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午看完阅兵,午饭后到古县城看一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在六到十世纪的中国,如果说哪座城市的存亡、得失,关乎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存亡、得失,那一定是晋阳城。</p><p class="ql-block">春秋末期,雄才大略的赵简子深谋远虑,在太原盆地北端,晋水之阳营建城邑,是为晋阳。晋阳左有太行之险,右有大河之固,北逼强胡,南卫京师。既有中原北门之寄,以一城而系天下安危,又处农耕游牧之间,兼两域而融文明精华。初都别都北都,四战之地引风云变色;侠气骨气豪气,八方英豪铸晋阳辉煌。</p><p class="ql-block">赵襄子凭恃坚城晋阳灭智氏,造成晋国三分。李光弼率领北都军民守孤城,反败安史叛军。一部五代史,将得晋阳者得天下,失晋阳者失天下,演绎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216年,曹操将生活在晋阳周围的南匈奴分成五部,统一管理,民族融合的大剧渐入高潮。迎泽区王家峰村北齐徐显秀墓的域外文化元素,晋源区王郭村虞弘墓主人是一个来自中西亚地区的粟特人,均为晋阳多民族交融与互动的生动写照。</p><p class="ql-block">赵宋一炬,辉煌1500年的历史名城毁于一旦。其后千年,晋阳古城遗址上少有大规模建设,致使焚毁之时的古城﹣﹣唐、五代时期的城市遗址得以完整保存。因此荣列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单位。</p><p class="ql-block">太原市委市政府深刻领会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宗旨,秉持保护文化遗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理念,戮力推动晋阳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的建设。这正是:华夏又迎承平世,重看官家筑晋阳。</p> <p class="ql-block">叔虞封唐</p><p class="ql-block">唐叔虞</p><p class="ql-block">周武王灭商后,唐国服事于周王。成王嗣位后,西周发生"三监之乱",周公平乱后,唐国因支持叛乱而遭打击,成王命唐国国君、贵族、官员迁离唐地,并将唐地重新分封。唐地处于镇抚北方狄戎、藩屏周王室的重要位置,是成王将唐地分封给其胞弟﹣﹣叔虞,史称唐叔虞。叔虞之子燮父即位之后,将国号由"唐"改为"晋",始称晋侯,开创了晋国600年历史。</p><p class="ql-block">关于晋国始封地地望,史上众说纷纭,现经考古证实在今临汾市曲沃县、翼城县一带。但是史料中多记载晋国始封地为晋阳,此观点在历史记载中时代最早、传说最多、影响最大。晋阳也因此很早就建起了一座纪念唐叔虞的祠堂﹣﹣晋祠的前身"唐叔虞祠"。</p> <p class="ql-block">剪桐封弟是一个有关晋国起源的传说故事,从战汉时期就开始流传。说的是周成王与弟弟叔虞一起游戏,他将一片梧桐叶剪成玉圭形状交给了叔虞说:"我要封你做诸侯",站在旁边的周公旦请周成王选择吉日,封叔虞为诸侯,成王说:"我这是和他开玩笑。"周公说:"天子无戏言,天子说出的话,史官要记载,乐工要唱诵,士大夫要传扬。"周成王灭唐后,就封弟弟叔虞到唐国,称作唐叔虞。叔虞到达唐地之后,也不辱使命,发展农牧生产,兴修水利,使当地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受到后人赞誉。</p><p class="ql-block">考古学家张颔认为:剪桐封弟实际上是剪唐封弟,是西周剪灭唐国后,将德行兼备的叔虞分封到唐国,以捍卫周王室。古文唐、桐字形相近,传抄错误,变成了剪桐封弟。</p> <p class="ql-block">大卤之战</p><p class="ql-block">"大卤之战"又称"大原之战"。前541年,晋国大将荀吴率军在大卤与狄人交战,晋国将领突破成法,"毁车以为行",改车战为步战,最终赢得了胜利。大卤之战是春秋晚期晋国向北扩张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晋国势力进入太原盆地的标志事件。之后晋国在山西中部迅速扩张,使太原地区成为当时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中心之一。</p> <p class="ql-block">肇建晋阳</p><p class="ql-block">春秋晚期,赵鞅主政晋国,纵横中原;匡合诸侯,争执牛耳;铸刑鼎,纳阳虎,风云当时。前497年前,赵简子为立于不败之地,做出营造晋阳城的战略决策,此为太原2500余年建城史的开端。</p><p class="ql-block">晋阳城诞生之初,即以军事重镇闻名于世。赵简子退保晋阳,率领"晋阳之甲"回师绛都,兴赵族而奠基霸业;赵襄子固守晋阳,灭智氏而三家分晋,立赵国而初都晋阳。不久北灭代国,将势力推向草原。从此,晋阳又成为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汇的前沿。并以其独特的政治、军事地位,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太原盆地,远古时为"昭余祁薮(俗称晋阳湖、大湖)"。史前时期,烟波浩渺的昭余祁薮,是哺育太原古文明的摇篮。大湖之滨,太原先民的文明脚步在蹒跚中演进,走过了50万年茹毛饮血的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来临,诸多聚落点缀于大湖沿岸。直至距今45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时期,昭余祁薮涸缩,逐渐形成今天的太原盆地。</p><p class="ql-block">太原盆地</p> <p class="ql-block">何以晋阳</p><p class="ql-block">太原盆地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出灿烂的文明。从汾河上游的古交遗址、李家社遗址,到尖草坪的土堂遗址,更新世的垒垒黄土,诉说着旧石器时代的步履蹒跚;镇城、义井、郑村、光社、狄村、东太堡、许坦等遗址……鬲甗罐瓮斧镞针刀中,蕴藏着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星星之火。</p><p class="ql-block">或许,传说中的"故唐城"便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并成为后来的唐尧都城。周成王灭唐后,封其弟叔虞于"河、汾之东"的唐地。叔虞之子燮父改国号为晋。如今,为纪念唐叔虞及其母后邑姜而修建的晋祠,已成为传承晋文化的载体,赓续着中华传统文脉。</p> <p class="ql-block">古唐国</p><p class="ql-block">殷周之际,在今天山西省南部的翼城、曲沃、绛县之间,有一古国,历史上称为唐国。唐国东临太岳山脉的西麓,北、东、南三面地形偏高,向西倾斜,浍水由东北向西南缓缓流去,在今侯马市附近、注入汾河。</p><p class="ql-block">传说中古唐国人是帝尧陶唐氏后裔的一支,而追溯陶唐氏的历史,其最早聚居于太行山东麓,后西入太行山,选择山西晋中、太原地区作为他们新的安居乐业之所,最后沿汾河南下,定居于平阳。太原地区发现的都沟遗址、郑村遗址等,为探寻这段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p> <p class="ql-block">镇城遗址</p><p class="ql-block">镇城遗址位于尖草坪区柏板乡镇城村西南900米处。