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新评襄阳诗词100首-2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郑交甫遇汉水女神诗汉·刘向</p><p class="ql-block">灵妃艳逸,时见江湄。</p><p class="ql-block">丽服微步,流盻生姿。</p><p class="ql-block">交甫遇之,凭情言私。</p><p class="ql-block">鸣佩虚掷,绝影焉追。</p><p class="ql-block"> 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楚元王刘交四世孙。著名经学家、文学家。以门荫入仕,起家辇郎。汉宣帝时,投速大夫、给事中汉元帝即位,授宗正卿。反对宦官弘恭、石显,坐罪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出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世称刘中垒。建平元年,去世,时年七十二岁。刘向典校的古籍主要包括经传、诸子和诗赋。典校时,又撰有《别录),以此为基础,成《七略》,这是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p><p class="ql-block"> 注释 灵妃:指汉水女神,传说为两位神女,或名延娟、延娱(周昭王时期溺汉水而化的神女),或为江妃二女(《列仙传》所载)。其形象飘逸超凡,常现于汉水之滨。 江湄:汉水岸边。“湄”即水草交接处,点明女神出没之地。 丽服微步:形容女神身着华服、步履轻盈的姿态。“微步”暗含其行踪隐秘,似真似幻。 流盼生姿:目光流转,风姿绰约。突出女神摄人心魄的美貌。 凭情言私:郑交甫因爱慕而上前搭讪,请求赠佩。“私”指私相授受的定情之物。 鸣佩虚掷:女神解佩相赠,但佩玉旋即消失。“虚掷”隐喻人神殊途,所求终成空。绝影焉追:女神身影转瞬即逝,无从追寻,强化“不可求”的怅惘。</p><p class="ql-block"> 故事载于《列仙传》:郑交甫于襄阳万山汉皋台遇二女,求佩得赠,却顷刻间佩失人杳,方知遇神女。此传说衍生成语“汉皋解佩”“神女弄珠”,成为文学中“求而不得”的经典意象。 诗中“游女”亦关联《诗经·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韩婴、刘向以此附会神女传说。诗描绘了郑交甫在襄阳万山遇见两位美丽的女子,并被她们以玉佩相赠,但随后玉佩消失,女子也不见了踪影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赏析 Ai这首诗以神话传说为背景,通过郑交甫与汉水女神的邂逅,展现了人神相遇的浪漫与虚幻,寄托了古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1. 诗歌内容与背景 内容:诗中描绘了汉水女神的美丽形象(“灵妃艳逸”“丽服微步”),以及郑交甫与女神相遇、赠佩又失佩的传奇故事。 背景:故事发生在襄阳万山解佩渚,源自春秋时期晋国男子郑交甫的传说。 2. 艺术特色 意象生动:通过“灵妃”“丽服”“流盼”等词,塑造了女神飘逸灵动的形象。对比手法:以“鸣佩虚掷,绝影焉追”突出人神相遇的虚幻与短暂。 语言简练:全诗仅八句,却完整叙述了故事,体现了汉代诗歌的质朴风格。 3. 文化内涵 神话象征:汉水女神是汉水流域女性智慧的象征,寄托了古人对理想女性形象的想象。 哲学思考:故事暗含对“可遇不可求”之美的哲思,与《诗经》中“汉有游女”一脉相承。 汉水女神在不同文献中有不同版本,如《列仙传》中的神秘形象与《拾遗记》中的延娟、延娱传说。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诸葛武侯宅铭东晋·习凿齿</p><p class="ql-block">达人有作,振此颓风。雕欂蔚采,鸱阑惟丰。</p><p class="ql-block">义范苍生,道格时雍。自昔爰止,于焉龙盘。</p><p class="ql-block">躬耕西亩,永啸东峦。迹逸中林,神凝岩端。</p><p class="ql-block">罔窥其奥,谁测斯欢?堂堂伟匠,婉翮阳朝。</p><p class="ql-block">倾岩搜宝,高罗九霄。庆云集矣,鸾驾三招。</p><p class="ql-block"> 习凿齿 (?一383),字彦威,东晋史学家,湖北襄阳人。是魏晋精神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世代为荆楚豪族,东汉襄阳侯习郁之后人。精通玄学、佛学、史学。少博学,以能文著称,曾任荆州刺史别驾,荥阳太守。著有《汉晋春秋》五十四卷,《襄阳记》等。《诸葛亮故宅铭》也叫《诸葛武侯宅铭》。东晋习凿齿所作。 习凿齿专程去襄阳城西的隆中凭吊过孔明故宅,并撰写了《诸葛武侯宅铭》,其中记载了孔明旧居的情景,并论述了诸葛亮志在中兴汉室,追求统一大业的功绩,赞佩诸葛亮公正无私,执法严明,有功国家,造福人民。在成都武侯祠殿上,近代钟瀚为此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异代相知习凿齿;千秋同祀武乡侯。”</p><p class="ql-block"> 诸葛亮 (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 注解:1、鸱阑,读音是chī lán。意思是屋脊饰物和栏杆。雕欂(bó),属古代建筑术语及木名,始见于《说文解字》 。该字有三大核心释义:一指屋顶支撑瓦片的椽子;二为柱顶承托栋梁的方木构件"欂栌",见于《淮南子》《礼记注》等典籍;三为古籍记载的树木名称 。雕欂蔚采指雕琢质朴(欂“薄”或通“朴”),即通过精雕细琢使质朴之物焕发光彩,隐喻诸葛亮将自身才华与德行淬炼至卓越境。 婉翮指华美的羽翼,象征高洁志向;阳朝即朝阳,组合喻指诸葛亮在隆中对前隐忍待发的状态。鸾驾,读音luán jià ,意思是天子的车驾,天子车驾有銮铃、故称。</p><p class="ql-block"> 赏析 Ai《诸葛武侯宅铭》不仅是对诸葛亮功绩的颂扬,更是对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历史文化的深刻反思。铭文中提到的“达人有作,振此颓风”表达了习凿齿对诸葛亮振兴汉室、追求统一大业的赞颂;“堂堂伟匠,婉翮阳朝”则比喻诸葛亮如同朝阳般的伟大形象,而“鸾驾三招”则典故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突显了诸葛亮的智慧和德行。</p><p class="ql-block"> Ai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以其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著称。习凿齿撰写《诸葛武侯宅铭》的背景是东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习凿齿通过这篇铭文表达了对诸葛亮忠诚与智慧的敬仰,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士人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拜。这篇铭文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不仅是对诸葛亮个人功绩的肯定,也是对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p><p class="ql-block">254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