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八百年之湖北省博物馆楚文化展厅上

吾在旅途

<p class="ql-block"> 筚路开疆兼夷夏,钟鼎辞章耀南天</p><p class="ql-block"> ——湖北省博楚国八百年楚文化展</p><p class="ql-block"> 夫楚之兴也,起于荆山篳路,而终为南土巨擘。观其八百年间,始以熊绎受封,终为秦所并,然其文化之绚烂,实熔夷夏于一炉。昔昭王南征而殁,周室遂衰,楚人乃得纵横江汉;及至庄王问鼎,威震中原,非惟甲兵之盛,亦文化之昌明也。</p><p class="ql-block"> 其俗信巫鬼而重祭祀,然礼乐制度实承周室;其文字虽稍异中原,而金石简帛至今犹存屈宋辞赋。观夫青铜错彩、漆器生光,玉组佩鸣,织文耀目,可知其技艺已极先秦之巧。至若吴起变法未竟,封君众而国力分,虽地五千余里,终不能抗秦,诚可叹哉!然楚人开拓之精神、兼收之气度,实为华夏文明注活水矣。</p> <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 商末,楚人祖先鬻(yù)熊辅佐周文王成就大业,西周初年。周成王(约公元前 1042 前 1021 年在位)分封熊绎于荆山,楚成为周王室经营江汉地区的重要力量。</p><p class="ql-block"> 分封之初,楚疆域不足百里,但楚人锐意进取、融合夷夏,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楚庄王问鼎中原,成为霸主。战国时(公元前475—前221年)。楚国实力达到鼎盛,位列七雄,是南方最大的诸侯国。</p><p class="ql-block"> 在八百多年的历史中,楚人创造了绚丽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对中国南北文化的融合和华夏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开疆拓土</p><p class="ql-block"> 两周初年,周王封楚于荆山,方圆不到百里,楚人向汉水东部发展,日益壮大。春秋时期,楚国威服江淮,成为南方诸侯霸主,势力扩张至黄河流域。战国时期,经过数次改革,楚国至宣王、威王时臻于盛极。怀王时,楚国外迫于强秦,内昧于候王,遂衰落。</p> <p class="ql-block"> 筚路蓝缕</p><p class="ql-block"> 江汉、江淮地区物产丰饶,新石器时代就有多样的地方文化。南迁的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此地辛勤耕垦,求生存、图发展。至熊渠时挥兵直指江汉,楚国成为南方大国。</p> <p class="ql-block"> 楚人源流</p><p class="ql-block"> 楚人的祖先有老童、祝融、季连、鬻熊等。据楚人的神话,鬻熊之妻妣厉难产,熊丽自其胁下生出,妣厉亡故,胁部被人以“楚”(即荆条)缠合起来,后人因此自称为“楚”。</p> <p class="ql-block"> 荆山始封</p><p class="ql-block"> 商末,季连后裔鬻熊投周。周朝建立后,周王室依血缘亲疏和功劳大小,进行分封。熊绎被封在荆山,封地“土不过同”,面积不过百里。</p><p class="ql-block"> 昭王南征</p><p class="ql-block"> 楚人在江汉地区的扩张,尤其是威胁江汉、江淮地区的铜锡等资源输送通道,引发周王朝多次南征荆楚。约公元前977年,昭王在征伐荆楚的过程中溺死于汉水,周王室在南方的控制力大为削弱。此后,楚人在江汉地区的影响愈加扩大。</p><p class="ql-block"> 包容夷夏</p><p class="ql-block"> 楚以“不与中国之号谥”为名在江汉间发展,文化上却兼有中原和土著的特征。陕西扶风召陈、山西曲沃北赵等地出土的楚国青铜钟,湖南长沙征集的具有巴蜀风格的楚公豪戈,证明楚与周王室、诸侯国及周边部族均有密切的交流;万福垴遗址出土的陶器则具有早期楚地独特的器物风格特征。</p><p class="ql-block"> 经营江汉</p><p class="ql-block"> 周夷王时,王室衰微。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于是兴兵伐庸(今竹山县西南)、杨粤(或今潜江市),扩张至鄂,并分封三个儿子到“江上楚蛮之地”为王。自熊渠始,楚人扩张步伐加快。</p> <p class="ql-block"> 春秋争霸</p><p class="ql-block">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楚人则继续向汉东、江淮和江汉平原扩张。