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童年趣事》</p><p class="ql-block"> 今年暑假期间,朋友家上小学的孙女,正是童心如水、无忧世间的岁月,本应快乐享受暑假的欢乐,但她家人为她按排了钢琴、英语、舞蹈等课程培训,我的朋友因此成了专业陪送员。孩子爸爸妈妈,正值工作事业奋斗高峰期,每天上下班就忙得不亦乐乎,加之又有自己的活动,哪有时间陪着孩子课外学习。孩子奶奶,每天忙饭忙菜,只有我老朋友有些时间,这孙女培训的费用,自然是他全部出了。据他说也有小两万元呢,还要按课程时间接送,这种出钱又出力的差事,老朋友自然是无可奈何,打电话给我说,暑假期间就不聚了,大家彼此忙于自己的事吧。恰巧他孙女的英语补习班,地址就在我家小区前面,放学时我与他们爷孙俩遇面了,我朋友正载着她孙女准备回家,我连忙招呼了他们,谁知她孙女趴在车上说:“爷爷,我有点累了”。我听了颇有感受,如此连班转的培训,让孩子们快乐吗?</p><p class="ql-block"> 想一想我们的童年时期,蓝天下快乐的奔跑,那是何等的快活啊。</p> <p class="ql-block"> 我记得,我们那时候上学,没有统一校服,穿着五花八门的带补丁衣服,是个“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时代。语文、算术是主课,其它的如音乐、体育、美术课等,每周六天课,每天上午三节课,下午两节课,星期三下午一节课上完就回家了,老师基本上是不留课外作业的,除非你课堂上作业没做完,所以课外时间多,离天黑还有三、四个小时,这自然是我们的天地了,想怎么玩就怎么玩。</p><p class="ql-block"> 如果与现在的孩子比,我们童年收获的知识,也许没有现在的孩子多,但可以认识更多的朋友,收获彼此间的友谊。玩的方式首先就是集群,认识已经熟悉的朋友,去他们家“串门”。我曾经去过两个亲兄弟的同学家玩,大的叫宝林,小的叫中秋,两人悬殊两岁,因为是从外地迁居回来,住在爷爷留下的祖产房子里。两个人虽然年龄不一样大,但是同一天上学的,每天上学、放学,宝林带着中秋一起走,兄弟俩一起上学,自然是班级里引人注目的人,哥哥宝林的豪爽吸引了我,加之弟弟中秋也愿意和我一起玩。我记得,他家住在东长街“娃娃井”附近,因为从他家出门,左拐不远就是“娃娃井”, 他家是木门、木楼梯、木楼板,进入他家如同进入堆满木器的房屋,属于旧式临街房,这在当时是常见的,听说他爷爷,曾经是东长街“娃娃井”附近的名人,去世后他爸爸继承了这个房产。至今我还记得他家楼上的木地板,已经被人走来走去,磨得见了木材颜色,每走一步,都有一种木地板被踩踏的声音,地板很干净,看得出宝林妈妈是经常擦洗的,这与我住在草房里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硬土地面常常伴有一种泥土灰尘,自然没有木地板好了。虽然时隔半个多世纪,但我依然记得宝林同学家的木地板,仿佛是童年时候摘了天上星星,留下美好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上学时,老师为了防止我们男生,坐在一起会吱吱喳喳,叫我们男生排成一队,女生排成一队,像“拉郎配”似一样,一男一女坐一张桌子,这样子就减少讲话机会。毕竟我们那个时代还是保守的,下课时男生一堆,女生一堆,很少有男女生在一起玩的现象,即使坐在一张桌子也是很少说话的,要是写字时,男生膀弯伸到女生半面桌子上,很快就会被女生推过来,我们会在桌子中间划一道“楚河汉界”线,那是经常性的。也有男女生坐在一起,后来成为夫妻的,我们高中时候的一对男女同学,男的个子很高,用时下的话说是个“帅哥”,女的长得小巧玲珑。