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楚胡杨书院发现斯坦因《西域考古记》

陆晓炯

<p class="ql-block">《西域考古记》</p> <p class="ql-block">《西域考古记》是一部成就与争议并存的经典之作。</p><p class="ql-block">· 从积极角度看,它是一部精彩的探险实录和学术著作,文笔生动,资料翔实,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视古代西域神秘世界的大门,学术价值无可替代。</p><p class="ql-block">· 从消极角度看,它也是中国近代文物流失血泪史的一个缩影和见证。</p> <p class="ql-block">《西域考古记》并非其详尽的学术报告(如《塞林底亚》、《亚洲腹地》等),而是斯坦因面向普通读者撰写的一部综述性、叙事性的作品。它系统地回顾了其前三次在中亚,尤其是在中国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和敦煌地区的探险经历与重大发现。</p> <p class="ql-block">主要内容包括:</p><p class="ql-block">· 探险历程:详细描述了考察队的组建、行进路线、所经历的极端自然环境和遇到的困难。</p><p class="ql-block">· 重要遗址的发现与发掘:</p><p class="ql-block"> · 尼雅遗址:发现了大量佉卢文木牍和汉代文物,证实了古代精绝国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 楼兰遗址:发掘了著名的楼兰古城,获取了汉晋时期的简牍、文书和艺术品,震惊世界。</p><p class="ql-block"> · 米兰遗址:发现了带有浓厚希腊化风格的佛教壁画,证明了犍陀罗艺术向东的传播。</p><p class="ql-block"> · 敦煌藏经洞(莫高窟第17窟):这是全书最引人注目也最具争议的部分。斯坦因详细记述了如何从看守道士王圆箓手中,低价购得大量公元4至11世纪的佛教经卷、文书、绢画等珍贵文物,数量达数万件之多。</p><p class="ql-block"> · 此外,还涉及了对和田、吐鲁番等地的考察。</p><p class="ql-block">· 重大发现:书中展示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包括各种文字的文书(汉文、佉卢文、于阗文、粟特文等)、丝绸、钱币、雕塑、壁画等。</p><p class="ql-block">· 学术观点:斯坦因通过对古迹和文物的研究,论证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以及佛教东传的路径。</p> <p class="ql-block">重要性与学术价值</p><p class="ql-block">1. 开创性研究:斯坦因的 work 是近代对西域进行系统科学考古的开端之一,为后来的丝绸之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2. 丰富史料:他的发现极大地补充了正史记载的不足,为了解汉唐时期西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宗教提供了第一手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3. 跨文明交流的见证:出土的多元文化文物是研究古代中国、印度、波斯、希腊文明在丝绸之路交汇的绝佳证据。</p> <p class="ql-block">争议与批评</p><p class="ql-block">尽管学术价值巨大,但斯坦因及其著作也伴随着巨大的争议:</p><p class="ql-block">1. 文物掠夺:以今天的考古伦理和文物法来看,斯坦因的行为被视为对中国人民文化财产的掠夺和破坏。他利用王道士的无知,以极低的价格骗购了大量国宝级文物,导致这些文物至今流散于大英博物馆、大英图书馆、印度国立博物馆等地,成为中国学术界的巨大伤痛。</p><p class="ql-block">2. 发掘方法:当时的考古技术相对粗糙,在发掘过程中可能对遗址造成了一定的破坏。</p><p class="ql-block">3. 殖民主义色彩:他的探险活动带有浓厚的西方殖民时代背景,是为大英帝国服务的。</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应当采取一种辩证的态度:既要欣赏其珍贵的史料价值和探险精神,了解那段辉煌的历史,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其行为的历史局限性和给中国文化遗产带来的永久损失。它既是学术研究的宝库,也是一面值得反思的历史镜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