至楚武王时,姻邓伐随,灭权置县,僭号称王,成为汉东霸主。公元前689年,楚文王顺势都郢,经略江淮,抗衡强齐。楚庄王行韬晦、重农商、联秦齐,与晋争霸,陈兵周郊,问鼎中原,终成五霸之一。</p> <p class="ql-block"> 改革内政</p><p class="ql-block"> 后方稳定、内政清明是楚国争霸的前提。楚国都郢,完成战略纵深的建设后,进行内政改革。楚庄王时期,修水利、重农商、明国法、强王权、整军备、学礼乐,国力发展迅速,为扩张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争霸中原</p><p class="ql-block"> 楚人都郢后向汉东、江淮扩张。举“抚有蛮夷”,“以属诸夏”的旗号争取中原各国认同;以联姻、结盟、拉拢、分化、威吓、兼并的手段对付弱国;用战争方式攻击强敌,通过抗齐、伐郑、攻晋、击宋、讨吴等战争,逐步建立了对中原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吴</p><p class="ql-block"> 吴国,姬姓,传为周太王之子太伯南奔所建。吴王寿梦时期,楚贵族由公巫臣叛楚到晋,献联吴攻楚之策,并亲临吴国“教吴乘车,教之战陈,教之叛楚”,吴遂与晋结盟,始伐楚国,开拓疆土,后成为东南霸主和楚国的劲敌。吴国柏举之战后攻入楚都,迫使楚国迁都。公元前473年,为越所灭。</p><p class="ql-block"> 邓</p><p class="ql-block"> 邓国,曼姓。至迟到西周昭王时期,邓被封于南阳盆地。邓国位于汉水北岸、南阳盆地南端,是沟通南北、连接江淮、巴蜀的重要枢纽,也是周王朝经营南方的重要据点之一。春秋时期,邓楚联姻,后渐为楚所控制。公元前378年,为楚所灭。</p><p class="ql-block"> 蔡</p><p class="ql-block"> 蔡国,姬姓,为周初武王弟叔度封国。楚国向淮河流域扩张时,蔡国首当其冲,受到楚国的逼迫。公元前581年,楚灵王灭蔡。一年后,楚平王复蔡国,蔡迁都新蔡。公元前506年蔡国随吴国伐楚。公元前493年在楚国的逼迫下,蔡昭侯迁都于州来。公元前447年,蔡国被楚国所灭。</p><p class="ql-block"> 曾</p><p class="ql-block"> 曾国,姬姓,即文献中的随国,是西周王室重臣南宫适的封国。周初封在汉水东边,是周人经略江汉的重要力量。楚国向北扩张,曾多次跨过汉水,征伐曾国。公元前506年的吴楚之战中,吴军攻入郢都,楚昭王逃奔至随国。吴国要求随交出楚王,随人表示,随与楚为盟国,不能叛楚,庇护了楚昭王。</p><p class="ql-block"> 许</p><p class="ql-block"> 许国,姜姓,西周初年立国。春秋早期依附于郑,后附齐。公元前654年,楚“围许以救郑”。齐桓公死后,许国转而附楚,参与“伐郑”、“围宋”;城濮之战后一度附晋,至楚庄王后一直依附于楚国。春秋中晚期,许国故地为郑所占,灵公迁叶,在楚国境内寄人篱下,后又辗转多次。战国时为楚所灭。</p><p class="ql-block"> 黄</p><p class="ql-block"> 黄国,嬴姓,淮河流域较有影响的诸侯国。公元前675年,楚君庄敖首次伐黄,黄国成为“楚之与国”。齐国强大后,又附齐抗楚。公元前648年,楚成王灭黄。</p><p class="ql-block"> 郑</p><p class="ql-block"> 郑国,姬姓,西周末年周宣王封其弟桓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东)。幽王时,郑国在洛东虢、郑之间(今河南荥阳、新郑一带)开辟了新统治区。西周灭亡后,桓公之子武公护送平王东迁洛阳,郑国迁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北)。武公及其子庄公都是周王室重臣,当时国势强盛。春秋中期,为晋、楚侵逼,国力渐弱。公元前375年,被韩吞灭。</p><p class="ql-block"> 唐</p><p class="ql-block"> 汉东的唐国位于今湖北省随州市唐县镇境内,姬姓。公元前597年,晋楚邺之战时,唐惠侯曾率军出击晋师。公元前509年,唐成公由于得罪了楚令尹子常,被扣押在楚国达三年之久,靠行贿才得以归国。从此唐国背楚从吴,参与了吴师入郢之役。公元前505年,唐为秦楚联军所灭。</p><p class="ql-block"> 息</p><p class="ql-block"> 息国商代已有,位于今河南罗山一带。