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辈子一定得来一次的地方——云冈石窟

耳顺者

<p class="ql-block">作者 李良锷</p><p class="ql-block">编辑 杨治平</p> <p class="ql-block">  石窟,就是古人凿在山崖上的洞穴,用来供奉佛像、修行打坐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云冈,《史记》里叫“武州塞”,直到明代正德年间,朝廷在这儿设了个“云冈堡”(大概是觉得这儿山冈云雾缭绕、有仙气)。后来老百姓叫顺了嘴,就把石窟喊成了“云冈”了。</p><p class="ql-block"> 北魏文成帝希望通过开凿、造佛像来传承佛法,让佛法能够像山川一样永久存在、世代延续,于是云冈石窟作为北魏皇家石窟寺,应运而生了。未曾料到,它竟然成为中国第一座皇家石窟、佛教艺术的瑰宝之地,甚至成为山西省大同市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15日,我们一行五人自驾车从大同市出发,开往城西约16公里处的武州山(亦称武周山)南麓、武州川北岸,去云冈石窟观光。</p><p class="ql-block"> 九点零八分,我们到达了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具慈祥巨型佛像耸立在莲花宝座上,迎接来自全国、全世界慕名而来的朝圣者和游客。我们一路步行,直到九点五十二分,才真正到达石窟,正式开始了云冈石窟的观光游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行,我们没有请导游。不过,在游客中心,我们每人发了一个“智慧导览”设备——“AI导游”,一部像手机样的机器,挂在胸前,将耳机塞到双耳孔内,然后打开功能键就能听到详细的介绍。我戏称它为“AI导游小姐”。她开始介绍了:“欢迎您来到云冈石窑!云冈石窟原名灵岩寺、石佛寺,是中国著名的石窟之一,开凿于北魏时期。北魏皇始三年(398年),道武帝拓跋珪将都城从盛乐(今和林格尔县)迁至平城(今大同市)。文成帝即位后令沙门统昙曜主持复法大业。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昙曜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云冈石窟在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前完工。不过,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520——525)。云冈石窟的开凿历时150年,历经北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它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听到这里,我关了机器,迫不及待地随人流踽踽前行。</p> <p class="ql-block">  我和同伴一起挤到石窟前,只见窟前、窟中,到处都是人,有拄杖老者,有手持炮筒照像机的青年人,还有随父母来的小孩。这群人中有虔诚的学佛人,有游客,有艺术家,他们怀着各自的目的,殊途同归,奋力挤进石窟中,瞻仰、拜佛。</p> <p class="ql-block">  我打开机器开关,AI导游小姐用温柔标准的普通话介绍道:“大家一定会问,北魏文成帝为什么要支持昙曜主持开凿石窟,雕塑佛像?这是因为北魏皇室想通过开凿石窟,造佛像来巩固其统治,从而推动佛教本土化和民族融合。你所看到的昙曜五窟,将帝王形象与佛像结合,反映了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原后的中国化进程,成为后来的敦煌莫高窟和龙门石窟的艺术源头。”</p> <p class="ql-block">  我随人流费力地挤进第一、二窟。双窟,位于云冈石窟东端的第一窟中央雕出两层方形塔柱,后壁立像为弥勒。窟四壁佛像大多已风化剥蚀。南壁窟门两侧雕的是维摩文殊,东壁后下部的佛本生故事保持较完整。第二窟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雕出五层小塔。</p> <p class="ql-block">  在窟内,人流涌动,稍作短时停留都不可能。</p><p class="ql-block"> 我来到第三窟。我再次按下开关,AI导游小姐告诉我:“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壁高约25米。传说这是昙曜和尚的译经楼。里面造有三尊佛像。