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回忆我在教育部门的几件事</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梁德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人们把老师比作园丁、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比作蜡烛、比做航标灯、比做人梯、比作桥梁……。总之,用世界上最美好的词汇献给老师都适用。<br> 2025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我是个教师,现在已退休,还会回忆自己当教师的生活情况。<br> <p class="ql-block"> 我在教育部门工作三十年,做过老师,做过学生。在此写我经历的几件事。</p><p class="ql-block"> 我是广东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人,退休中学历史教师。机遇与知识改变我的命运,由农民到教师,20世纪80年代初在教育部门工作;老三届中学生,读了中专在小学任教,读了大学在中学任教。因为对文学有兴趣,喜欢看书写作,有文章在报刊发表。我由老师到记者、编辑。</p><p class="ql-block"> 1977年冬恢复高考, 那时我报名参加了考大学的行列。那时我就读由梅县松口中学为社会青年开设的“文化补习班”,任课老师利用晚上和假日上课。我系统地补习了高中的理科知识,至今还记得初一至高三各年级的数学内容,化学的105个元素的分类。</p> 老三届的中学生参加1977年的大学考试(照片来自网络) 1978年秋是恢复高考的第二年,那年我弟弟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参加了考大学。我的成绩比弟弟高,离入围分数较近。1980年秋,当教师的父亲介绍我到梅县桃尧公社凹上小学做代课老师。1980年冬,养父退休,我成为“顶岗教师”。<br> 1982年,邻近的大美小学调我任附中班初二级的数学、物理的科任,每星期9节课时。那时大美小学有8个教学班约300人,教师18个,有9个是民办代课教师。现在当年附中班初二级有2个学生是梅州市区的中学的教师。附中班的同学们,现在建了薇信群,而今他们快60岁了,经常在薇信上联系。<br> 照片由当年大美附中初中二年级学生,现梅县华侨中学张伟东老师提供 我在梅县教师进修学校读书时的数学老师邓伟君是我的贵人,他是1966年以前的大学毕业生。我读中学时的大串联期间,到汕头买了一套矿石收音机零件,在家晚上时玩矿石收音机;1967秋至1968秋学校有两年不上文化课,1967年我在家学安装半导体收音机,用挑木炭、卖柴的钱买收音机零件;当教师的父亲规定,我挑木炭、卖柴的钱一半交家用,一半由我自由支配,目的是支持我学电器知识。此后我成了“半桶水”的电工。邓伟君老师是个无线电爱好者,会安装电子管收音机。我们兴趣相投而有交流。我的数学科较好,教师进修学校毕业后的1986年,邓老师要求我要读大学函授数学专业,曾经向梅县教师进修学校的校长曾东生建议,把我留校工作;日后曾东生校长曾对我还谈及此事,因诸多原因,此事没办成。后来邓伟君老师任梅江区教师进修学校长,我还怀念他。 20世纪80年代初社会上流行的电子管收音机 语文老师梁迪凡20世纪50年代中期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他的语文功底厚,是个受学生尊重的老师。他曾任中学教师,1978年在阳春师专(大专)任教。1980年调回家乡梅县,安排到梅县教师进修学校工作。因为当时的梅州市教师进修学院需要语文教师,嘉应大学曾几次向梅县教育局要调他,因诸多原因没有调动成功。他教书认真负责,任学校的语文教研組长。当时师范中专的语文教材超出当时高中的语文知识,有部分教材是那时大学语文一年级的知识。师范中专的语文教材是从基础的小学的拼音、字形结构学起。他传授的语文知识对我从事语文教学和业余写作很实用。他家在梅江区三角地,是梁氏宗族文化爱好者,编写了《三角地上坪村梁氏族谱》。我退休后研究梁氏宗族文化,撰写《梁氏人文》时曾采访梁迪凡老师。我把采访他的照片收入我编写的《梁氏人文》书中。 2014年出版的《梁氏人文》 梁德新采访梁迪凡老师(左) 梁开华老师是右派复职老师,他讲授教育学、心理学。他家住梅州市三角地,我退休后,由于工作关系,我到他家几次。他传授的知识对我有作用。几年后,我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时,教育学、心理学是主科。<br> 上述三位老师的印象较深。梁迪凡老师讲课时会穿插些故事和笶话,但是这些笶话与课堂知识有关。梁开华老师讲话声音大,在黑板书时字写得很大。讲书时内容深入浅出,我们能够领会。<br> 1988年秋,梅县教育局安排我夫妇由梅县桃尧镇到梅县松口镇任教。我妻子被安排在松口新民小学(松口中心小学)。我先是被安排在松口街附近的小学,后来被安排到梅县松南中学。