遗址时代主要为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内发现有灰坑、陶窑、房址等,其中一处五边形半地穴式房址,为太原盆地首次发现;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等。</p><p class="ql-block">镇城遗址对于研究太原盆地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构建该地区史前文化序列、探讨太原及周边地区史前文化交流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侯马盟书</p><p class="ql-block">春秋晚期,爱国值得为寻术内团达、共同打击意对势力,"塑爱"活动频繁,并将慧智群文书写于玉石片之上,这些写有爱材辞文的玉石片即重书,亦称"群书"。佛马曼国道址出土篮书5000余件。多量血形,辞文多以朱笔书写,文字可厨识者650余件,文字最长的220个字,最短的10多个字、学界称为"侯马塑书"。银据战文、预管活动的主题人为"赵孟"。模组时间及内容推后,当为赵融。黑书内四分为主题人管间、密盟类、婴质类、纳宣宝类和迟究奥等,反映了售5世纪前后、赵氏家族内部斗争、普国语局鱼返等史实。是尔周时期重要的政治档案。</p> <p class="ql-block">东周赵卿墓</p><p class="ql-block">位于大原市管源区金胜村西的龙山脚下,1906年发圈、系大型积石积质木樟墓、高口长11、宽9.2、深14米、三重棺杯、随葬目物3421件,其中青回达1402件,另有16辆车和46匹马组成的大型隐脚车马坎。赵需墓为迄今为止所见等级最高,没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资料最空整的东周时期晋国高级费隐盒费。经研究考证,墓生人很可能为慈铁(赵筒子)。</p> <p class="ql-block">奠基晋阳</p><p class="ql-block">"晋阳"之名始见于《春秋》:"(定公十三年)秋,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由此可知,至迟在鲁定公十三年(前497年),晋阳城已完成营建。作为赵氏的一处重要军事重镇,晋阳城在某种程度上还扮演着"都邑"的角色。直至前423年赵献侯迁都中牟(河南鹤壁),晋阳城一直都是赵氏的政治中心。可以说,赵氏与周边诸国及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争雄、经济交流、文化互鉴,不仅揭示了赵氏的兴衰变化,也见证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融合发展,更奠定了晋阳作为千年古城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脉络。</p> <p class="ql-block">董安于营建晋阳</p><p class="ql-block">春秋时,赵鞅据有了悬瓮山下晋水两岸的大片沃土,并着手在此创建一座城市,名曰"晋阳"。《春秋》载:"(定公十三年)秋,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赵鞅命家臣董安于建造晋阳城,据《战国策》等文献记载,董安于建城时,城内宫墙以竹木等坚韧的材料为墙骨;宫室建筑则以铜为柱础,这些材料都可在战争中取出以造兵器。继董安于之后尹铎成为晋阳的行政长官,政绩﹣显赫。晋阳至此登上历史舞台2500余年,至今仍为山西政治经济中心。</p><p class="ql-block">地理优势</p><p class="ql-block">太原盆地位于晋国北部,且四面环山,独特的地缘优势,使得太原盆地占据居高临下之势,且远离晋国纷争。此外,太原盆地位于黄河中游的汾河谷地,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良好的自然环境使得太原盆地物产丰富、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p><p class="ql-block">赵鞅在参与六卿斗争和对外开拓的过程中,看到了太原盆地在政治、经济地理环境上的优势,意识到只要控制了太原盆地,便可南制诸卿、北伐诸戎,于是他把太原盆地确定为家族的战略中心,并决定在太原盆地北缘、晋水之阳修筑晋阳城,以此为赵氏的战略后方和新的军事据点。</p> <p class="ql-block">董安于选址</p><p class="ql-block">董安于,字阏于,平阳翼城人。春秋时期晋国正卿赵鞅心腹家臣,是城建方面的专家,也是首任晋阳宰。</p><p class="ql-block">董安于奉赵鞅之命,详细考察太原盆地的山川地理,最终选定太原盆地北端的晋水北岸区域为建城地点。此处西靠太山与龙山,东临汾河,南濒晋水,为一处"山环水绕,原隰宽平"的理想之地,同时位于南北要道与西向道路交汇之处,是控制和开发太原盆地的枢要,也是赵氏根基北迁的最佳选址。晋阳城建城之后,遂成为北方最具战略意义的要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晋阳赵鞅</p><p class="ql-block">自前8世纪初,赵叔带弃周投奔晋文侯开始,赵氏在晋国政治舞台上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晋襄公元年(前627年),赵衰成为晋国的中军佐;晋襄公七年(前621年),赵盾任晋国正卿并执掌国政;晋平公十年(前548年),赵武再掌国政;晋定公十九年(前493年),赵鞅升任晋国正卿,成为继赵盾、赵朔、赵武之后赵氏出身的又一位晋国执政卿。</p><p class="ql-block">赵鞅是晋阳城的创建者和战国时期赵国的奠基人。1987年发掘的赵卿墓,再现了晋阳城崛起阶段的辉煌。</p><p class="ql-block">赵鞅</p><p class="ql-block">赵简子(?一前476年),嬴姓,赵氏,名鞅,字志父,亦称赵孟,谥号为"简"。赵武之孙,赵成之子。春秋战国之交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p> <p class="ql-block">鸟尊(仿制品)</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p><p class="ql-block">晋源赵卿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夔龙纹莲盖方壶</p><p class="ql-block">(仿制品)</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p><p class="ql-block">晋源赵卿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夔凤纹鉴(仿制品)</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p><p class="ql-block">晋源赵卿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蟠螭纹带盖铜鼎</p><p class="ql-block">东周(公元前770﹣前221年)</p><p class="ql-block">晋源区文化和旅游局藏</p> <p class="ql-block">尹铎经营晋阳城</p><p class="ql-block">尹铎,春秋时期晋国人,赵简子的家臣。尹铎原为晋阳宰董安于的属大夫,前496年董安于去世后,继任晋阳宰。上任之前,他请示赵简子"要把晋阳治理成敛取赋税的基地,还是赵氏的稳固堡垒",赵简子答"要稳固的堡垒"。