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峒古镇 ~一脚踏三省

春葳蕤

<p class="ql-block">  边城茶峒古镇(现名边城镇)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地处湘、黔、渝三省交界处,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这里是沈从文小说《边城》的原型地,以清水江、吊脚楼和古朴的民俗风情。古镇以拉拉渡、翠翠岛和吊脚楼群为特色,保留着原生态的苗族生活场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们站在这里属于贵州省管辖区域,省界牌是国务院1997年界定立牌。对岸是湖南省,我们马上乘贵州老乡的小船离开贵州省去湖南,十几分钟来到对岸,属于是湖南省管辖区域,好激动哦。</p> <p class="ql-block">  交界景观系中国边城茶峒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水利风景区以清水江为纽带,结合吊脚楼、古渡口等元素,展现湘西水乡的静谧之美‌。</p> <p class="ql-block">  江面如镜,倒映着两岸错落的吊脚楼与青山,晨雾或傍晚的雾气笼罩时,更显梦幻仙境。 ‌ </p> <p class="ql-block">  渡口两岸分布着吊脚楼、白塔等建筑,与清水江形成“一脚踏三省”的独特景观。乘坐渡船可俯瞰古镇全景,感受山水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p> <p class="ql-block">  茶峒大桥是连接重庆与湖南的交通要道,纪念碑标志着三省交界的地理特色‌。沿江分布的吊脚楼群与小桥流水相映,沿途点缀沈从文诗句,营造出浓郁的文学氛围‌。</p> <p class="ql-block">  刘邓大军入川登陆点、吊脚楼群及沿江诗句石刻,充满历史与文学氛围‌。</p> <p class="ql-block">  吊脚楼主要使用当地盛产的杉木作为建筑材料,与山区的自然环境高度融合,建筑结构采用干栏式,底层架空,上层铺木板作为居住空间。这种结构既防潮通风,又能有效防止野兽和毒蛇侵扰。</p> <p class="ql-block">  作为湘西传统民居的代表,吊脚楼融入了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建筑智慧,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 ‌‌</p> <p class="ql-block">  顺着青石板路徐徐走进古镇,仿若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旅行,往昔的旧时光扑面而来。狭窄的街道两旁,一家家古朴小店鳞次栉比。店主们或坐于门口,手摇蒲扇,脸上挂着和善亲切的笑容,目光澄澈而悠然,不见大城市的匆忙与喧嚣,岁月静好。</p> <p class="ql-block">  茶峒古镇的街道以青石板路为主,两旁分布着错落有致的木质吊脚楼,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飞檐翘角与青瓦白墙相映成趣。街道狭窄悠长,石板路上刻满了岁月痕迹,沿街店铺售卖着苗族刺绣、湘西腊肉等特色商品,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p> <p class="ql-block">  沈从文通过茶峒的山水人情,展现湘西的纯净与人性之美。古镇的“三省交界”地理特质(湖南、贵州、重庆),被赋予“边城”的隐喻意义——既是地理边缘,又是精神家园 ‌。</p> <p class="ql-block">  在“沈从文旅居纪念馆”内,透过窗户清晰看到对岸的翠翠岛。</p> <p class="ql-block">  “青石板路泛幽光,吊脚楼影入清江”,岁月打磨的石径与悬空楼阁,凝固了百年时光的肌理。‌‌</p> <p class="ql-block">‌ 青石板路蜿蜒曲折,路面凹凸不平,每一步都仿佛踏着历史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  澄澈见底的清水江宛如一条灵动的碧绿丝带,轻柔地缠绕着这座古老小镇,悠悠流淌向远方。</p> <p class="ql-block">  翠翠岛位于酉水河畔,岛上建有苗族少女的雕像,少女扎着大辫子,身后跟随一只黄狗,与小说中翠翠的形象高度契合。岛上白塔与草房静立,石墙斑驳,仿佛能听见翠翠清脆的歌声随江风飘来。 ‌</p> <p class="ql-block">  翠翠是沈从文塑造的“爱与美”的理想化身,她天真善良的性格与茶峒的自然风光形成互文。</p> <p class="ql-block">  拉拉渡是古镇特色,船夫拉动绳索摆渡,游客能亲身体验传统渡船方式,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p> <p class="ql-block">  茶峒古镇的清水江是沈从文笔下《边城》的灵感来源,江水清澈见底,碧绿如绸带环绕古镇,两岸吊脚楼倒影水中,形成“青山绿水、白河(清水江)翠竹”的诗意画卷。</p> <p class="ql-block">  江水清澈见底,可清晰看到水底的沙石与游鱼,水面泛起层层涟漪,波光粼粼。</p> <p class="ql-block">  品尝当地角饺鱼酸汤火锅和蒿菜粑粑,感受舌尖上的边城风味‌。</p> <p class="ql-block">  《边城》创作于1934年,沈从文通过翠翠与茶峒的互动,表达对工业化进程中乡土文明消逝的忧虑。茶峒的“三不管”地理特征(川湘黔交界)隐喻了传统与现代的边界,翠翠的悲剧则成为这一过渡时代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  茶峒,这座湘黔渝交界处的边城小镇,像一本被时光摩挲得发黄的旧书,轻轻一翻,便淌出沈从文笔下《边城》的清澈与苍凉。站在青石板铺就的码头边,看清水江如翠带蜿蜒,吊脚楼的倒影在水中轻轻摇晃,忽然明白为何这里能孕育出那样一个纯净的童话,它本身就是未被现代性冲刷的、活着的文学标本。</p> <p class="ql-block">  边城茶峒,这个“一脚踏三省”的古镇,有着湘西纯真的风土人情和浓厚的地域特色,展现了湘西人民的热情和文化的深厚底蕴。</p><p class="ql-block"> 边城茶峒的山水如画,人如诗,仿佛又是一个世外桃源,让人心驰神往。</p> <p class="ql-block">手机拍照 : 向贞、眯眯、葳蕤</p><p class="ql-block">综合编辑 : 春葳蕤</p><p class="ql-block">音乐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感谢浏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