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景德镇市陶阳里御窑景区位于景德镇的城市中心地带,北起瓷都大桥、昌江大道,南至昌江大桥、西至沿江西路,东至莲社路、胜利路。景区主体为明清两代600年的御窑厂遗址和陶阳里千年历史文化街区,经历从明清御窑厂时期、陶阳里瓷业兴盛时期、新中国陶瓷发展时期、文化保护区时期到现在发生时代变迁的文博旅游区时期。御窑厂皇家气派和陶阳里烟火气息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元素。</p><p class="ql-block"> 自宋以来,景德镇先民“沿河建窑,因窑成市”,渐呈“码头—民窑—老街—里弄—御窑”聚落的历史空间和瓷业肌理,形成了世界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老城格局,成就了中国“东方瓷国”的盛誉,陶瓷成为了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认识中国的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 明清御窑厂时期(1369年至1911年):明洪武二年创建御窑厂,1911年御窑厂制度终止,御窑厂历经明清两朝27位皇帝,延续了542年。御窑厂的设立对景德镇发展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起了最重要的作用,大量瓷器外销,制瓷技术也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世界各国的陶瓷产生了影响。</p><p class="ql-block"> 御窑遗址出土了百余吨、两千余万御瓷片,修复了3000余件御瓷精品,北京故宫有36万件藏瓷,95%都出自这里。这里是我国唯一一处能全面系统反映官窑陶瓷生产和文化信息的历史遗存。</p> <p class="ql-block"> 陶阳里瓷业兴盛时期(明初至1949年):在昌江东岸,从明代起至1949年,镇民依河置窑、依窑而作、依作而居,形成了“陶阳十三里,烟火十万家”的制瓷中心,成为“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陶瓷运销中心。</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陶瓷发展时期(1950年至1996年):御窑厂周边先后设立建国瓷厂、人民瓷厂、艺术瓷厂、光明瓷厂等,曾为新中国生产了大量的日用内销和出口陶瓷、人民大会堂和中南海专用陶瓷、国礼瓷、毛泽东主席专用瓷,统称为新中国红色官窑瓷。徐家窑、建国瓷厂等先后被授予国家工业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文化保护区时期(1983年至今):御窑厂遗址2003年被评为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2006年被列入古遗址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被授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21年御窑厂窑址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已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p> <p class="ql-block"> 内廷恭造。景德镇御窑厂是明清皇宫设于京外专造御用瓷器的直属机构。“内廷恭造”是清代雍正皇帝对御制器物制作要求的亲谕。此处还原了故宫内的几个著名场景,希望在御窑厂考古遗址内全面呈现御窑瓷器的传办与督造的关系、制瓷工艺的协作关系、御瓷制造地与赏用地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 珠山南麓明代窑炉遗址。南麓遗址为明宣德至万历年间的窑炉遗存,于2002年发掘出土。遗址发掘清理出17座窑炉,窑前工作面、窑门、火膛、窑床、烟道、排烟室等均保存完好,该区域是目前御窑厂遗址内发现数量最多、延烧时间最长的窑炉区,发掘面积共计15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清代镇窑。2016年,在南麓遗址发现了两座清代镇窑遗迹,两座窑炉东西并列,形制、结构相同,大小相近。窑头朝南窑尾朝北。窑身保存不完整,仅剩窑门与部分火膛,窑门平面呈“八”字形,均用小砖平砖错缝砌筑而成。两窑由围墙连接并在窑身外围有护窑墙。窑前操作面有墙围合成独立院落,院内还发现了排水沟及辘轳坑遗迹,当是一组生产遗迹。</p> <p class="ql-block"> 龙珠阁。龙珠阁位于御窑遗址北侧的珠山上,始建于唐,于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1987年两次重建。