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山》·Thomas Mann·颜色·清远桃源(二)

花父

<p class="ql-block">姗姗来迟的秋依然无法突破夏日的火热,阳光落在身上的焦灼感照旧浓烈,南方的四季总是糊里糊涂的交缠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高温把湖面上弥漫的湿气聚积成魔幻的云朵,在阳光灿烂的大气中形成柔和,光明,快乐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绘画的颜色在大自然的色彩面前相形见绌,无论多么高明的调色都无法还原自然本色。色彩是改变我们乏味的唯一方式,会让我们对生命依依不舍。</p> <p class="ql-block">生活中离不开色彩,物体的变化没有色彩就等于没有灵魂的,它会干涩但不会枯萎,物体的色彩通过视觉传递给心灵的触动,音乐的色彩是听觉传递给心灵的震撼。人的不同的基因组合会对色彩有不同的反应和偏好。</p> <p class="ql-block">飘浮不定的云朵,水性杨花,若即若离的颜色,虚无缥缈却是那样的真实。</p> <p class="ql-block">Thomas Mann把此景列入纯粹是东方式的程序。他说:“东方人害怕活动。老子有这么一句教导的话:清净无为比天地间任何事都有益。如果世上的人都无所作为,地球上就会呈现一片升平气象,其乐无穷。”</p> <p class="ql-block">“生活的镜头,在他们发痛的眼睛前的幕布上一一略过,生活被切成一片片的小块,暂短的匆匆流过,各个镜头时隐时现,闪烁不定,有时还伴着一些音乐。” ——Thomas Mann这不仅仅是托玛斯·曼的镜头,也是我们切割后的小块。</p> <p class="ql-block">随着年龄增长时间的空间变得狭窄,压缩成一把碎银撒向苍翠欲滴的天空。这是清远桃源的“魔山”与瑞士达沃斯高山的“魔山”遥相呼应,一个是温暖,一个是冷酷。</p> <p class="ql-block">伴着云朵蓝天的鸟鸣,摆好茶具拍上两张,潜心攻读苦涩的《魔山》。说心里话读进去很难,达沃斯的山高冷,枯燥乏味中的人生哲理让人无法亲近的疏远。小说分上下两部,上部快要结束时抓住了读者的兴趣,然后一直延续下去。</p> <p class="ql-block">托马斯·曼说“永恒不是直线的一往直前,它是旋转木马”所以你会始终旋转在《魔山》的木马里,旋转在桃源青山绿水的永恒中。</p> <p class="ql-block">时间的速度与节拍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却都踩着固定的节奏生活,无论风吹浪打一如既往的认着死理,中规中矩的过着每一天的心安理得,在潋滟的湖面上,做着相同的事——麻木的观望。</p> <p class="ql-block">“他仅仅是为这个目的而来吗?不,他坐在那里是为了离群独处,回忆一番,把过去的印象和冒险活动粗略地回顾一下,细细思量。它们是多种多样,五光十色,它们彼此交织、融合在一起难以分辨哪些是明确而具体的东西,哪些仅是思念、梦想和想象。它们都是光怪陆离的东西,以致像第一天上山时那样十分激动。”</p> <p class="ql-block">他们在病魔缠身的生死狙击下,用着欧式的思维,无论从心灵上和肉体上来说显得相当紧张,但环境是增进健康的前提。“我们都是生活中令人忧虑的孩子,有病灶入侵的内核。”达沃斯的高山有着优质的空气、星空深渊的夜晚。</p> <p class="ql-block">他们在肺气不足中燃烧,有“唐吉可德”天马行空的独往独来,有寻花问柳无所顾忌的“Don Giovanni唐璜”,有一身寒衣哆哆嗦嗦卖火柴的小女孩,有100年前就在研究人类的苦难并写出《苦难问题社会学》的好为人师的意大利学者,有服从是天职、为命是从的军人等等,但他们都是病人。</p> <p class="ql-block">两只雄鹰在海拔480米的高度翱翔,它们有着宽大的羽翼、连贯的像音乐中较长的乐句长时间的滑翔,在与世隔绝的地方俯视山川、湖面、大地和芸芸众生中仰望于他们的我们。我们却时不时低头看着有着强烈中国翻译味道的文本。</p> <p class="ql-block">在这离群独处封闭的独立小院、风景如画的地方,在“清净无为”中我们都有责任陷入沉思。读《魔山》“人们的眼界出乎意料扩大了,并使人们得以深刻认识一个做梦也想不到会存在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理想的原始状态,既没有国家,也没有隶属,既没有法律,也没有刑法,没有过错,没有肉体的结合,没有阶级差别,没有工作,没有财产,有的只是平等、友爱以及道德上的完美。”</p><p class="ql-block">这是梦想的桃源,平静安逸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轮回,也许不是件坏事。</p> <p class="ql-block">教皇代表神权的独裁是以解救人类为目的的一种手段和途径 。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曾经说:“抽回宝剑不敢动杀心的人,该受诅咒!”暴力是一种恶行,但有时是达到平衡的手段,宗教也不列外。</p><p class="ql-block">“无产阶级把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的工作接过来,他的宗教热情在燃烧,并且尽量不使自己的手沾满鲜血。他的任务就是用恐怖来拯救世界。达到解放的目的,并且消灭国家,消灭阶级,回到天国一般的原始时代。”</p> <p class="ql-block">一位普法战争的德国将军莫尔特克说:没有战争,世界不久就会腐烂掉。他们有着“别怕手上沾满鲜血”的格言,奇奇怪怪的世界有着不同的手段相互制约着善与恶。不管是善还是恶都渴望着权利,这是人的本性。</p> <p class="ql-block">书中的纳夫塔也是一位患肺病的学者带着神学与世俗的矛盾之人,包容着整个世界。他说:“两种对立的东西,是可以调和的。只有偏而不全和平庸的东西才是不可调和的。”个人主义是偏而不全的东西。然后他在一次政治的决斗中自杀了。</p><p class="ql-block">书中大部分都是以病入膏盲的病人在垂死挣扎中解剖了宗教,政治,权利,以及各种主义,因为他们是病人,在当下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只能到此为止草草收尾。</p> <p class="ql-block">汉斯·卡斯托尔普书中的主人翁在万般无奈之下走向了战场,他唱着舒伯特的“菩提树”,(Der Lindenbaum)想着家门口那棵菩提树上刻下的甜蜜诗句,在炮火中东倒西歪的向前,向前,最后倒下的时候似乎听到了歌声中轻声的呼唤“到这里来寻找平安!”</p> <p class="ql-block">合上书就像电影中音乐的结尾,留给我们在颜色中的凄楚遐想。喜欢舒伯特套曲《冬之旅》,喜欢其中第五首“菩提树”,因为那是每一个青年都会或多或少经历过的画面。</p><p class="ql-block">桃源的桃花湖很美,大自然是人类的主宰,让人生生世世不离不弃,让人生生死死的无限循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