尹铎上任后沿袭董安于的治理理念,采取"损其户数""使民优而少税"等诸多措施,晋阳得以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p> <p class="ql-block">夹子地战国墓</p><p class="ql-block">夹子地战国墓位于晋阳古城西城墙东侧,现七三公路南侧的古城营村,共发掘竖穴土坑墓两座。随葬器物组合均为鼎、豆、壶。该墓所在位置为确定东周晋阳城范围提供了重要依据。值得关注的是,经鉴定,两位墓主人都有骨折后愈合现象,反映出当时人们对骨折类损伤已经有了较好的处置方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晋阳"布</p><p class="ql-block">布币是先秦时期流通较为广泛的一种金属铸币,主要流通于当时的中原地区。布币形制多样,可依其首、肩、足的不同进行分类。有些布币上铸有铭文,通常为其铸造地点。赵鞅建晋阳城后,开始铸造带有"晋阳"铭文的布币。目前已发现春秋战国时期"晋阳布"数量众多,标志着晋阳城有了自己的铸造货币,反映了当时晋阳经济发达、贸易繁荣。</p><p class="ql-block">平首布</p><p class="ql-block">空首布</p> <p class="ql-block">晋阳之战</p><p class="ql-block">春秋晚期,晋国实力逐渐衰落。诸卿中势力最大的智伯在担任晋国执政卿时,向韩、魏、赵"请地",韩、魏两家迫于智伯的权势而"献地",赵襄子则拒绝献出城邑。智伯怒,遂率韩、魏攻赵。赵襄子不敌,选择退守至城池坚固、物资充足的晋阳。</p><p class="ql-block">孔子回车</p><p class="ql-block">鲁哀公二年(前493年),孔子计划去晋国见执政者赵鞅(赵简子)。途经黄河时,听闻窦犨、舜华二位大夫被赵鞅杀害的消息,孔子面对滚滚黄河长叹道:"窦鸣犊(窦犨字鸣犊)、舜华是晋国的贤大夫。赵鞅未得志的时候,依靠此二人才得以掌权;他得志后,竟将二人杀害。君子最忌讳伤害同类,我孔丘岂能前往赵鞅处呢!"于是,孔子调转车头,回到陬乡休养,并创作《陬操》以哀悼两位遇害的贤人。</p><p class="ql-block">前455年至前453年,赵氏在晋阳与智、韩、魏联军进行了城邑攻防战,即"晋阳之战"。经过赵襄子游说,韩、赵、魏三家联合攻灭智伯,继而瓜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由春秋时期进入战国时期的重要标志。</p> <p class="ql-block">前事不忘后事之师</p><p class="ql-block">春秋末年,晋国权臣智伯联合韩、魏两家军队攻打赵氏。四家军队在晋阳城下展开决战。危亡之际,赵氏家主赵襄子采纳了张孟谈的计策,说服韩、魏两家和赵氏联合,最终三家大获全胜,赵氏转危为安。赵襄子论功行赏,重奖张孟谈。张孟谈推辞道:"凡是要统治天下的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能够驾驭自己的臣子,不能让臣子的地位、威望比自己还要高。现在的情况是经过智伯这件事情,我声名显赫,权力很大。历史上导致国家不稳定的情况就要在我们这里出现了。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君臣都要借鉴前人的经验,指导我的行为。"</p> <p class="ql-block">士为知己者死</p><p class="ql-block">典故出自《史记.刺客列传》。公元前453年,晋国赵氏联合韩氏、魏氏在晋阳打败智氏,智氏宗主智伯瑶被杀,头颅被赵襄子做成酒器。智氏家臣豫让知道后十分气愤,他感慨地说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是我报答智伯瑶知遇之恩的时候了。他口吞火炭变声音,热漆涂身变容貌,一次次埋伏行刺赵襄子,最后被赵襄子抓住自刎而死,留下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千古绝唱。</p> <p class="ql-block">匏壶</p><p class="ql-block">(仿制品)</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晋源赵卿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夔龙纹铜罄</p><p class="ql-block">(仿制品)</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p><p class="ql-block">晋源赵卿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提梁虎头(仿制品)</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p><p class="ql-block">晋源赵卿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名都并州</p><p class="ql-block">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分置36郡,晋阳为太原郡治所。自此,晋阳城也称太原城。秦朝灭亡后,楚汉相争,太原战火再起。前206年汉朝建立,有汉一朝,征战漠北,深入匈奴,叩击祁连,横分单于,显示了汉人深远的政治襟怀和战略视野。晋阳城地近北边,是汉王朝北进的战略重地,为维护王朝边疆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汉之王城</p><p class="ql-block">汉初,为抵御匈奴,高祖刘邦在太原、上党两郡封立诸侯国韩国,封韩王信(韩襄王之孙)先后都晋阳、马邑(今朔州)。前201年韩王信投降匈奴,引兵直逼晋阳城,次年,刘邦亲率大军夺回晋阳,一路北上至平城(今大同),中计被围困于白登山,史称"白登之围"。前196年,太尉周勃由太原进入代地(今山西西北部)击败叛军,斩杀陈豨和韩王信。此后,汉王朝为固守边防,以晋阳为王城封同姓王管理代国、太原国。西汉"诸吕之乱"平定,代王刘恒即皇帝位,晋阳城也就成为了"文景之治"的孕育之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刘恒治理代国</p><p class="ql-block">前196年高祖刘邦合定襄、雁门、代郡、太原四郡之地设立代国,封八岁的刘恒为代王。刘恒(前202﹣前157年),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治理代国十七年(前196﹣前180年),他熟读诗书,勤勉为政,体恤民情,与民休息,薄赋轻徭,发展生产,防御匈奴,将代国治理得殷实、富足、安定。前180年,刘恒入继西汉大统,执政二十三年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富庶,开创了"文景之治"。汉文帝曾于前161年、前159年两次巡幸太原。</p><p class="ql-block">文景之治</p><p class="ql-block">前180年吕后辞世,众臣迎立刘恒,是为汉文帝。文帝延续了代国时期的治理方略,采取"约法省禁""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等一系列重大措施,使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帝在位期间,土地开辟,人口增加,汉王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富裕景象。景帝刘启继位后,沿袭其政。西汉经过文景二帝四十一年的治理,缔造了太平盛世,史称"文景之治"。</p> <p class="ql-block">幸太原,见故群臣,皆赐之。举功行赏,诸民里赐牛酒。复晋阳、中都民三岁租。留游太原十余日。</p><p class="ql-block">--《汉书.文帝纪》</p> <p class="ql-block">西汉太原诸王</p><p class="ql-block">晋阳,代国都城。