白之前,唯一一次举行钻禧庆典是在 1897 年,当时维多利亚女王举行了此庆典。</p> <p class="ql-block">红色为教堂东头的的拱廊(二楼)。</p> <p class="ql-block">画廊位于东侧的拱廊(eastern triforium,二楼),建于约1250年,当时是亨利三世国王(1216-1272年在位)统治时期。从这里可以俯瞰16米下边的大教堂地板,以及议会广场和威斯敏斯特宫的壮丽景色。克里斯托弗·雷恩爵士在十八世纪初重新修缮了这片空间的屋顶,引入了至今仍保留的对角木梁。他还在那里铺设了木地板,使拱廊既可以用作储藏室,也可以作为观看加冕典礼和皇家葬礼的观景廊,这些仪式都在教堂下方的教堂举行。</p> <p class="ql-block">俯瞰底下的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窗外的威斯敏斯特宫,或国会大厦。</p> <p class="ql-block">“参观期间,请注意不要绊倒或撞到头部。请遵守我们的禁止拍照规定,并请勿触摸展品。”</p> <p class="ql-block">既然不准拍照,只能重复解说词,聊胜于无。重要展品:威斯敏斯特教堂祭坛背饰,利特林顿弥撒经书,亨利七世国王葬礼肖像头像,威廉王子殿下与凯瑟琳·米德尔顿小姐结婚证,艾斯利普修道院院长的殡葬卷宗,纳尔逊子爵霍雷肖·纳尔逊葬礼肖像。</p> <p class="ql-block">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诗人角是文学爱好者的朝圣之地。超过100位诗人和作家安葬于此或在此设立纪念碑,他们都是世界闻名的人物,例如威廉·莎士比亚、简·奥斯汀、勃朗特姐妹和查尔斯·狄更斯。</p> <p class="ql-block">南耳堂因诗人角而闻名,该角是在杰弗里·乔叟(约1343-1400年)葬于此地后发展起来的。乔叟之所以被葬于此,是因为他曾服务于皇室,并非其著作。不久之后,埃德蒙·斯宾塞(1553-1599年)也下葬于此,由此开启了在修道院这一区域安葬或纪念诗人、剧作家和其他作家的传统。</p> <p class="ql-block">几个世纪以来,诗人角一直延伸到耳堂的大部分区域。有些人是真的埋葬在这里,有的仅仅是纪念碑而已。</p> <p class="ql-block">在众多重要作家中埋葬在诗人角的名人包括塞缪尔·约翰逊博士、查尔斯·狄更斯、罗伯特·勃朗宁、阿尔弗雷德·丁尼生勋爵和托马斯·哈代。仅在此纪念的名人包括威廉·莎士比亚、简·奥斯汀、勃朗特姐妹、刘易斯·卡罗尔、亨利·詹姆斯、T.S.艾略特、特德·休斯和C.S.刘易斯。</p> <p class="ql-block">1976年6月17日,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的纪念碑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诗人角由他的曾侄孙小亚历山大·詹姆斯揭幕。碑文以白色字体刻在一块黑色大理石上:亨利·詹姆斯,O.M.小说家。1843年生于纽约,1916年卒于伦敦。</p><p class="ql-block">亨利于1843年出生于纽约市,曾短暂就读于哈佛大学法学院,并因健康状况不佳而免于参加美国内战。 1864年,他发表了第一部短篇小说,后移居伦敦。他的代表作包括《华盛顿广场》、《一位女士的画像》和《大使》,等等。他最后的两部杰作是《鸽翼》和《金碗》。1915年,他加入英国国籍,并于次年被授予功绩勋章。他于1916年去世,并根据自己的意愿火化,骨灰安葬在马萨诸塞州剑桥的家族墓地中。</p> <p class="ql-block">1980年6月21日,小说家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玛丽·安·埃文斯,Mary Ann Evans)的纪念碑在诗人角揭幕。碑文如下:乔治·艾略特 玛丽·安·埃文斯,1819-1880,葬于海格特。碑缘刻有:人性善的首要条件是爱,其次是敬畏。</p><p class="ql-block">玛丽·安·埃文斯于1819年出生于纽尼顿附近阿伯里的南农场。1841年,她移居考文垂,后来出国旅行。回到伦敦后,她担任《威斯敏斯特评论》的编辑。1854年,她与乔治·亨利·刘易斯一起前往德国并在那里生活。她的第一部小说作品是《教士生活场景》,讲述了她家乡的人物和地点。之后,她以笔名乔治·艾略特出版了《亚当·比德》。她的其他著名作品是《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和《米德尔马契》。