据说两人就是小学时坐在一起的,听周围老同学讲,小学时两人就坐在一张桌子,男的经常欺负女的,女的文具盒里铅笔尖经常被男的弄断,害的女生做作业时没法写作业,有时候坐板凳被男的突然抽空,女的仰面朝天跌跟头,班级里同学轰然大笑,后来老师把男的家长喊来,男的被父亲狠狠的揍了一顿,谁知道两人的父亲又在一个单位,从此开始自然是互相照顾了。男的变得温柔敦厚,开始照顾起女生了,两个人从小学、初中恰巧是一个班,到了高中时又是一个学校,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是半公开了,后来又下放在一个大队,两人自然是成了夫妻。前段时间,我遇到这个女同学,她告诉我,男的已经在前几年因病去世了,言语中透露出悲伤。说他下岗后抽烟喝酒,损坏了自已的身体,染上重病,又不去治疗,渐渐的摧垮了自己。</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上小学时,业余时间是充足的,做些开心快乐的事,那是必须的,最开心的事是抓鱼。从我家东长街向西走不远,左拐弯直走就到了一个大汪塘,在三门楼小学围墙外东边位置,我们有时放学会弯道沿着汪塘边回家,看着活蹦乱跳的鱼,心里头自然是发痒的。因为那时候的汪塘水清澈见底,小河里的鱼游来游去,看得清清楚楚,我们水深的地方不敢去,只有在浅浅的汪塘边,围成一个大圆圈,把水刮干净就可以抓鱼了。我记得,那一次我和门囗乔家几个小伙伴,每个人都从家里拿来大小不一样的盆子,在汪塘的东北方向围起了一个坝子,不让外面水进来,几个小伙伴从上午刮水,一直忙到下午四点多钟,终于把塘子里的刮干净,看着上窜下跳的鱼,虽然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但还是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我们几个小伙伴手忙脚乱,终于在干涸的汪塘里抓了不少的鱼。那天我们回家的时候,用汗衫兜着鱼,脸上、身上都是泥,活脱脱的像是从汪塘里爬出来一样,引得东长街大人的哈哈大笑,成为当时邻里之间闲谈的笑料。</p> <p class="ql-block"> 到了暑假时,妈妈会把我送到乡下外婆家。外婆家后面就有一条小水渠,是从大囗子放过来的水,蹲在小水渠边柳树上,一群群鱼从眼边游来游去,引得我童心不安。从柳树上选一根稍长而细的枝子,剥去外面一层绿树皮,露出白白的柳树技,从外婆家找一根细线,串进被刀削细的玉米秸杆做浮子,用大头针弯成鱼钩,穿上蚯蚓放进水里,两只眼晴盯着水面,看了半天也没有钩到一条鱼,外婆知道后在大锅里炒了一碗麦面,用水捏成团子洒在小水渠里,叫我下午再去钩鱼。当我再次把大头针鱼钩穿上蚯蚓放进水里,不一会儿水面浮子动了,我猛地抛起柳树枝渔杆,一条巴掌大的小草鱼被钩上了,谁知道柳树枝渔杆断了,小草鱼掉进水里跑了,瞬时间的懊恼之后,又变得比夏日的阳光还要灿烂,因为毕竟自已钩到了鱼啊。</p><p class="ql-block"> 如今想起来,我们那时候童年的快乐,无忧无虑的童真,简单而纯粹,令人羡慕。闲着没事的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会弯腰蹲在地上,手抓一团掏空的烂泥,翻手朝地上一掼,巨大的撞击力和声音,使烂泥喷出一个出气洞,谁的声音大,谁的的出气洞大,谁就赢了,一声笑语、一抹童真,带來无尽的快乐,驱散了我们的疲惫。</p><p class="ql-block"> 回忆起那时候,我们没有写作业的压力,没有学习的烦恼,一种低物质需求,户外活动是我们的主战场,大自然里有我们无数的快乐,连空气都是甜蜜的。现在的孩子,玩的东西比我们那时候多,为什么没有多少快乐呢?也许是不同时代,不同的感受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