西汉太原诸侯王以韩王信为首,其以晋阳为短暂都城后即迁至马邑。前196年刘恒封代王,十七年后,入长安继皇帝位,是为汉文帝;其后刘恒嫡子刘武先徙代王再改封淮阳王;刘恒三子刘参接任代王,于前163年辞世;刘参子刘登继代王位,在位二十九年。刘登之后,其子刘义于前133年继代王位,前114年由晋阳迁徙清河(今河北清河县),赴任清河王,死葬清河。综上,几位代王中只有刘参、刘登父子二人的陵墓在太原。</p> <p class="ql-block">汉代晋阳城建</p><p class="ql-block">汉代晋阳城在东周晋阳城基础上营建,城池为南北长方形结构,四围夯土城垣,宫殿区、衙署区、手工业作坊区、居住区等以棋盘式和封闭式布局。晋阳古城遗址现存的西城墙主体部分坚实宽厚,南北绵延600余米,根据夯筑方法和包含物,可基本确定这道城墙建于汉代。</p><p class="ql-block">汉代晋阳城规模宏大,布局规整,市井林立,气象非凡。城内辟有专门的市场,以满足人们的商品贸易,街市店铺鳞次栉比,甚是繁华。</p> <p class="ql-block">事死如生</p><p class="ql-block">汉人事死如事生,大多数时间厚葬之风盛行,客观上促使墓葬文化向世俗化、生活化方向发展。太原地区汉代墓葬遗存序列完整、内涵丰富,有代国王陵,有官吏墓葬,更有为数众多的普通百姓墓葬,这些墓葬展示了各阶层的葬俗礼制。</p> <p class="ql-block">汉之王陵</p><p class="ql-block">西汉实行诸侯王就国制度,这些诸侯王镇守一方,生前必须在封国内生活,死后也要埋葬在封国。西汉诸侯国与中央皇帝的陵寝制度大致相同,诸侯王从登临王位第二年开始为其营建陵园,每年耗资国库收入的三分之一,或凿山为墓,或掘土为穴,所耗费资财难以数计。《汉书·地理志》载:"讫于孝平,凡郡国一百三""侯国二百四十一",说明汉代诸侯国和封王人数达到数百之多,这一情况造成了诸侯王陵园遗存十分丰富。现发现的汉代诸侯王墓广泛分布于全国各省区,据不完全统计,有四十余座。</p> <p class="ql-block">金缕玉衣</p><p class="ql-block">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玉衣也称"玉匣""玉柙"。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日常说的金缕玉衣。当时人们相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东山古墓为武帝时期诸侯王墓,其墓主人应该使用金缕玉衣。</p><p class="ql-block">黄肠题凑</p><p class="ql-block">黄肠题凑,是汉代王侯使用的高等级柏木葬具。根据汉代的礼制,黄肠题凑与梓宫、便房、外藏椁、金缕玉衣等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棺之外用柏木枋垒砌的方形木框。黄肠,即方形柏木,因柏木心是黄色的,形象地称为"黄肠"。题者为头、凑为紧凑。站在墓室中央,看到四周墓墙都是黄色柏木头,是为黄肠题凑。就东山古墓墓主人身份地位来讲,所使用的葬具应该也是"黄肠题凑"。</p> <p class="ql-block">陪葬墓一(东太堡汉墓)</p><p class="ql-block">1961年东太堡发现的西汉武帝时期墓葬(东太堡汉墓),位于东山古墓西北侧,初步确认为东山古墓陪葬墓之一。出土文物铜钫刻铭"晋阳容六斗五升重斤九两",1号铜钟刻铭"代食官槽钟容十斗第十",3号铜钟钟腹刻铭文"清河大后中府钟容五斗重十七斤第六",所谓"清河大后"就是业界称其为清河太后墓之渊源。这些铭文为探寻西汉代王陵墓提供了重要信息。</p><p class="ql-block">东山古墓墓主身份推断:东太堡汉墓青铜器铭文为推测东山古墓墓主身份提供了有力依据。西汉太原诸王中只有刘参、刘登父子的陵园设在太原,而东太堡汉墓青铜器镌刻的"清河大后"铭文,其所指应是刘登之妻、刘义之母。据此可以推断,东山古墓有可能是代王刘登夫妇的墓园。</p> <p class="ql-block">陪葬墓二</p><p class="ql-block">(悦龙台M6)</p><p class="ql-block">2017年在配合悦龙台工程施工中发现并发掘。墓葬位于东山古墓东侧,编号为悦龙台M6,是一座西汉高等级官吏墓葬。该墓葬"甲"字形制,坐东朝西,斜坡墓道,棺椁葬具。出土文物66件(组),较为重要的有琴、瑟、漆奁盒、漆案、玉印、铜印、简牍等。从该墓形制、位置、朝向以及出土文物,可以判定M6为东山古墓的一座陪葬墓。</p> <p class="ql-block">东山古墓陵园遗址</p><p class="ql-block">东山古墓陵园遗址(简称:东山古墓),2013年文物部门在配合太原市东中环路工程建设中勘探发现,该墓是山西境内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形制保存最完整的西汉诸侯王墓。</p><p class="ql-block">墓园为南北长方形,南北长360米,东西宽180米。园内两座大墓(北侧墓葬为M1,南侧墓葬为M2)南北并列,坐西朝东。墓葬由两条长墓道和矩形墓室组成,平面呈现为"中"字形制,东西横跨150余米,深度20余米,属于高规格王侯级葬制。由于西汉王侯墓沿袭秦代制度,王和后同茔异穴,王墓居右,后墓居左,由此推断,位于陵园南侧的M2为王墓,位于北侧的M1为王后墓。</p><p class="ql-block">2015-2018年,东山古墓考古队完成了国家文物局批准的田野考古工作任务,搞清了陵园布局和规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壶</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p> <p class="ql-block">平民墓葬</p><p class="ql-block">太原尖草坪区北固碾东汉墓群,2021年清理发掘。该墓群多为小型墓葬,随葬品以陶壶、陶罐、陶灶居多,器物形制统一,组合稳定,推测其为平民家族墓地。该墓群周边历年多有汉墓出土,推测在汉代这一区域为人口聚集之地。</p><p class="ql-block">太原尖草坪区北固碾墓地正射影像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钫</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太钢汉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官吏墓葬</p><p class="ql-block">2018年配合太原西中环路南延工程考古发掘出土。墓葬编号M99,竖穴土坑木椁墓,积石积炭,椁室分置六个厢体。经鉴定,1号厢内为男主人,2号厢内为女主人。1号厢出土有青铜熏炉、鉴、灶、壶等;2号厢出土漆奁、漆盒、玉璧等;4号厢中出土有青铜壶,壶内有酒。初步推断该墓主人为西汉时期晋阳城的高级官吏。</p><p class="ql-block">M99正射影像图</p> <p class="ql-block">两汉时期,晋阳城建得到长足发展。古城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大量的建筑构件和生活器具,这些遗物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映射出两汉时期晋阳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生动还原了晋阳城当时的社会历史面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汉代社会生活</p><p class="ql-block">汉王朝疆域广大,政通人和,国强民富。在这个政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黄河上下、大江南北,一幅幅安逸幸福的生活画卷徐徐展开。