<br>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面向在职的教师招生。教育系的专业适合在职教师,好些没有大学文凭的中学、小学教师都报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br> 1989年秋,我报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那时的教学形式是:老师面授,学员自学考试,不及格的学科下次补考。当时的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的教学点设在梅州市教育学院,有时租用会所做授课的地方,学员们租住在附近的旅店。寒暑假,学员们住在梅州市教育学院的学生宿舍。<br>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的部分教科书 1990后我一家人租住公房,住宅在松口街的下大街(梅东桥附近)。为了挣足读书来回乘车和读书的经费,我发挥自己维修专长,把维修收音机、收录机、黑白电视机等作为第二职业。我的妻子做家教,为学生补课。<br>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有文章在报刊发表,在贵人的帮助下成为“自由撰稿人”。学校领导同意我在市县文化部门兼职及短期借用。2000年前后的5年,我任梅县第十届政协委员兼文史委员。2000年,我被安排到梅县松南中学任教。<br> 远眺梅县松南中学 梅县松南中学校友聚会 我得以上调,一方面那时中学教师确实缺,向小学抽调部分教师到中学任教;另一方面主要是我有过三年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学习经历。松南中学有几位老师称我为同学,因为我们在同个教室听课,同个教室考试。我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期间,有几门学科考试不及格要补考,以后填表时学历是“大学肄业”。<br> 因我的社会工作多,当时我任梅县第十届政协委员兼文史委员和《梅县侨声》特约编辑;学校安排2至4节历史课及文学社的1节写作辅导课;我在2天中要把课上完,其他时间做兼职工作。<br> 我由梅县松南中学退休后,还去嘉应学院图书馆、梅州市华南职业学校、梅州市机械工业学校、梅州市城区的新民小学、松口镇中心小学讲授写作辅导课及松口民俗。<br> 梁德新为嘉应学院的学生讲课 2019年6月,梁德新到梅州市城区的新民小学讲课 <p class="ql-block"> 我回想在教育部门工作的情况,有一部分老师,他们文化知识和言谈举止对我日后从事教学有影响。</p><p class="ql-block"> 在第41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谨以此献给在教苑里默默耕耘、硕果累累的园丁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梁德新,1950年生,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人,退休中学历史教师。机遇知识改变命运,我由农民到教师,1980年后在教育部门工作。老三届中学生,读了中专在小学任教,读了大学在中学任教。在家庭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影响下,从小喜欢看书,听老人们讲地方人文及民间故事。对文学写作有兴趣是学校文学社的辅导老师。用电脑写作,在家庭的帮助下提高了写作效率。20世纪90年代后期是“自由撰稿人”。在报刊发表有关客家民俗、客家人的族谱等文章,而引起了市、县文化部门的关注。2000年前后,曾短期借用和兼职于市县文化部门,先后聘为梅县第10届政协文史委员(兼文史委员)、梅州市《客家人》《客都旅游》杂志社等单位任编辑、记者。写了几本书,内容是反映客家文化、地方民间故事、地方人文、宗族文化、村史、族谱、个人自传等,出版经费及写作经费由政府部门领导和热心人士资助。参加政府文化部门主办及由大专院校主办的客家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入选论文集。曾在嘉应学院、梅州市老年大学、北部湾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客家研究所等刊物及《羊城晚报》《梅州日报》《梅州电视周报》等约四十家刊物及网站发表文章一千多篇,聘为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吸收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退休后,居住在梅州市城区儿子家,被市、县文化部门聘请参加编书,编杂志。现是梅州市《梅州侨乡月报》特约撰稿人,《梅县侨声》特约记者。在家看书写作,还会为报刊、网站写文章,参加与知识相关的社会团体活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