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陪伴着走入课堂,——童真叩问

道法自然33010108

<p class="ql-block">晨光熹微中,小米娅背着书包,站在门廊上踟蹰不前。五岁半的她,今日又上学途,眸子里却仍流连着暑假的无垠天地。她那不愿挪动的脚步,仿佛是对某种即将逝去之物的无声抗拒。这抗拒并非顽童的任性,而是一个初萌的灵魂对时间流逝的最初警觉,是对成人世界习以为常的规则发出的天真诘问。米娅的心灵宛如一口幽深的井,映照着成人早已视而不见的星空。她脑袋里的问题似乎越来越多,她时不时执着追问:“爷爷,你为什么老了?”,我说:“爷爷不老,米娅怎么能长大呢”。“爸爸妈妈也会老吗?”,“对啊,爸爸妈妈老了,米亚就长大了,就可以照顾他们了”。每一个“为什么”都是投向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荡开的涟漪触及生命最本质的困惑。她渴望聆听长辈的童年往事,痴迷于兄姐婚礼的华美影像,想象爱的温暖表达方式,在这些仪式与回忆中寻找着时间的踪迹。</p> <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天,在悬崖公园里,小米娅躲在大树背后,怯怯的观望着一对穿着婚服的新郎新娘的表情,让人忍俊不禁。这个小小的存在主义者,已然在无意识中叩问着海德格尔所谓的“向死而生”,以稚嫩的方式探索着存在的边界。她的矛盾心理,潜意识中既急切地想要长大成人,以柔弱的肩膀承担照顾父母责任;又渴望永驻童年,还依偎在母亲温暖的怀抱。这不正是人类处境的微缩写照吗?我们何尝不总是在进取与回归、未来与过去之间徘徊挣扎。米娅以孩子的直觉,触碰到了这个存在的基本定义。她不希望亲人们老去,渴望时光定格在当下,这份天真愿望背后,是对时光流逝无法挽回的无奈。米娅与她的同龄人是特殊的一代。他们诞生于新冠疫情的阴霾下,初次睁眼所见已非太平盛世。而我们这些成年人,虽在物质贫乏但多半相对安宁的年代里成长,习惯将线性进步的历史观视为一种必然,盛世太平似乎永远,却遗忘了人类命运的脆弱性。</p> <p class="ql-block">孩子们以未受污染的目光,直视着世界的不确定性,他们的“为什么”既是对知识的好奇,更是对存在安全感的本能探寻。当成人沉浸在日常琐务中时,孩子们却以其敏锐的直觉,捕捉到了时代缝隙中渗出的不安。这些孩童的诘问之所以难以回答,正因为它们直指表象背后的本质。每一个“为什么”都在剥开习惯与常规的外壳,暴露出生活最终的谜底。成年人建造了复杂的解释体系,却在这些简单问题前语塞,不是因为缺乏知识,而是因为我们早已习惯了不去追问终极问题。米娅们的存在,仿佛一面澄明的镜子,照见了我们思想上的茧与垢。黄昏时分,米娅放学归来,脸上带着一天的新奇与疲惫。她又要跑到爷爷身边,又要听那些听过无数次的故事。在重复的叙述中,她似乎在寻找某种永恒性,某种能够抵御时间侵蚀的力量。我忽然明白,这些故事对她而言不仅是幼小心灵的懵懂,更是应对时光流逝的仪式,还是连接代际传承的绳索,是构建自我认同的砖石。米娅终将长大,终会理解衰老与时间的不可逆转。但愿她保留这份对存在的惊异与追问,让童真的哲思永远照亮前路。而我们这些大人们,或许应该从孩子的眼中重新学习观察,重拾对世界最初的好奇与敬畏,在时间的洪流中,既勇敢前行,也不忘珍惜当下依偎的温暖。今日她走进课堂,在知识的海洋里吮吸着营养,她脑海里无数个“为什么”,会用自己的方式找到答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