从已经出土的墓葬壁画和画像石资料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汉人生的方方面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p><p class="ql-block">描绘了主人厅堂接待、迎宾仪仗、乐舞表演、宴席准备、宾客往来等热闹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家居</p><p class="ql-block">汉代城市洋溢着欢快热闹的气氛,大街小巷里人声鼎沸,车马喧嚣。居住在里坊区的普通人家多有庭院,部分建有阁楼,朴素中不乏情趣。官僚富贵之家则是亭台楼阁,水榭苑囿,燕居生活极具奢华。</p><p class="ql-block">陶楼</p><p class="ql-block">山西太原晋源区王郭村汉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宴饮</p><p class="ql-block">《论语》有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汉人在饮食上十分考究。餐桌荤素搭配、品类丰富,用餐时格外讲究礼仪,显示出儒雅的生活态度。大户人家时常举行盛大的宴饮活动,席间伴有乐舞和杂技表演,彰显了主人的热情豪放的气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共案合餐图</p><p class="ql-block">建鼓舞图</p><p class="ql-block">四川新都马家出土汉画像砖拓片</p><p class="ql-block">河南许昌汉画像砖拓片</p> <p class="ql-block">娱乐</p><p class="ql-block">汉画像石生动描绘了各种娱乐场景。杂技类有吞剑、走索、旋盘、扛鼎等项目,舞蹈类有长袖舞、建鼓舞、巾舞等,游艺类有六博、围棋、弹丸、投壶、蹴鞠、斗鸡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娱乐项目深受民众欢迎。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汉书·陈遂传》记载,汉宣帝在民间生活时,与陈遂经常玩六博,宣帝技艺不佳,负债累累。他即位后,提拔陈遂为"官尊禄厚"的太原太守,以偿当年之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宾主对弈图</p><p class="ql-block">杂技﹣﹣斜索戏车图</p><p class="ql-block">江苏邳州陆出土汉画像石拓片</p><p class="ql-block">河南新野汉画像砖拓片</p> <p class="ql-block">田猎</p><p class="ql-block">汉人的生活中,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十分热衷田猎活动。他们一般选择秋冬时节,农忙之后,结伴山野,弯弓骑射。豪右之家出猎声势浩大,策马追逐猎物,前有飞鹰走狗,旁有仆役驱赶。熊罴、豪猪、虎豹、狐兔、麋鹿等均在狩猎单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采莲、渔猎图</p><p class="ql-block">四川彭州义和汉画像砖拓片</p><p class="ql-block">狩猎图</p><p class="ql-block">河南南阳汉画像石拓片</p> <p class="ql-block">石阙构件</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晋阳古城三号建筑基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铜钫</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太原西中环南延M99出土</p> <p class="ql-block">铜鐎</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太原西中环南延M99出土</p> <p class="ql-block">铜壶</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太原西中环南延M99出土</p> <p class="ql-block">霸府别都</p><p class="ql-block">魏晋、北朝时期,中原板荡,夷狄交侵。晋阳踞天下之肩背,为兵家必争之地,正如清代地理学者顾祖禹所言:"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为河东之根本,诚古今必争之地也。"东魏北齐是晋阳最为辉煌的时代,其地位十分突出,是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p><p class="ql-block">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时期。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晋阳成为南北碰撞、东西汇通的重要舞台。《北史》记载"安吐根,安息胡人……。天平初,蠕蠕主使至晋阳"。沿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西域来客,在晋阳驻足、汇聚、发展,为晋阳大地带来诸多异域文化。</p> <p class="ql-block">魏晋风云</p><p class="ql-block">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始,至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这二百余年,战火连绵,烽烟遍地。特别是西晋末年,趁八王乱势,十六国纷争,少数民族建立诸多政权。在这一纷繁复杂的历史舞台上,晋阳扮演着重要角色。</p> <p class="ql-block">"西北城角"考古</p><p class="ql-block">2002年,在晋阳古城西北城角内侧发掘。西北城角采用板筑方法夯筑而成,夯层厚0.07-0.10米,夯窝直径0.025米。夯层下有2.5米厚的文化层,共11层,层厚0.1-0.3米。该处城墙分为主体与修补两部分。主体城墙出土绳纹瓦、豆、盘等战国、两汉时期遗物残件,外侧修补城墙则发现唐代白瓷碗底、绳纹砖等包含物。经分析,主体城墙应建于汉晋之间,修补城墙当为唐代。</p> <p class="ql-block">融合与发展</p><p class="ql-block">晋阳地处河东腹地,位于草原文明向农耕文明过渡的地区,且为衔接南北的交通要道,北方少数民族的大规模内迁多经此城。这种格局,使晋阳城在魏晋时期成为各政权角逐的中心之一,也成为多民族融合的大熔炉。</p><p class="ql-block">近年来,先后在晋源区太原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厂区、尖草坪区太钢集团21宿舍、迎泽区郦苑国际小区、山西大学东山校区、国科大太原能源材料学院等处发现多座魏晋时期墓葬。出土器物基本以陶器为主,透过随葬的陶俑、陶罐、铜镜等遗物,亦可窥视草原、农耕文明在并州大地的对峙与争斗、融合与发展。</p><p class="ql-block">城晋驿墓地西晋墓</p><p class="ql-block">2023年在阳曲县黄寨镇城晋驿村县人民医院新院区建设中发现三座西晋墓,保存较好。其中M1、M2均为多室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前室、东西侧室、过道、后室组成,南北长约28米,东西宽约10米,是目前太原乃至山西地区发现的面积最大的西晋墓葬。