龙珠阁共6层,高34.5米,建筑面积1650平方米,是御窑厂制高点,也是俯瞰景德镇古镇风貌的最佳观景点,更是景德镇的城市地标。</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建筑面积10400平方米,其建筑风格独特,借鉴了景德镇清代独创的蛋型柴窑构造特点,设计成8个长度不一、大小各异的多曲面钢筋混凝土拱体结构,错落有致地散落在御窑厂遗址以东区域,通过下沉广场、景观水池、民窑遗址、景观绿化、清水混凝土墙顶、青色花岗岩地面,把建筑、景观、遗址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展出陶瓷精品以及修复的古陶瓷器具。</p> <p class="ql-block"> 幽蓝神采。陶瓷静默如谜,釉色无疑是最美的谜题。釉的颜色主要是由不同金属元素氧化形成的,其中青花使用的蓝釉主要以氧化钴为着色剂,但古代瓷釉所使用的并非纯氧化钴而是天然钴矿,其中含有不同比例的其他金属元素,因此在正烧的情况下呈现的蓝色也千变万化。进口钴料、国产钴料、混合钴料,记录着数百年来人们对蓝的执着和求索,使青花之蓝五彩斑斓。</p><p class="ql-block"> 青花瓷有各种蓝色花纹。</p> <p class="ql-block"> 窑砖里弄。弄堂是陶阳里的经络,108条狭窄的里弄空间,原真保护了千年窑砖里弄的历史风貌和肌理。</p> <p class="ql-block"> 景德镇丝路传奇青花大瓷盘。景德镇“丝路传奇青花大盘”是景德镇陶文旅集团于2024年10月18日打造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中国之最)作品,直径达2.48米,重500公斤,采用1320℃高温烧制整1000公斤泥料而成。 该作品以海上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为灵感,设计团队参考克拉克瓷(16—17世纪景德镇特色瓷器)风格,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方胜纹、暗八仙)与世界八大产瓷区典故,展现景德镇陶瓷对全球文化的影响。盘心绘制景德镇历史文化景点(如龙珠阁、柴窑遗址),边饰融入八个国家国花及历史典故。设计历时一个月,手绘线稿堆叠如山。 作品不仅续写景德镇千年瓷都传奇,更成为城市新文化地标,见证了陶瓷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 徐家窑。徐家窑始建于明末,手工制瓷窑作群,可以装烧300担瓷器。旧时为私人所有,1949年划归建国瓷厂,主要烧制日用瓷、礼宾瓷和陈设艺术瓷,是迄今保存最完整的镇窑遗址。</p> <p class="ql-block"> 老罗汉肚17号作坊。老罗汉肚明清窑作群坐落在景德镇市“国家御窑厂考古遗址公园“对面的老罗汉肚,占地5.81亩。明清窑作群保留了景德镇特有的明清传统坯房,与徐家窑柴窑连成了一个完整的窑作体系,是景德镇老城区保存较好的地面工业遗存和地标性文化湿地。2012年开始按照原样不落架修缮复原。</p><p class="ql-block"> 明清窑作群在民国时为资本家私有财产。1949年4月景德镇解放,这些私有制瓷行业转为公私合营业,1949年8月成立建国瓷厂。</p> <p class="ql-block"> 明清窑作营造技艺长廊。</p> <p class="ql-block"> 师主庙。师主庙是圆器行业祀奉师主赵慨的神庙。明洪照元年(1425年),御器厂督陶官张善,在御器厂内建起了师主庙。“成化间,太监邓原,贤而知书,谓镇民多陶,悉资神佑,乃徙庙东门外通衢东北百武许,以便祈祀,即今所也”。</p> <p class="ql-block"> 佑陶灵祠。佑陶灵祠又称风火仙庙,供奉的是“风火仙师”童宾。童宾(1567-1599年)是明代景德镇里村人,为救窑工不惜以身殉窑,被后人奉为广利窑神。</p> <p class="ql-block"> 黄老大窑。清中期建造,袁成科民国初年购置,1958年并入人民瓷厂,1979年停烧。被称为“双子窑”的黄老大窑和刘家窑,是世界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窑作群。</p> <p class="ql-block"> 毕家弄。毕家弄原为“笔家弄”,以制作毛笔为业,并有绘制瓷器的红店等。红店是景德镇专为人绘彩瓷,兼彩瓷营销的行业。清代蓝浦的《景德镇陶录》记载:“镇有彩器,昔不大尚。自乾隆初,官民竞市,由是日渐著盛,俗称红店。</p><p class="ql-block"> 陶阳十三里、一百零八弄,围绕陶瓷生产形成的陶瓷文化聚落保存完整,窑砖里弄、会馆书院、瓷行商铺见证烟火气息与瓷业繁荣。</p> <p class="ql-block"> 陶阳里御窑厂是景德镇历史上制瓷业的中心、原点和高峰,是“一带一路”海上陶瓷之路的零公里起点,是研究皇家御窑制瓷历史文化和景德镇陶瓷技艺、讲好景德镇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窗口”和“名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