她于1880年12月22日去世,安葬在伦敦的海格特公墓。许多现代评论家认为她是19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p> <p class="ql-block">英国著名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墓碑位诗人角,上面刻着简单的铭文:查尔斯·狄更斯,生于1812年2月7日,卒于1870年6月9日。这是他本人的意愿。他在遗嘱中写道:“我的名字将用简单的英文字母刻在我的墓碑上……我将以我出版的作品来纪念我的祖国……”</p><p class="ql-block">狄更斯逝世于肯特郡罗切斯特附近的盖德山庄,人们推测他将葬于罗切斯特大教堂,尽管枢密院的命令不允许在教堂墓地安葬。以《泰晤士报》为首的舆论要求威斯敏斯特教堂成为像他这样杰出人物的唯一安葬之地。威斯敏斯特教长亚瑟·彭林·斯坦利在约翰·福斯特和诗人儿子的接洽下,欣然同意,并按照狄更斯本人的指示,举行了严格私密的葬礼。</p><p class="ql-block">诗人角的墓地由修道院的工程管理员连夜挖掘。第二天上午,三匹马的灵车抵达院长庭院(位于修道院南侧)。只有十二名哀悼者出席,包括家人和密友,以及修道院的神职人员。因此,狄更斯被安葬在几乎空无一人的修道院中。每年狄更斯诞辰纪念日,人们都会在墓前献上花圈。狄更斯墓西侧安葬着伟大的作曲家乔治·弗雷德里克·亨德尔(卒于1759年)。</p><p class="ql-block">查尔斯是约翰·狄更斯和伊丽莎白·巴罗八个孩子中的第二个。1824年,他的父亲因债务被捕,年幼的查尔斯不得不在一家鞋油厂工作,直到能够继续学业。后来,他成为一名法律文员,之后又在下议院担任记者。《匹克威克外传》是他第一部获得巨大成功的著作,紧接着,他又创作了《雾都孤儿》和《尼古拉斯·尼克尔贝》。2012年2月7日,在教堂举行了两百周年纪念仪式和献花圈仪式。</p> <p class="ql-block">著名作曲家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George Frederic Handel,1685-1759)被安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南侧耳堂,上方墙壁上立有一座纪念碑。这座真人大小的雕像据说与他本人一模一样,因为其面部是由一个死亡面具塑造而成。在雕像身后,云层之中,有一架风琴,一位天使在弹奏竖琴。雕像左侧是一组乐器,以及他最著名的清唱剧《弥赛亚》的乐谱,该剧创作于 1741 年。在他正前方的是乐谱《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p><p class="ql-block">他于1685年出生于德国萨克森州的哈雷,1759年在伦敦去世。亨德尔最初在汉堡的歌剧院工作,并在意大利待了几年。1717年,他永久定居于英国,并于1727年加入英国国籍。亨德尔以在伦敦舞台上创作意大利歌剧而闻名,他也为各种各样的场合和观众创作音乐。这位作曲家在余生中一直享有众多皇室赞助。</p><p class="ql-block">亨德尔与威斯敏斯特教堂最密切相关的作品是 1727 年为乔治二世加冕而写的四首赞美诗。最著名的是《祭司撒督》,此后每次加冕典礼都会使用,但这四首赞美诗至今仍定期演奏和录制。亨德尔还为卡罗琳王后(乔治二世的配偶)的葬礼创作了一首名为《锡安之路哀悼》的赞美诗,卡罗琳王后于1737年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p> <p class="ql-block">1759年,亨德尔去世,约有3000人参加了葬礼,修道院、圣保罗大教堂和皇家礼拜堂的唱诗班共同演唱了葬礼仪式。南耳堂的黑色大理石墓碑上刻着: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生于1684年2月23日,卒于1759年4月14日。他墓碑上的家徽如今已磨损严重。 19世纪修道院的史料记载,它描绘的是“一个半人,左臂叉腰,右手捧酒”。刻在石碑上的他的出生日期并非错误,而是因为当时英格兰的新年并非始于1月1日,而是始于3月25日(圣母节)。因此,对于当时的英国人来说,亨德尔出生于1684年2月,而1685年则要到3月25日才开始。</p> <p class="ql-block">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葬于沃里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的圣三一教堂。