出土器物主要包括陶罐、铜镜、银手环、银钗、黄釉罐、漆奁盒、石黛板、木印、金铛等,为研究西晋时期的丧葬制度提供了确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太原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厂区西晋墓</p><p class="ql-block">2014年,太原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厂房建设中发现一座西晋墓,墓葬为砖构多室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前室、左侧室、右侧室、后室组成,出土器物包括陶罐、陶俑、陶马、铜带钩、铜镜、旗杆石、砚板、铜钱等共计42件。该墓的发现为晋阳古城墓葬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p><p class="ql-block">陶俑</p><p class="ql-block">陶俑是专门为陪葬死者而烧制的陶偶人。陶俑是在古代社会"以生人为殉"的丧葬习俗之后而出现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殉的习俗逐渐被模拟的陶俑所代替,陶俑的出现,是中国古代丧葬制度的重大转变。</p> <p class="ql-block">男侍俑</p><p class="ql-block">男侍俑,陶质,站立状,戴笼冠,双手平置胸前,上穿右衽短衣,下着裤,陶俑表面有彩绘痕迹。这是目前太原出土的唯一一件西晋俑,造型中规中矩,形象古拙质朴、呆萌可爱,表现出魏晋时期陶俑制作的总体水平,是研究本地区俑作艺术史的珍贵资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刘琨守晋阳</p><p class="ql-block">西晋永嘉元年(307年),刘琨出任并州刺史,驻守晋阳城。当时的并州内忧外患,城内被毁,荆棘成林;北部由兴起的鲜卑族控制,西部和南部被匈奴部族占据。刘琨以晋阳为恃组织西晋遗民,顽强抵抗刘聪、刘粲、石勒等人发起多次进攻,展开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晋阳保卫战。</p><p class="ql-block">西晋建兴四年(316年),刘琨在晋阳城下重创石勒亲自率领的前赵攻城军。石勒为避刘琨之锐,退兵榆次、乐平一带。刘琨乘胜追击,孤军轻进,中了石勒的埋伏。待他杀出包围奔返晋阳时,城中守将已献城投降。刘琨进退失据,无力再战,遂逃奔于鲜卑段匹碑处以图再举,西晋建武二年(318年)被段匹碑诬以"图谋不轨之罪"杀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却敌吹笳刘越石枕戈待旦枭逆虏</p><p class="ql-block">西晋时,年轻有为的刘琨胸怀大志,想为国家出力,他与好友祖邀志趣相投,同被而眠,闻鸡起舞。他曾经对亲友写信说:"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p><p class="ql-block">永嘉元年(307年),刘琨出任并州刺史,驻守晋阳城。在最传奇的一次战役中,晋阳为"胡骑所围数重","城中窘迫无计,琨乃乘月登楼清啸,贼闻之,皆凄然长叹。中夜奏胡笳,贼又流涕欧欲,有怀土之切。向晓复吹之,贼兵弃围而走。"刘琨不用一兵一卒以攻心为上的策略,尽退前赵攻城之兵。</p><p class="ql-block">一代豪杰刘琨留下了闻鸡起舞、枕戈待旦、胡笳却敌、先吾著鞭等历史典故。</p> <p class="ql-block">闻鸡起舞。</p> <p class="ql-block">国科大太原能源材料学院西晋墓</p><p class="ql-block">2020年,在国科大太原能源材料学院项目建设中,发现M23和M25为两座西晋墓,墓葬均为甲字形竖穴土扩洞室墓,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封门、墓室组成,出土器物包括帐座、陶罐、陶碗、灯盏、陶灶、陶釜、铜钗、铜镜、黄釉罐等共计31件。从这处西晋墓地的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的种类与数量上看,均对研究这一时期晋阳地区的生活习俗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绿釉盘口壶</p><p class="ql-block">西晋(公元265-317年)阳曲城晋驿墓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博局纹铜镜</p><p class="ql-block">西晋(公元265-317年)阳曲城晋驿墓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北朝晋阳</p><p class="ql-block">北魏时期,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晋阳的重要地位再次凸显。进入6世纪后,这里先后成为尔朱氏、高氏重要的活动场所。尔朱荣、高欢雄踞晋阳,掌控并州精骑而争夺天下。东魏天平元年(534年),大丞相高欢拥立年仅11岁的元善见为帝,是为东魏。高欢坐镇晋阳,遥控邺城,自此"军国政务,皆归相府",时号"霸府"。北齐天保元年(550年),高欢之子高洋以齐代魏,以晋阳为"别都",大兴土木,营建宫殿和城池,号称"金城汤池,天府之国",晋阳成为王朝实际的权力中心。晋阳古城出土的大量建筑构件,以及带有"大魏兴和二年造""大齐天保元年造"等纪年的空心砖即为明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石狮子</p><p class="ql-block">东魏北齐(公元534-577年)</p><p class="ql-block">晋阳古城四号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晋阳颁行的《北齐律》</p><p class="ql-block">武清三年(564年),北齐武成帝高湛于晋阳正式颁行《齐律》,后世多称为《北齐律》。该律分十二篇,九百四十九条,其主要创新之处有三:将最严重的犯罪行为集中概括为十种罪名,称为"重罪十条",民间俗称"十恶不赦";确定了"死、流、徒、鞭、杖"五刑,隋朝改为"答、杖、徒、流、死";将审判机关从"廷尉"改为"大理寺"。以上均从北齐一直延用至清末,历时一千余年。《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又敕仕门之子弟常讲习之。齐人多晓法律,盖由此也",其内容上承魏晋,下启隋《开皇律》《大业律》、唐《武德律》《贞观律》《永徽律》,为中华法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高欢计掌六镇兵</p> <p class="ql-block">两都制与尚书双省</p><p class="ql-block">东魏时期,高欢在晋阳掌控大军,派长子高澄入邺监控朝政,形成以邺为首都、晋阳为军事中心的"邺﹣晋阳"两都制。晋阳是当时实际的政治和军事中心。这种两都制的确立对东魏北齐时期的政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为适应"邺﹣晋阳"两都体制,北齐时期的中央行政机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位于邺城的中央尚书省称作"京省"或"邺省",在晋阳也设有尚书省,简称"并省"。两者东西呼应,遥遥相对。</p> <p class="ql-block">神武以晋阳四塞,乃建大丞相府而定居焉。</p><p class="ql-block">《北齐书.帝纪第一.神武上》</p><p class="ql-block">高祖(高欢)以晋阳戎马之地,霸图攸属,治兵训旅,遥制朝权,京台机务,情寄深远。