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春谒真觉寺(又名五塔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石上光阴与永恒之思启示录</p><p class="ql-block">春日的长河泛着粼粼波光,我循着南长河畔的垂柳,踏入真觉寺的山门。这座隐于海淀闹市的古刹,原名真觉寺,因寺内金刚宝座上的五座佛塔而被俗称为五塔寺,如今更是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的所在。春风拂过,两株六百年的银杏树已抽出嫩绿的新芽,与灰褐色的碑林、橙黄的柿子构成一幅静谧的春日画卷。</p><p class="ql-block">金刚宝座塔巍然矗立,塔身1561尊佛像历经风雨仍慈悲含笑。明成化九年的石刻技艺在此达到巅峰——印度的菩提伽耶寺形制,被中国的匠人赋予斗拱飞檐的中式灵魂。梁思成称其为"最杰出的实例",林徽因则赞叹其"不囿于摹仿的创造精神"。抚摸着塔座南面那对罕见的凸雕佛足,仿佛触到佛陀跨越千年的足迹,亦步亦趋间,竟分不清是人在观塔,还是塔在度人。</p><p class="ql-block">露天展区的石碑如沉默的史官。东汉的幽州书佐秦君神道柱上,"乌还哺母"的铭文让孝道凝固在石间;北齐的潘景晖造像碑中,菩萨璎珞的每一道曲线都流淌着六世纪的虔诚。最动容的是一方唐代墓志,志主生平不过寥寥数行,却因"月""国"等武则天造字而成为盛唐的密码,让人顿觉历史不过是一块块有字的石头,而我们都是行走其间的无字碑。</p><p class="ql-block">在法帖迷宫里,《诒晋斋帖》的墨韵透过刀锋显现。古人将书法刻石传世,恰似把易逝的笔墨交给永恒的石材保管。我想,这或许就是石刻最深的隐喻——肉体终将湮灭,而精神渴望在金石上获得不朽。当夕阳为金刚宝座镀上金边,琉璃罩亭的蟠龙藻井投下斑驳光影,忽然明白:这里每一块石头都在诉说"贞石永固"的寓言,而人类所有的艺术创造,不过是对抗时间的一场温柔起义。</p><p class="ql-block">离寺时,银杏新叶在风中轻颤。这座融合了中印智慧的塔寺,这片收藏了千年叹息的石刻园林,让人生出奇特的眷恋——就像那对佛足暗示的,我们终要归去,但总有什么会留下,如同塔刹上的铜铃,永远在春天里清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