周代的息国是周灭商息之后所封的姬姓国,后迁至今河南息县一带。楚文王向淮水流域扩展,首先灭息设县,以之作为经略江淮、图循中原的前沿基地。</p> <p class="ql-block"> 战国称雄</p><p class="ql-block">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后,历史进入战国时代。</p><p class="ql-block"> 战国初期至“徐州相王”(公元前334年)时,楚国与三晋争霸。楚国经吴起强兵变法,势力扩张至百越。战国中期为抗衡秦国,楚国多次合纵“山东六国共攻秦”。公元前278年,郢都被秦国攻占,楚迁都于陈。战国后期,楚迁都巨阳、再迁寿春避秦锋锐。公元前223年,秦灭楚。</p><p class="ql-block"> 战国时期,“天下莫强于秦、楚”。楚国“封君太众”,变法未能彻底,丧失了统一中国的机遇,但统一南方,整合文化,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封君制度</p><p class="ql-block"> 封君制度是春秋中晚期出现的诸侯国封赏贵族或功臣的制度。它与县制并行。封君封邑内的职官由诸侯委任,封君有征收赋税及其他经济上的特权而无军权。封君制度改变了地方行政体系,有利于加强诸侯国的中央权力。文献和考古材料显示楚国封君在各国最多。</p><p class="ql-block"> 吴起变法</p><p class="ql-block"> 战国中期,楚悼王任用卫国人吴起进行改革,史称“吴起变法”。吴起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限制贵族权力。攻变世袭的分封制,整顿吏治等。楚国实力大增,“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但吴起变法触动了贵族的利益,楚悼王死后,宗室大臣攻杀吴起,变法失败。</p><p class="ql-block"> 宣威盛极</p><p class="ql-block"> 楚宣王、威王时期,面对战国中期愈加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楚国一方面采取休兵息民、任贤纳谏之策,保持实力;另一方面抓住有利时机,攻城略地,开疆拓土。《史记》记载楚威王时楚国“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楚成为当时第一大国,国力臻于盛极。</p> <p class="ql-block"> 千乘之国</p><p class="ql-block"> 先秦时期,战车是最重要的军事装备,其数量是衡量一国实力的重要标志。战国中期楚国的军事实力在诸侯国中首屈一指,号称“带甲百万,车千乘”。</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战车多为四马驾一车,车上乘员一般为3人,左侧的持弓箭射击;右侧的持戈矛,以勾刺杀敌,称为“车右”;中间的甲士为驭手,驾驶战车。车主体为木质结构,部分位置亦有青铜件,用以加固和装饰。马具如马冠、銮等,也常用青铜制作。</p> <p class="ql-block"> 钟鸣鼎食</p><p class="ql-block">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用于仪式和战争的青铜器是礼制的体现和国力的象征。先秦时期,贵族在仪式中按照身份高低使用钟、鼎等礼器,以钟奏乐,以鼎烹食。通过礼器的形制、大小、组合关系体现等级,用以“明尊卑,别上下”。</p> <p class="ql-block"> 八音和鸣</p><p class="ql-block"> 周朝政治统治的核心是封建宗法制,礼乐是它的体现形式。“礼”强调社会等级,“乐”展现和谐有序。楚国以“抚夷夏”的姿态争霸中原,其贵族以周朝礼乐为本。楚庄王时太子教育就强调“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p><p class="ql-block"> 考古发现楚贵族墓出土的乐器有钟、钲、磬、鼓、琴、瑟、笙、箫等。《周礼·大师》所称的“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páo)、竹八类乐器基本都有发现。此外,其他诸侯国也出土了楚国乐器,如北赵晋侯墓地出土的楚公逆钟,以及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楚王熊章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