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初见大召寺,先厘清了几个长久的误解:“大召” 是蒙古语 “伊克召” 的意译,“伊克” 为 “大”,“召” 即 “庙”,与王昭君的 “昭” 毫无关联,更与拉萨大昭寺无渊源。它的全称为 “大召无量寺”,“无量” 承载藏传佛教内涵;又因镇寺之宝为银佛,故又称 “银寺”。</p> <p class="ql-block"> 8月16日晚路过大召寺周边时,只觉人声鼎沸、灯火热闹,街角立着一尊威严的铜像,我下意识以为是成吉思汗 —— 在内蒙古,他的名字总与英雄气概紧密相连。不成想次日走近细看,才知是阿勒坦汗。这位蒙古土默特部领袖,不仅是大召寺的始建者(明代万历七年主持动工),更是呼和浩特的 “创城者”;他的妻子三娘子后续主持扩建寺院,为这份基业添砖加瓦。如今呼和浩特的繁华底蕴,追根溯源,正是源于这位蒙古英雄的远见卓识。</p> <p class="ql-block"> 穿过无量寺大门,一尊铜色千里马赫然入目。它昂首奋蹄,鬃毛似随风扬起,那份昂扬向上的精神劲儿活灵活现。望着这匹马,瞬间读懂了蒙古族人民的豪放与洒脱 —— 它脚下似是无际草原,上空似有蓝天白云舒展,令人神思飞扬。仿佛自己也骑上这匹神骏,正式开启了大召寺的探寻之旅。</p> <p class="ql-block"> 行至寺中,一方 “佛” 字碑引得人驻足凝视。谁见了都会被中国汉字的神韵所震撼:那 “佛” 字的轮廓,竟像一位身着长袍的长老,垂首沉思、似在礼佛。他在思索什么?许是对西方极乐世界的深邃体悟;又在破解什么?或许是众生心中如尘埃般细密的烦恼与疑惑。这份对信仰的执着探寻,让我更迫切地想去殿内,接受银佛与玉佛的启示。</p> <p class="ql-block"> 继续深入,建筑里的 “融合密码” 令人震撼:汉式红墙围合院落,琉璃瓦在阳光下闪着光泽,屋脊上的望天兽、螭吻是中原宫殿的标配;转角处却又立着藏式风格的神鹿与莲花台,蒙、汉、藏文化的碰撞在此浑然一体。</p> <p class="ql-block"> 核心的 “大召三绝” 更是让人屏息。银佛殿内,那尊用 3 万两白银铸造的释迦牟尼坐像庄严端坐;大佛殿前的檀香木盘龙柱,龙身缠绕、鳞爪分明,雕刻技艺堪称一绝;各殿内壁的明清壁画,以矿物颜料绘就佛本生故事,色彩历经数百年不褪。殿内严禁拍照,恰好让人收起手机,静静沉浸在这份庄严与悠远中,用心灵触摸造像与壁画里的艺术巅峰。</p> <p class="ql-block"> 行至天王殿,门楣匾额上的四字题刻勾起了兴致 —— 后两字 “西天” 清晰可辨,前两字却似 “慢走”,若读 “慢走西天” 总觉违和,猜想或是书法笔意太过洒脱,让人难辨真容,倒也为这份肃穆添了几分趣味。好在红墙下、转经筒旁尚可留影,将寺中的光影与静谧定格成珍贵记忆。</p> <p class="ql-block"> 若想读懂呼和浩特的前世今生,大召寺是绕不开的记忆符号 —— 它承载着过去的历史厚重,映照着当下的文化鲜活,更连接着未来的精神传承。认识这座城最好的方式,便是来此完成一场心灵的对视:在红墙下驻足沉思,于转经筒前轻轻触摸。当经筒缓缓转动,过去的岁月、眼前的光景、远方的期许都在指尖流转,那些关于文化、信仰与生活的美好,便永远清晰地印刻在心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