主尊是弥陀佛像,高约10米。左右两边分别是大势至菩萨和观音菩萨。”我对照她的介绍将第三窟仔细观看了一遍,的确壮观。我打心里佩服古代工匠们高超的技艺。</p> <p class="ql-block">  第四窟,窟中央雕了一座长方形立柱。南北两面各雕了六尊佛像。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纪年(520——525)的铭记。这对于研究云冈石窟的历史具有极其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  来到第五窟,只见窟前有巍峨壮观的庙宇。据说这是云冈石窟最漂亮的建筑了。来观光的游客特别多。于是,在庙前设置了三道栅栏,游客必须自觉排队,缓缓前行。我们也加入了排队行列中。我立即打开机器,听听AI导游小姐讲解第五窟的情况:“第五窟又叫大佛窟,这里有全国乃至全世界窟内最大的一尊造像,也是云冈石窟最美的代表。它是北魏佛像艺术最高峰代表。您看中央主尊坐像高17.4米,膝宽可容百人站立。一只耳朵就有3.4米,眼球有篮球那么大。大佛面容慈祥,螺髻高耸,双目微垂,身着双领下垂袈裟,手结禅定印,背光火焰纹直抵窟顶。被誉为‘万佛之冠’。</p><p class="ql-block"> 据说,康熙皇帝看到这尊大佛不无感慨道:“大佛比山高,手在半山腰。耳朵能下棋,手上能摆席”。这座佛像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它融合了中印艺术风格,代表北魏佛教造像的巅峰成就。</p><p class="ql-block"> 站了半小时队,终于来到庙中。听人说窟前的四层木构楼阁,是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的。进入窟内,只见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高得需仰望。我和众游客情不自禁地双手合十,虔诚地高举过头,表达着对佛祖的崇敬之情。走近瞻仰,发现此佛与众佛不同,敷泥施彩,面部贴金,衣纹飘逸,展现出北魏泥塑巅峰水平。</p> <p class="ql-block">  第六窟是北魏时期开凿的皇家洞窟,以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和内容丰富的佛教故事浮雕著称,被誉为云冈“第一伟窟”。我进到石窟中,只见中央矗立一座14米高的双层方形塔柱。上层雕四方佛,四角各有一座九层小塔驮于象背。下层四面刻有四龛玉佛。四壁布满佛、菩萨、飞天等造像。</p><p class="ql-block"> 我看到在窟内有几处地方提醒游人:在窟内禁止使用闪光灯。我很费解。一打听,原来是为了保护彩绘。</p><p class="ql-block"> 第七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窟檐。窟内也是分前后两室。我仔细观察,与其它窟不同的是,有很多“二佛对坐”的场景。我思考着这是为什么?可不得其解,于是又打开“智慧导览”,点击第七窟。很快,非常动听的女声传入双耳:“第七窟是云冈标志性景点之一。因为孝文帝登基时,只有5岁,由大臣们带领他治理朝政。于是便出现了二人皇朝的政治格局。造像风格也从雄健转向温和。佛像服饰由印度式改为褒衣博带。反映了孝文帝汉化政策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经她这样一讲,我才明白此窟多“二人佛”的原由。</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我发现有几个石窟关闭了,告示上说:“进行内部修葺”。</p><p class="ql-block">今天游客实在是太多了。据说平常日流量不到3000人,今天估计有上万人的来到云冈石窟观光。</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行五人从第七窟出来后,一致认为时间有限,往下只能择重点参观了。这时,只见大量游客已结集到了第十九窟跟前。我们也随大流,来到了第十九窟。</p><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第十九窟又称宝生佛洞。是昙曜五窟中的核心洞窟。始凿于公元460年——470年。该窟以三面开明窗,主佛像高16.8米,釆用结跏趺坐式。大佛面相方圆,高鼻深目,大耳垂肩,</p><p class="ql-block"> 体魄挺拔。身着袒右肩袈裟,衣纹厚重,线条刚劲有力,充满力量和威严。</p><p class="ql-block"> “这座佛像是景穆帝拓跋晃的象征。拓跋晃是佛教的崇拜者,可惜尚未登上皇位就去世了。”AI导游小姐介绍说。