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的《金匮要略》与清代医学家陈念祖的《金匮要略浅注》

肖连宇

<p class="ql-block">  《金匮要略》原名《金匮要略方论》,是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之一。为中医经典著作,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是现代中医学生的临床基本课程。</p> <p class="ql-block">“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金匮要略》问世以后,由于战乱等原因,成书不久即散乱于世。至北宋时,翰林学士王洙在宫藏书匮中发现蠹简本《金匮玉函要略方》。书分上、中、下3卷,实为《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勘《金匮》时,依据此本,删去上卷伤寒部分,保留中、下两卷杂病和妇人病两部分,并把下卷方剂分列各证之下,重新编成《金匮要略方论》,分为上、中、下3卷,其文字自此基本定型,并由此演变出各类版本。</p> <p class="ql-block">清代医学家陈念祖为后世的从医者较好掌握《金匮要略》和艰深晦涩的中医药古籍,将张仲景《金匮要略》诸方组成、功能主治、药物剂量及煎服方法等主要内容。用歌诀形式编写出来,刊于嘉庆八年(1803年)。</p> <p class="ql-block">在当时,注文与原文既可以连读,又可以分读,文字流畅,语句通俗,不愧为名符其实的浅注。而在在当下,仍然艰深晦涩。择录部分原文:“自唐宋以来,医书汗牛充栋,庸庸者勿论,其中有可观者,不下十余家,虽不可谓得仲景之真传,而间有善悟暗合者,亦有千虑一得者,散之各书,难以参考,今取各书之菁华,约为小注。即:于《金匮》本文中,另以小字贯之,凡本文中所有之义,既无漏而弗详,本文所无之义,不敢妄添蛇足,又于各节之虚字,寻绎其微妙之旨,而畅达之,所谓读于无字处也”。</p> <p class="ql-block">择录部分浅注节选:“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病不外邪正虚实。邪气盛则实。正气夺则虚。是邪正统于虚实中也。)夫(上工)治未病者。见肝(邪)之(为实)病。知(已病之)肝(必)传(未病之)脾。当先实脾。(若春之三月。夏之六月。秋之九月。冬之十二月。)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所以然者。脏病惟虚者受之。而实则不受。脏邪惟实则能传。而虚则不传也。)中工不晓(邪实则)相传。见肝之病”等。此外,至今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金匮肾气丸,溯源其来源均出自于《金匮要略》中的“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的“崔氏八味丸”和“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篇”中的“肾气丸”。</p><p class="ql-block"> (以上插图古籍均为笔者收藏)</p> <p class="ql-block">今日澳门纸质媒体也刊载了该文(有删减)。</p> <p class="ql-block">作者:中国贵州肖连宇 MAB&RP博士名衔 《香港文艺》签约摄影家 香港文学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教授 获2025年第四届国际影艺联盟 IFIA”典藏.相机”卓越艺术家称号2024年国家“金丝路”卓越艺术家(民俗非遗)称号 2021年全球(华人)金牌摄影师法国2019戛纳国际摄影节金像奖得主 古玩鉴别专家 中医药世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