昵称:明哥爱旅行<div>美篇号:42424264</div><div>图片:网络</div> <p class="ql-block"> 处暑过后,到了辽西最美的季节,窗外天高云淡、清爽怡人。时序更替,不免感慨在心。关于秋天,总有说不尽的诗思,总有“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触动。看着案头的日历,发现教师节即将来临。人生匆匆,师恩难忘,忽然想起幼时的启蒙老师,记忆的闸门悠然打开。</p> <p class="ql-block"> 我家地处辽西,从镇上往西北走20里,过二道沟子,再跨过那道山梁,就到我的老家了。小村庄一共四十几户人家,顺山坡由北向南绵延着错落而居。在村子东北角的一个高岗上,有间小学校。学校是一年级、二年级复式教学模式,就一个老师。每天上课,一年级的坐一列,二年级的坐一列,老师在黑板的中间画一条竖线,一年级和二年级各占一边,这边讲课的时候,那边写作业。学校没有围墙,四间土房,有个不大的小操场。教室前的木杆上,挂着一段铁轨钢,上课、放学一敲,当当响。</p> <p class="ql-block"> 教我们的是位男老师,姓高,大个儿,清瘦笔直。每天午休的时候,大家回家吃饭,他就在班级的炉子边上吃一口带来的苞米面饽饽。老师家住在7、8里远的村子,走着来上班,每天出现在梁顶的时候,学生们就背上书包,呜呜的往学校跑,气才喘匀乎,老师就已经到了。那个时候,冬季经常下大雪,积雪厚的时候,会没过膝盖。很多次,我们以为老师不会来了,等到快上课的时候,眼尖的学生总会看到,老师拄着木棍,踩着大雪窝子,深一脚浅一脚的出现在梁顶。</p> <p class="ql-block"> 高老师上课很威严。领我们读课文的时候,遇见交头接耳、调皮的孩子,就会大声训斥。有大一点的学生不听话或者进行言语顶撞的,会被罚站,他站在讲台上严肃的给我们讲道理。有的淘气学生上学会忘记带书包,高老师会挥着教鞭,撵他跑步回家去取。严厉归严厉,但是当有的孩子在家没来得及吃饭,趁板书的时候,低下头去偷偷的啃饽饽,老师并不管,会放慢脚步,不去理会。复式班里学生的年龄差很大,有几个孩子比我们大很多,他们淘气、不听话,常给老师找麻烦。一次有个刘姓的学生,和同桌厮打,老师让他出去反省,他抱着柱子不走,老师拽他出去,他用力的踢了高老师。后来大伯家的三哥说,看见高老师中午坐在讲台边揉腿,还流眼泪了。</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孩子辍学是常有的事。由于家庭困难、家里孩子多等原因,有的孩子说不上学就不上学了。高老师就挨家的家访,和家长磨嘴皮子进行说服。我还有印象,有一次高老师放学去做家访,我们在窗外偷听,孩子的爸爸坐在一边抽烟,妈妈在外屋干活也不说话。高老师就说一会儿,陪着坐一会儿,耐心的在那沟通。等家里喊我们吃饭,也没见学生家长吐口(表态)。但是,那个孩子过几天就来上学了,等我们和二道沟子合并了,他还读完了小学。那一天,也不知道,高老师几点做完的家访,饿着肚子几点走回的家。</p> <p class="ql-block"> 高老师画得一手好画。那个时候,我第一次知道画画这个事。在班级的门斗上,有一张《红灯记》的画,一开始我以为是年画,后来听老师说是他画的。我听了吃惊的不行。想象不出,那么形象的人物、那么鲜艳的色彩是怎么通过手工来完成的。于是,就喜欢上了画画。凡是看到课本的插图、小人书的简单画面都要反复琢磨,在用完的作业本上练习着画。老师看我涂抹的东西,就扶着本子给我讲如何画轮廓、如何抓特点,有时候也在黑板上给我们做示范,用粉笔简单圈几下,一只麻雀就画好了,让我们非常羡慕。现在想来,自己在书法和绘画方面的一些成就,与遇到这么一位恰当的启蒙老师来讲,是多么的幸运。</p> <p class="ql-block"> 泉眼沟的学校,是我们开始懂事的地方。高老师在这里教了我们两年书,在老师的教导下,接触了一生离不开的文字和数字。通过读书,知道了北京、知道了天安门,知道了雷锋、知道了刘胡兰……。后来,学校和二道沟子合并了,我们就都去村小读书,高老师就没有再教我们。现在回忆起来,像高老师这样的民办教师,他们就是普普通通人民群众的一员,在三尺讲台做着自己份内的事,一辈子注定默默无闻,一辈子做不到轰轰烈烈。多年以后,没有人会记得那一代人,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对自己岗位的坚守、对山沟孩子的热爱。但是,正是读书,给每个孩子插上了一对梦想的翅膀,让他们有一天能去看看外面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回忆过去,总是被温暖所包围。有时是乡愁,有时是亲情,今天想起的是师恩。在那个朴素的岁月,一位启蒙教师和千万教师一样,用一行字、一句话,抑或是一个举动,改变了一个和多个孩子的一生,他们用平凡书写了大爱。就像暗夜里燃烧的蜡烛,不仅传递了温暖,还凝聚成了前方的一束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