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关西新围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竣工于道光七年(1827),历时29年,位于江西龙南县郊。是迄今国内发现保存最为完整,结构、功能最为齐全的,面积最大的,最有代表性的赣南客家方形围屋。2001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关西新围选址在三面环山而仅留一向出口的壶形盆地上,就是希望自己的宗族越来越兴旺。盆地中央有一条南北流向九曲十八弯的小河,人们只能看到水流来,看不见水流走,寓意财源滚滚来,钱财永远不会流失。围屋前面半月池,寓意围屋的主人会财源滚滚,它也称“墨水塘”,寓意后代有知识。围屋的先人都是读书经商之人,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把家族发扬光大。</p> <p class="ql-block">关西新围占地总面积7700多平方米,依山傍水,绿竹、池塘、农田、蓝天交相辉映。新围呈正方形,长宽均为88米,府瞰关西新围,其整体结构像个巨大的“回”,中间的“口”字部位是围屋的祠堂。</p> <p class="ql-block">围屋具有两个最鲜明的特性:一是血缘性,住在围屋里的人都是同一祖先的后裔;二是防御性,围墙高约9米,墙厚2米,围屋的墙体有很多梅花枪眼和炮窗,四角各建有一座15米高的炮楼,针对每一个死角,都能向敌人进行射击。东西两边有门卫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p> <p class="ql-block">东西两座大门各具有三层防御系统,名曰:三重门。门的最外层镶着一块厚厚的铁板,可谓刀枪不入;门后两侧,设计有五个巨大的凹槽,每当门户紧闭之肘,五根粗大的杠子横穿大门,嵌进凹槽里,任你有千钩之力也无法撞开;此外,门的上方,还装有千斤的闸门,闸门上方设计有滴水漏,可防火攻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p> <p class="ql-block">关西新围,是关西名绅徐名钧所建。徐名钧在兄弟中排行第四,故又称老四。徐老四曾经营木材生意发了大财,后又开药铺、当铺,资产越来越大,成为一方富豪。因子女增多,原居家围日显拥挤,于是耗资百万,费时29年建造了这幢围屋,因未正式命名,与老围“西昌围”相对映,俗称“关西新围”。</p> <p class="ql-block">建筑前后三进,一进比一进高,寓意步步高升。</p> <p class="ql-block">祠堂是围屋居民的“圣殿”,是围中最豪华、最考究、最宽敞的房间。以它为中轴线,将围内建筑对称布局。祠堂分上、中、下三厅,主房结构是客家民居“三进三开”特征基础上扩大为“三进六开”,而形成九幢十八厅的典型建筑,共有主房124间。高大的空间和华丽的装饰营造出一种庄严的氛围,围内围屋工艺精细考究,并有大量的木雕石刻,是围内人们过节、赶集、祭祀等举行各项集体活动的公共场所。</p> <p class="ql-block">石狮:关西新围祠堂大门两旁蹲着雌雄两大石狮,雄狮左脚握“官印”,象征的是子孙官运、家运发达;雌狮右脚抓“元宝”,象征的是未来的家族财源滚滚;雌狮子身上附着的两只小狮子,象征围屋子孙满堂。</p> <p class="ql-block">祠堂大门上方匾额书写“赏戴蓝翎”。“赏戴蓝翎”是清代的一种荣誉制度,它的意思是:被皇帝恩賜,允许佩戴“蓝翎”,这是一种代表身份和荣誉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雕石枕簪门:门簪枕石雕,上面刻有两个四不像的动物,右边是象头羊身,代表“太平万象”,左边是猴头马身,表示马上封侯。</p> <p class="ql-block">第二门上方匾额书写“进士”两大字</p> <p class="ql-block">第三进东海堂</p> <p class="ql-block">关西新围还居住了一些老住户,这位老奶奶正在编织手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围屋最后面是一栋两层土木结构建筑,是城墙防御体系中的仓库,用于存放军械、粮草等物资,它与旁边的炮楼相连,便于战时快速补给。现在有出售土特产、工艺品的商店,陈列农具、炊具、生活用具、工艺品的场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