莎士比亚去世后不久,曾有人提议将他的遗体从斯特拉特福迁至威斯敏斯特教堂,但这个想法很快就被放弃了。直到 1741 年,才在诗人角为他竖立了一座真人大小的白色大理石雕像,雕像中他身着当时的服饰,身披斗篷。雕像头部上方一块深色大理石板上用金色刻着拉丁文铭文,可翻译为:威廉·莎士比亚,因公众敬仰,于其逝世124年后[竖立]。</p> <p class="ql-block">十八世纪纪念莎士比亚的动力源自一群人脉广泛的女性,她们鼓励莎士比亚戏剧在伦敦舞台上重演,专门为莎士比亚纪念贝筹款。威斯敏斯特教长和牧师会没有收取任何费用。</p><p class="ql-block">伊丽莎白一世女王、亨利五世和理查三世的头像雕刻在基座上。诗人的雕像约5英尺6英寸(约1.7米),右腿交叉置于左腿前方,手肘倚靠在三本书上。理查三世的头像的上方还雕刻着一个花冠(月桂叶编成的花环,象征永生)、一把匕首(悲剧象征)和一个戏剧面具。这群雕像位于一个山墙饰建筑框架前。威廉的左手食指向基座上悬挂的卷轴,卷轴上绘有普洛斯彼罗《暴风雨》诗句的变体。纪念碑底座上的铭文于1977年添加(以便那些可能不懂拉丁文的游客能够清晰地辨认):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葬于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p> <p class="ql-block">第二代阿盖尔公爵兼第一代格林威治公爵约翰·坎贝尔(John Campbell, 2nd Duke of Argyll and 1st Duke of Greenwich),雄辩家兼军人,于1743年10月15日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亨利七世的礼拜堂。一块小小的菱形墓碑上,碑文刻于19世纪后期:约翰·坎贝尔,阿盖尔和格林威治公爵,1743年;其妻简·沃伯顿,1767年;其女卡罗琳·达尔基思伯爵夫人,1794年;玛丽·科克夫人,1811年。</p><p class="ql-block">南耳堂为他竖立了一座黑白相间的大型大理石纪念碑。身着罗马盔甲的公爵真人大小雕像斜倚在石棺上,身后是代表历史的人物。雕像在他们身后的金字塔上记录着他的名字,并在“GR”处短暂停留,以表明格林威治公爵爵位已随他而去。地面上是一尊象征雄辩的人物雕像,她伸出右臂,向观者讲话。她左手握着的权杖和蛇已从纪念碑上消失,但仍收藏于修道院。另一尊是密涅瓦的坐像。</p><p class="ql-block">在这两尊雕像之间有一块浮雕板,描绘的是自由女神登基,身前有一位手持《大宪章》的小天使。这或许是修道院中最精美的18世纪纪念碑。</p><p class="ql-block">雕塑家在纪念碑后方和上方竖立的巨墙(11英尺宽,7英尺高)于1863年被拆除,显露出了僧侣们夜间楼梯的出口拱门,该楼梯从圣菲斯教堂上方的走廊通往他们的宿舍。</p><p class="ql-block">约翰于1680年出生于祖母位于萨里郡的汉姆府,是第十代阿盖尔伯爵兼第一代阿盖尔公爵阿奇博尔德·坎贝尔与妻子伊丽莎白(托勒玛奇)的长子。他被称为洛恩勋爵,曾参与马尔伯勒公爵在低地国家的战役,后来晋升为少将。1703年,他继承公爵爵位,并在苏格兰政治中发挥重要作用,促成了苏格兰与英格兰的统一。1711年,他前往西班牙,被任命为梅诺卡岛总督。后来,他成为格林威治公爵,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玛丽·布朗。婚后不久,两人分居,玛丽于1717年1月19日葬于格林威治修道院。他的第二任妻子是简·沃伯顿,她是安妮女王的侍女。 1767 年 4 月 23 日,她与父亲葬在一起,享年 84 岁。四个女儿成年:达尔基思伯爵夫人卡罗琳(嫁给达尔基思伯爵弗朗西斯,其次嫁给查尔斯·汤森德阁下,被封为格林威治男爵夫人)于 1794 年 1 月 25 日与父母葬在一起,享年 76 岁;玛丽·科克夫人(嫁给科克子爵爱德华)于 1811 年 10 月 11 日葬于此,享年 86 岁。安妮成为斯特拉福德伯爵夫人,伊丽莎白嫁给了詹姆斯·斯图尔特·麦肯齐,他的纪念碑毗邻阿盖尔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在教堂里,每隔一段时间,牧师在讲坛上为参观者祝福。</p> <p class="ql-block">大部分人都专心听讲,也有人忙于划手机。</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1250年的八角形僧侣会堂,曾用于讨论修道院的日常事务,并向僧侣们分配工作。