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集印象——土围子墙

永昌

<p class="ql-block">  在童年的记忆里,我们村东南角那片独特的风景总是格外鲜明。郑家老宅之外,一段残存的夯筑土墙宛如一条沉睡的老龙,蜿蜒横亘在田野与村舍之间。它气势不凡,墙底宽阔得足以让马车从容驰骋,而顶端却在经年累月的雨水冲刷下,成了仅容一人通过的羊肠小道。墙体之上,茂密的野酸枣树与高大挺拔的刺槐树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片生机勃勃的自然屏障。墙外的壕沟虽已被岁月渐渐填平,化作了舒缓的斜坡,但当你站在沟沿抬头仰望时,仍会被它的高大所震撼,想要从沟底攀爬翻越绝非易事。听老人们讲,这便是我们村早年的土围子墙遗址,它承载着往昔的故事与记忆。</p> <p class="ql-block">  那时,这里无疑是我们这些孩童的欢乐天堂。我们在酸枣树下欢快地采摘着红彤彤的野果,清脆的笑声回荡在空气中;玩捉迷藏时,躲在粗壮的刺槐树后屏息凝神,紧张又刺激;兴致来了,还会顺着树干攀爬而上,在树枝间嬉笑打闹。夏天的晚上,我们坐在高高的土坡上,听老人们讲三国故事、聊斋故事,听得如痴如醉。冬天的雪后,我们用残墙做掩体,拿雪球当武器,大家分成两拨做攻防游戏,模拟着古代战场的情景,小小的土墙成了我们的“战略要地”。那些无忧无虑的时光,如同璀璨星辰般镶嵌在我们幼小的心灵深处,成为了难以磨灭的美好回忆。</p> <p class="ql-block">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视野的开阔,我惊讶地发现,这种土围子墙并非我们村所独有,而是广泛分布于周围的各个村庄。这一现象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催生了许多疑问:这些墙究竟建于何时?背后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它们又有着怎样的用途呢?当我向村里的老人们求证时,得到的答案却众说纷纭,关于用途的说法更是五花八门。</p> <p class="ql-block">  为了探寻真相,我开始查阅地方通志及相关史料。经过一番深入研究,终于对这种围墙的缘起、形制与功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多数文献将筑围子墙的高潮锁定在“咸同捻乱”“光绪初年”,到“民国以后,兵器更新,围城筑堡遂止”。据此推断,我们村的围墙大概率也是在这个时期建成的。其修筑原因主要由官方倡办和民间自发保卫家园的需求。咸同以后,华北、淮北一带饱受捻军、土匪侵扰之苦,村民们为了自身安全,纷纷“自行筑围”,形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以寿光市《广陵村志》为例,其中提到:“1860 年,官府督促各乡村办团练防御捻军(俗称长矛)。村正、庄约组织村民在村四周修筑土围墙……”至于围墙的形制规模因村而异。其中寿光市张家围子村的围墙,堪称典型代表:“圩墙高丈八,厚丈二,周九百六十步;四门各建砖楼,外环吊桥。”从这样的描述中不难看出,当时的围墙不仅高大厚实,而且配套设施完备,具有极强的防御能力,因此,防御匪患的用途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它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御洪涝灾害的作用。此外,这些围墙还对家族势力的扩张与维系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了家族凝聚力的象征之一。</p><p class="ql-block"> 然而,土围子墙在我国历史上的存在时间相对短暂。从现有资料来看,它主要集中在清朝后期,进入民国以后便逐渐停止了修筑。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现代治安体系的日益完善,“围墙自卫”的重要性大大降低,村民们也不再对其进行维护,于是大部分土围子墙自然而然地坍塌殆尽。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村东南角那仅存的一点遗迹也最终彻底消失了。</p><p class="ql-block"> 如今,虽然那些古老的土围子墙已不复存在,但它们曾经的存在却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与发展。让我们在回忆中感受到那份浓浓的乡愁与眷恋。每当漫步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我仿佛依然能看到那高高的土墙、茂密的树木以及孩子们欢乐的身影,听到那阵阵清脆的笑声在耳边回荡……</p> <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AI制作,侵权立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