</p> <p class="ql-block">  我们离开第十九窟前往第二十窟观光。只见窟前很大一片广场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游客纷纷挤到窟前,争看和大佛合影。</p><p class="ql-block"> 第二十窟又称白佛爷洞,也叫释迦牟尼坐像。为什么成百上千的佛弟子和游人都聚集到这里来呢?</p><p class="ql-block"> “这座佛像是云冈石窟最著名的露天大佛,是依照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的形象雕刻的。这便体现‘皇帝即佛’的佛教中国化理念。其雄伟之姿令人叹为观止。这尊高13.7米的释迦坐像,其胸部以上的石质部分保存完好。两肩宽厚,神情肃穆。 高肉髻,广额丰颐,长鼻薄唇,有八字髭,手结禅定印。质地厚重的袒右袈裟,衣纹凸起,身躯挺拔健硕,气势雄浑。表现了鲜卑游牧民族的强大。这座佛像是云冈石窟标志性佛像,融合中西风格,被誉为‘东方蒙娜丽莎’。”AI导游小姐解释道。</p><p class="ql-block"> 许多游客不约而同地挤到大佛前拍照留影,也有不少佛弟子双手合十,放在胸前,口里唸着“南无阿弥陀佛”,那种虔诚信仰影响了周边不少游客,也是情不自禁地肃立在大佛前朝拜。</p><p class="ql-block"> AI导游小姐告诉我:“窟前原建有木构窟檐,后毁于战乱,成了露天造像,也让其成了云冈石窟中的一颗璀璨明珠。”</p><p class="ql-block"> 我十分庆幸,如果没来云冈石窟,就不可能亲自感受这份历史的厚重和艺术的魅力。而现在,我有机会近距离地欣赏到这尊令人震撼的露天大佛,感受其千年沧桑与无尽智慧,我应该诚挚地感谢原湖北省洪湖师范学校山西籍的学生们!</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第二十一窟至第四十五窟,属于西部晚期石窟群。该区域以中小型单窟为主,近百个洞窟,占云冈主要洞窟数量的一半以上。几乎所有的游客在观光完第二十窟后便没继续往西参观,其原因有二:一则时间有限,这时已是正午吃饭时间,大家必须往回走出景区,才有地方进餐;再则,随着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云冈石窟的建造,失去了皇家支持,只是地方官吏和百姓成为晚期开凿的主力,因此多采用中小型单窟形式,其艺术价值实在是不可能超越前二十窟。所以游客和佛弟子们涉足甚少。</p><p class="ql-block"> 我们五人也随大流,从山下水泥路,返回游客中心。</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是一部凝固的石头史书、一曲无声的佛国交响,它不仅是佛教艺术的圣殿,更是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蓄精神的永恒见证。</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穿行洞窟之间,仰望那些穿越千年沧桑,依然慈悲微笑的佛陀,触摸那承载着无数工匠心血的石壁时,我感受到,这不仅是在欣赏艺术,更是在与这一千多年辉煌的历史、虔诚的信仰、不朽的创造精神进行对话。</p><p class="ql-block"> 来到云冈石窟,我感知的不仅是视觉的震撼,更是心灵的触动和文化的启迪。</p><p class="ql-block"> 因此,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是这一辈子一定得来一次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2日完稿)</p> <p class="ql-block">作者介绍:</p><p class="ql-block"> 李良锷,原湖北省洪湖师范学校退休教师。1940年6月出生于洪湖新堤。中共党员,中师语文高级讲师,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特约编辑,荆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洪湖市作家协会顾问,洪湖市政协文史专员。 曾在《中国政协报》、《语文报》、《中师生报》、《荆州日报》、《洪湖之光》、《洪湖文史》、《出类拔萃》、《童星成长之路》、《奉献者之路》、巜荷韵洪湖》、《遇见荷莲》等报刊、书籍发表论文、文学作品几十篇。近几年,创作并出版了《说善书》、《新堤往事拾遗》、《追寻洪湖之光》、《弦歌灼芳华》等书。另外,还有《洪湖放歌》、《探访州南古镇》已定稿,即将付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