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锁阳城位于瓜州县城东南68公里处的戈壁荒漠中,海拔1358米。地处于河西走廊西端,疏勒河昌马冲积扇西缘,南依祁连山余脉长山子北麓,东西两侧分别有疏勒河和榆林河。锁阳城遗产区面积达15788.6公顷,主要遗存包括锁阳城遗址、农业灌溉渠系遗迹、锁阳城墓葬群和塔尔寺遗址。它在大漠上巍然屹立1700多年,是唐、五代、西夏、元代的瓜州,总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是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汉唐州郡级城市样本,瓜州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因此留下了中国古代最先进的军事防御体系,城池易守难攻,坚不可摧,有唐代名将张守珪曾在此上演空城计,大破吐蕃兵,又有名将薛仁贵用野生锁阳,拯救三军将士,又有诗人王昌龄有云: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其中的孤城就是——锁阳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城址年代为公元7~13世纪,为瓜州城故址。遗址居于阡陌纵横的古绿洲中心,是古代丝绸之路河西走廊西端雄踞于肃州和沙洲之间,北通伊吾、北庭的重镇,是丝绸之路上连接中原与西域地区的交通枢纽,是丝绸之路多民族交往、融合的大舞台,也是古代中国打破封闭,走向国际的重要驿站。展现了长距离交通条件下人类对荒漠戈壁自然环境的依托、利用和改造。是人类开展长距离交通和交流的典型保障性城址,与丝路沿线的商贸活动密切关联。1995年文管所成立,开始接待游客,1996年11月20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2013年2月,我国向联合国正式提交申遗文本,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作为“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当中的遗产点被录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汉武帝击退匈奴,开拓疆域,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踞两关,列四郡,置敦煌郡冥安县(冥安县治所在锁阳城遗址东北4.5公里处);公元前2世纪~公元1世纪丝绸之路逐渐成形,西晋晋惠帝于元康五年(295年),升冥安县为晋昌郡,开始修建锁阳城(为晋昌郡治所在)。公元6世纪丝绸之路进入兴盛期,为进一步巩固疆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唐王朝于武德四年(621年),设置瓜州,锁阳城为州治所在。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西夏占领时期,设西平监军司,仍名瓜州。设西平监军司,成为西夏军控制河西,雄视四方的军事、指挥机关所在。公元1227年前后西夏军撤出后,锁阳城不复经理,致使反复被哈密、吐鲁番、蒙古部族相互争夺,此城亦遭损坏及沙漠化严重。锁阳城废弃已久,今天虽面貌全非,沧海桑田,但留有的痕迹,依稀可见。它的废弃是在清初由于昌马河上游土地开发利用,致使这里的水源减少最后干涸,缺少必要的生存条件,才逐渐废弃。而锁阳城这个城名的由来是到了清朝时期,废弃的锁阳城附近遍地生长着这种药材,久负盛名,世人皆知。又因清代小说《薛仁贵征西》中撰述有锁阳解救三军将士性命文学情节而后一直称之为锁阳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锁阳城保存了我国古代作为完好的军事防御体系和农业灌溉水利体系。同时,也保存了人文遗迹沙漠化演变过程的典型标本。锁阳城遗址是我国西部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隋、唐、西夏时期的古城之一,是隋唐西夏时期州郡一级城址中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锁阳城内盛产锁阳,因此瓜州也成为了中国知名的“锁阳之乡”;锁阳是西北特有的一种野生寄生植物,多生长于干旱少雨的戈壁、荒漠地带,锁阳城一带土质疏松多沙,光照充足,空气干爽,很适宜锁阳生长,它寄生于沙漠中最常见的白刺与红柳的根部,在“三九”寒天仍然照常生长,而且生长的土层处不封冻,这里的锁阳个头壮,肉质肥厚,品质上乘,药用价值很高,它在很早就已入药,据明代名医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锁阳出肃州,大补阴气,益精血利大便,润燥养筋,治痿弱“:由于药效奇特,人们把它视作能像千斤锁一样锁住病人浑身的阳气,故而名为“锁阳”!