</p><p class="ql-block">《北齐书·列传第一》</p><p class="ql-block">并州之太原、青州之齐郡,霸业所在,王命是基。</p><p class="ql-block">--《北史·齐本纪中·第七》</p><p class="ql-block">①快刀斩乱麻</p><p class="ql-block">高湛晋阳饮汾酒</p> <p class="ql-block">功勋贵胃</p><p class="ql-block">太原地区发现多处北朝纪年墓葬,重要的有北魏辛凤麟夫妇墓、义阳太守辛祥夫妇墓,北齐武功王韩祖念墓、东安王娄睿墓、武安王徐显秀墓、安定王贺拔昌墓、顺阳王库狄回洛墓、都督将军狄湛墓、大将军贺娄悦墓等。墓主大多位列宰辅三公,是北朝政权的核心人物,身份特殊、地位显赫。同时这些墓葬的发现也反映了昔日晋阳城的显赫地位。</p> <p class="ql-block">彩绘镇墓兽</p> <p class="ql-block">彩绘曲臂镇墓武士俑</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577年)</p><p class="ql-block">万柏林义井贺拔昌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绘镇墓武士俑</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577年)</p><p class="ql-block">太原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彩绘镇墓武士俑</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577年)</p><p class="ql-block">万柏林大井峪韩祖念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绘镇墓武士俑</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577年)</p><p class="ql-block">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彩绘镇墓武士俑</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577年)</p><p class="ql-block">迎泽王家峰库狄业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徐显秀墓表</p><p class="ql-block">(仿制品)</p><p class="ql-block">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p><p class="ql-block">徐显秀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世居晋阳的北齐贵族</p><p class="ql-block">尔朱氏</p><p class="ql-block">尔朱氏原为契胡人,北魏初年受封于晋北秀荣川之地。正光五年(524年),北方六镇戍卒起义,尔朱氏首领尔朱荣抓住时机,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迅速扩充实力,并于武泰元年(528年)趁朝廷内乱之时进军洛阳,在河阴之变中清空朝廷另立皇帝,自己则居晋阳遥控朝政。永安三年(530年),尔朱荣被孝庄帝设计杀死,族人最终被高欢击败,尔朱氏势力在斗争中也分成东西两部分,最终诞生高欢和宇文泰两个军事集团,成为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东西对峙的核心。</p><p class="ql-block">尔朱氏是北朝后期最重要的家族之一,尔朱荣建立的军事霸府体制以及六镇军事集团,最终都为高欢所继承,晋阳城也是在尔朱荣时期正式成为北方政治中心之一。</p><p class="ql-block">库狄氏</p><p class="ql-block">库狄氏为代北鲜卑人,在北魏前中期并不显赫。北魏末年六镇起义时,库狄干陪同高欢一同南征北战,其天性淳朴,勇猛善战,同时他还是高欢的妹夫,彼此关系十分紧密,即使之后作战中有误,高欢也不予追究。后库狄干获封章武郡王,高欢在临终时对儿子说:"库狄干鲜卑老公,斛律金敕勒老公,并性道直,终不负汝。"其子孙在北齐始终身居高位。入隋之后,库狄干之孙库狄士文依旧受到重用,终"著籍长安,初获墓田"。</p><p class="ql-block">库狄氏除库狄干一支外,库狄回洛、库狄盛两支在北齐亦受重用。库狄回洛曾参加河阳之战、邙山之战、颍川之战等,受封顺阳郡王;库狄盛也屡立军功,受封华阳县公。</p><p class="ql-block">斛律氏</p><p class="ql-block">斛律氏出自于高车敕勒族,在柔然与北魏的交战中逐渐来到晋北地区,并定居于此。北魏六镇起义后,斛律金追随高欢身经百战,立有大功,备受高欢器重。在高欢病重时,斛律金为其唱《敕勒歌》安稳人心,后受封咸阳郡王,地位极高。</p><p class="ql-block">斛律金之子斛律光亦为一代名将,手握重兵位高权重,屡次击败北周入侵;且斛律家还出了一皇后,二太子妃,娶了三位公主,尊宠之盛,当时无人能及。北周武帝宇文邕视斛律光为心腹大患,特意编造谣言诬陷,北齐后主昏庸无能,听从身边奸臣怂恿,杀害斛律光及其全家。斛律光死后,北齐再无能对抗北周的大将,五年后北周武帝亲自率军灭亡北齐时,曾感慨说若斛律光还活着,自己则无法进入邺城。可以说,斛律氏为北齐柱石,其兴衰即北齐兴衰史。</p> <p class="ql-block">多元一体</p><p class="ql-block">东魏北齐时期,胡商云集,晋阳成为丝路东端重要都会。北齐徐显秀墓壁画中充盈着西域文化,虞弘墓石椁则展示了中西亚地区的宗教信仰与民俗风情,各类墓葬中出土的珠宝首饰、琉璃杯、金币、胡商骆驼俑等遗物,均成为研究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珍贵资料。</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佛教在晋阳得到了长足发展。晋阳西山一带开石窟、凿大佛、建寺庙蔚然成风,直至今日龙山童子寺、天龙山石窟、蒙山大佛等依旧绽放光彩。正是这种兼收并蓄、融合汇通的开放姿态,造就了晋阳"多元一体"的文明新形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仓廪充实</p><p class="ql-block">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涌入并州,与汉族杂居一处,促进了晋阳地区农牧业技术的交流。晋阳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新的变化,呈现出多民族经济共同发展的特点。北齐时,继续推行均田制,还出现了"禁烧"、保护草原和地表植被等规定,大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并且盐铁业、手工业等也相当发达,晋阳呈现出物阜民丰,盈车嘉穗的盛景,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之一。