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超市•第1251期┃北四川路大桥大楼:民族苦难与抗战记忆的见证 主讲人:马军

天台山文化

你是否知道位于上海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的大桥大楼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侵沪日军宪兵队的所在地?这是一座充斥刑讯与暴力的魔窟,承载着无数辛酸与抗争的故事。 大桥大楼,四川北路85号,1935年初建,由仁昌营造厂承建,为钢筋混凝土的结构。1935年竣工,占地面积58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钢混结构七层,局部八层,现代派公寓建筑,装饰艺术派风格,局部采用装饰艺术修饰。建筑一、二层以水平线条为主,三至七层以竖线条为主,局部饰以水平线条,窗下装饰板,线条简洁。沿四川北路、崇明路布置,转角处弧面处理,中央高起,两面对称,分别形成次轴线,局部阳台外凸。 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后,位于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的大桥大楼被改建为日本宪兵司令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这里进一步沦为特种监狱,成为一个充斥着刑讯与暴力的“魔窟”。 在这栋看似普通的7层建筑里,被捕的仁人志士的抗争从未停止。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主角原型——共产党员李白烈士、鲁迅夫人许广平、开明书店经理章雪琛等因不愿被日军利用,也先后被囚于此。 2005年10月3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将其列为优秀历史建筑,标志着这座历史地标的保护与传承。 北四川路大桥大楼——<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民族苦难与抗战记忆的见证</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主讲人:马军</div> 讲座简介:<br><br>作为矗立于苏州河畔、北四川路桥头的重要历史地标,大桥大楼绝非普通的建筑。<br><br>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它亲历了苏州河下游区域的风云变幻,是那段血与火、屈辱与抗争历史的无声却有力的见证者。<br><br>它不仅记录了民族的深重苦难,也镌刻着上海人民坚韧不拔、共御外侮的集体记忆。<br><br><br>主讲简介“<br><br>马军<br><br>历史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现代史研究室主任,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会副会长。<br><br>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海史等。<br><br>已出版书籍40余种,发表论文80余篇,各类文章、译文400余篇。 <h3 style="text-align: right"><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pktG27spD1VkspqNZu2XAw"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云端超市•第1251期┃北四川路大桥大楼:民族苦难与抗战记忆的见证 主讲人:马军</a></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