锁阳同样以它传奇的故事而家喻户晓。</p> 烽火台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烽火台是锁阳城的象征和标志性建筑物,残高约18米,下面是用夯土,上面是用土坯垒砌而成的。角墩是古代军事站岗放哨的报警系统:“白天燃烟为烽,夜间点火为燧”,一旦发现敌情,士兵可以通过烽火来传递信息。这座烽火台能屹立至今的主要原因是它在东西走向开有一个门洞。因为瓜州素有世界风库之称常年盛行东西风,风沙特别大,留有这样一个门洞就可以减少风对烽火台的阻力,所以这座烽火台至今保存比较完好。</p> 内城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内城平面呈不规则四边形,占地面积28.5万平方米,城墙残高9~12.5米,墙基宽19米,顶部宽3~4.5米,夯土版筑,重修采用土坯砌成。内城又划分为东城和西城,向远处看,有一个高大的烽火台,南北延伸有一段隔墙,长约500米,把内城划分为东城和西城,一大一小两个城。东城小,西城大,考古学家根据现在遗留在城内的建筑物考证,当时的东城是官府所在地,西城是各类手工作坊及街道房屋的分布区,同时,也是军队的驻防区。</p> 外城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外城呈不规则的四边形,占地面积48.1万平方米,城墙残高4~11米,墙宽4~6米不等。从军事防御的角度来说,它是作战时的第一道防线,敌人攻城时只有攻破外城才可以进入内城,外城的作用是保护内城。</p> 塔尔寺遗址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塔尔寺遗址位于锁阳城城址东侧1.5公里处,是一处大型的佛教寺院。这座寺院为唐—西夏时期的建筑遗存,根据寺山门下80 厘米处的原地面上发现有灰色铺地砖的残存,可推定在现塔尔寺遗迹之前此处即有寺庙,推测应为“唐瓜州阿育王寺”。(《广弘明集》和《神州三宝感通录》,有记载:“瓜州城东三里有土塔,周朝阿育王寺,今废。唯有遗址,上有舍覆,四畔墙匝,时见光明,公私士女,往来祈福”。) 遗址区分为外围院落和内部寺院两部分。其中:外围院落南、北、西三面尚存墙基。东西长约175米,南北宽约126米,内部寺院呈南北向长方形布局,长85米、宽41米。整体格局自南向北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遗址、大殿遗址大塔(用土坯砌成,白灰抹面,塔身上部为覆钵式结构,地径约11米,残高8.5~9米)、和小塔群(10座),中轴线两侧遗存包括对称布置的钟、鼓楼建筑基址、以及其它一些附属功能用房的房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塔尔寺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唐---西夏时期佛教在河西地区传播和发展的重要遗存,也是唐玄奘西行取经之路上讲经说法的著名寺院。还是中国佛经第一个编目的地方(北周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原19份佛祖舍利,其中1份存放在塔尔寺的地宫下面。佛书《法苑珠林》具体列出阿育王在中国供奉佛祖舍利所建造的19所塔名和立塔地点中明确写到瓜州城东古塔。《法苑珠林》舍利瑞应篇(上)瓜州城东有古塔,也是周时的阿育王寺,毁法以来,虽经隋朝复兴佛法,这里还未建寺,但塔上则时常放光。地方道俗,每年在塔前素斋集会,佛事未绝。)也是佛教东渐过程中的重要遗存。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唐玄奘西行取经讲经说法、收徒买马的重要寺院。据说“凡有许愿,莫不灵验”。玄奘西行取经讲经说法时,曾在佛殿内的弥勒佛像前祈求佛祖保佑。西夏时期,国王李仁孝驻守瓜州之后,大型佛事,开凿大量的石窟,兴建佛寺都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