</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鸡</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577年)</p><p class="ql-block">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彩绘陶狗</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577年)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猪</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577年)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牛车</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577年)</p><p class="ql-block">太原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羊</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577年)</p><p class="ql-block">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陶磨</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577年)</p><p class="ql-block">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陶灶</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577年)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彩绘方井</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577年)</p><p class="ql-block">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铜炉</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577年)太原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碰撞融合</p><p class="ql-block">北方少数民族在建立政权后,立足自身民族特点,积极吸纳汉人治国经验,重用汉人士族,在社会、政治、生活习俗等多方面双方均有大量的交流互鉴,久之形成文化融合。北齐政权一方面在政治经济上给予六镇鲜卑许多特殊的照顾;另一方面也争取汉族的门阀世族参与政权,遂使鲜卑人和汉人同时作为军政支柱。同时,统治者还重视缓解各方矛盾,如高欢特意下令军中"不得欺汉儿",为后期的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却望并州是故乡</p><p class="ql-block">北朝时期,许多不同国家、民族的人在晋阳活动、定居,众多的文献、出土墓志、碑刻对此均有记载。目前已发现的一系列北齐时期鲜卑贵族墓葬,如东安王娄睿墓、武功王韩祖念墓、大将军贺拔昌墓等,均分布于晋阳周边。除鲜卑人外,粟特人、柔然人、高车人与突厥人也在晋阳活动。粟特人多为商贾,亦有显贵如翟娑摩诃、翟突娑父子、安吐根、翟楷、虞弘及其父亲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虞弘;柔然的公主嫁于高欢,病逝于并州王宫;《斛律那琅墓碑》上显示,晋阳活动着一些高车部落;在出土文物中,我们还能看到突厥人的形象,如太原北齐贺拔昌墓出土的一件陶质骑马突厥人物俑即为代表。这些皇亲贵胄、王侯将相,最终选择晋阳为安息之地,正说明在他们心中,"却望并州为故乡"。</p> <p class="ql-block">彩绘戴鲜卑帽武士俑</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577年)</p><p class="ql-block">王家峰徐显秀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彩绘笼冠俑</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577年)</p><p class="ql-block">迎泽王家峰徐显秀墓出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彩绘执盾俑</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577年)</p><p class="ql-block">迎泽王家峰徐显秀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彩绘甲衣武士俑</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577年)</p><p class="ql-block">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彩绘戴鲜卑帽击鼓俑</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577年)</p><p class="ql-block">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彩绘戴无沿帽文吏俑</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577年)</p><p class="ql-block">彩绘戴鲜卑帽吹奏乐俑</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577年)</p><p class="ql-block">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彩绘执箕女侍俑</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577年)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彩绘跪女侍俑</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577年)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M</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马</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577年)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马</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577年)</p><p class="ql-block">太原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镇墓兽</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577年)太原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彩绘人面镇墓兽</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577年)</p><p class="ql-block">太原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彩绘人面镇墓兽</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577年)</p><p class="ql-block">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