十四世纪,下议院有时也在这里开会。中央的柱子支撑着屋顶的拱顶,中世纪的绘画装饰着墙壁,美丽的瓷砖路面也保留了原貌。修道院解散后,僧侣会堂成为档案室,直到十九世纪中叶才得以修复。彩色玻璃是维多利亚时代和二十世纪的。</p> <p class="ql-block">东回廊。回廊是修道院最繁忙的区域之一。僧侣们在这里进行许多日常事务,西边的走廊是见习僧侣的学习场所,北边的走廊是图书馆,南边的走廊通往餐厅,东边的走廊通往僧侣会堂和宿舍。</p> <p class="ql-block">回廊的墙上有诸多墓碑或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被回廊环绕的庭院,左边是教堂的南耳堂。</p> <p class="ql-block">庭院里的喷泉。</p> <p class="ql-block">中殿西端的纪念碑描绘了濒死的福克斯躺在床垫上,头部和肩部由自由女神像支撑。在他的脚下跪着一位正在祈祷的哀悼奴隶,以及一位象征和平的人物(自由女神失去了带有鸽子和橄榄枝的权杖)。碑文:查尔斯·詹姆斯·福克斯,生于:1749年1月24日,卒于:1806年9月13日。</p><p class="ql-block">查尔斯·詹姆斯·福克斯(Charles James Fox)后来成为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大臣,并在独立战争期间反对英国对美政策。他还致力于废除奴隶贸易。福克斯于1806年9月13日去世,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北侧耳堂(又称“政治家通道”)。他的墓碑上只刻有他的名字和出生日期。</p> <p class="ql-block">温斯顿·丘吉尔爵士(Winston Churchill,1874-1965),并未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只是在教堂西入口内,靠近无名战士墓的地方,立有一块绿色的大理石纪念碑。1965年9月19日,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为其揭幕,丘吉尔的遗孀敬献了花圈。碑文内容如下:缅怀温斯顿·丘吉尔,遵照女王和议会的意愿,院长和牧师会于不列颠之战二十五周年之际,1965年9月15日,安放此碑。</p><p class="ql-block">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小时候在学校成绩不佳,因此被送入陆军,在骑兵团服役。退伍后,他成为国会议员,并开始写作。作为《晨报》的特派记者,他被派往南非报道布尔战争,并于1899年被俘。他逃脱后,回到英国,成为英雄。1914年至1918年战争期间,出任财政大臣,并于1940年至1945年出任首相。他在二战期间的雄辩才华以及击败希特勒和纳粹的决心堪称传奇。他于1951年至1955年再次出任首相,并于195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被授予嘉德勋章和功绩勋章。他拒绝了贵族爵位。1953年,他发起募捐活动,募集一百万英镑用于威斯敏斯特教堂的修缮和维护。</p> <p class="ql-block">圣乔治礼拜堂旁的一根柱子上,悬挂着理查二世的肖像。这件肖像创作于14世纪末,是已知最早的当代英国君主肖像。在附近,中殿中央是一座纪念温斯顿·丘吉尔爵士(1874-1965)的纪念碑,他曾在二战期间担任英国首相。</p> <p class="ql-block">无名英雄墓位于中殿的西端,他们的遗体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壕中被运回,并被安葬于此,“与国王们同葬”。 1920年11月11日,无名烈士的安葬仪式举行,一百名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获得者在墓前列队,组成仪仗队。国王乔治五世和玛丽王后也出席了仪式。</p> <p class="ql-block">墓穴中有来自法国战场的泥土,墓上覆盖着一块比利时大理石。纪念碑周围环绕着红色罂粟花(这种花生长于佛兰德斯战场),这是修道院中最令人心酸的纪念碑之一,也是世界各地人们的朝圣之地。来访的国家元首和其他政要都会在此表达敬意。美国授予的无名战士国会勋章就悬挂在附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