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过的胡奇才将军———红旗飘飘一代名将

林林

<h3>胡奇才将军</h3> <h3>红旗飘飘,一代名将 ——我见过的胡奇才将军<br> 202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珍惜今朝盛世,不能忘记共和国的历史,不能忘记浴血奋战为建立共和国而英勇牺牲奋斗的革命先辈们。<br> <br> 在军委工程兵原副司令员胡奇才的客厅里,进门便看见墙上挂着一幅裱糊精致而内容非同一般的题字。前面的小字是:<br> 1986年7月12日,于山东临朐听七十老翁颂抗日歌谣,书赠奇才老。<br> 苍劲有力的大字是:<br> 胡奇才真勇敢,<br> 指挥八路攻冶源,<br> 打死鬼子三十三.<br> 活提一个翻译官。<br> 署名:迟浩田,落款是1987年10月2日于泉城。<br> 那是迟浩田就任济南军区政委后第三次进沂蒙看望老区人民的时候,在去临朐的路上,远远看见道旁水库边有人垂钓,周围还有些人围观,便连同随从人等悄悄走了过去。<br> 垂钓者是一年近古稀的老汉,胸前飘着灰白相间的长髯,一双长寿眉浓密而粗壮,两只不大却颇为有神的眸子透出执着和倔犟,古铜色的面庞映衬着裸露在外的古铜色前胸,肩头上披着件己经不太白却很洁净的白褂子。若没人过问,这形象还真会使人联想到柳宗元笔下&quot;独钓寒江雪&quot;的景象。<br>  迟浩田靠长者身边坐下,象老熟人一样与其攀谈起来。当老人得知身边次位身材魁伟的军人曾在这里打过仗,而今特意来看望老区乡亲的时候,长寿眉不禁耸了几下,眼睛里放出了异样的光彩,他把钓竿交给了身边的一个中年人从腰后边抽出根竹管烟袋,装满了一烟锅黄烟,点上,猛抽了两口,然后才开口问道:&quot;向你打听个人知道吧?<br> 迟浩田问:&quot;叫什么名字&quot;<br> &quot;胡司令!&quot;<br> 老汉不加思索脱口而出,片刻又道:&quot;他也在这里打过仗,是属这个的。&quot;说着,翘起了拇指,并连连晃动,迟浩田想,老人说的可能是当年在鲁中军区任参谋处长、后任三师副师长,很能打仗并打过很多胜仗,离休前任军委工程兵副司令员的胡奇才同志,遂说:&quot;是不是叫胡奇才?&quot;对,对,是叫胡奇才,是叫胡奇才!&quot;老汉乐的一拍巴掌,上下摇晃着烟袋唱了起来:&quot;胡奇才,真勇敢,指挥八路打冶源,打死鬼子三十三,活捉一个翻译官。&quot;接着,他又向迟浩田一行讲了八路军打冶源的事情。末了拉着迟浩田的手说:&quot;请转告胡司令,就说沂蒙山的乡亲们想念他,欢迎他到俺山里来看看!&quot;迟浩田连连表示:一定转达,一定转达!<br>  1987年底,迟浩田赴京开会,专程看望了胡老,并赠送了文首谈到的那幅字。这件事情,是中央军委办公厅工作人员贺茂之同志专门采访胡奇才将军而写的,发表在《党员干部之友》93年第五期杂志上的。<br>  胡奇才将军是一位英勇善战的虎将。在红军时期,作为一名战士和基层指挥员。他作战勇猛,身先士卒,曾六次负伤。抗日战争中,胡奇才将军走上了高级指挥员的岗位,曾任山东纵队第一支队司令员、山东纵队第一旅副旅长、鲁中军区司令部参谋长、山东军区第三师副师长。他在沂蒙山根据地坚持敌后斗争,经历了反&quot;扫荡&quot;、反&quot;清剿&quot;、反&quot;铁壁合围&quot;等艰难岁月,参加了攻克安丘、沂水、葛庄、淄川、博山、周村、张店、汶口等战斗。在沂蒙山区至今仍流传着赞颂胡奇才将军勇敢杀敌的民谣。<br>  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纵队司令员、副军长等职。1945年10月,他组织指挥了著名的新开岭战役。他率部粉碎了东北国民党军向我南满地区的大举进犯,开创了东北民主联军在解放战争中一次作战歼敌一个整师的先例,受到了中央军委的嘉奖,电影《逆风千里》就是以千里送俘虏对他的故事叙述。1948年10月,辽沈战役决战前夕,他被毛主席指派到塔山前线指挥作战,使塔山村成为敌人无法逾越的屏障,为辽沈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电视剧《大决战》塔山狙击战,对他进行了重点故事的描写。<br>  新中国成立后,他任辽东军区司令员、辽西军区司令员、入朝参战实习团团长、军委工程兵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副司令员等职。他在工程兵领导岗位上长期担负重要工作,直接参与了全军工程兵建设和国防工程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积极组织、领导部队参加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狠抓了科研、装备和院校工作,为工程兵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胡奇才同志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br>  1966年,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在北京见到了胡奇才将军。那时,我正在中学读书,是受父亲的嘱托,带着将军写给父亲的信件和照片,从山东来到北京的。在北京太平路24号,将军在家中接见了我这位来自山东的小客人。<br> 胡奇才将军,高高的个子,一副魁伟的身材,身着戎装,神采奕奕,他是那样慈祥和蔼,且见解博大精深。将军深情地询问着淄博的建设和变化,他对淄博的山山水水是那么熟悉,他谈起了在沂蒙、淄川、博山打鬼子的事情,谈到了打鬼子保卫洪山发电厂等等故事……。中午,将军设家宴招待了我,他详细地询问了我父亲的工作和身体情况,一边用筷子不断地给我夹菜,一边动情的说:&quot;你的父亲是一位好同志,他1938年1月参加八路军一支队,给我当过警卫员,他随我出生入死,参加了无数次的战斗(其中也谈到了冶源打鬼子的那次战斗),在战斗中,一连几次你父亲刚刚把我从炮火连天的前沿阵地指挥位上拉下来,敌人的炮弹便铺天盖地的倾落 下来……&quot;。将军谈到了与我父亲的友情,一直保持着通信联系。我被将军在百忙之中还这样关心他过去的一位普通老兵,而深深被感动着。<br>  &quot;胡伯伯,沂蒙山区的人民感谢您!淄博的人民感谢您!<br>  我向将军敬酒,并表达了象父亲这样老兵们的心愿。&quot;感谢&quot;,他摇了摇头,&quot;不要感谢我,应该感谢他们,&quot;他动情地说,我的两个孩子都是在沂蒙山出生的。那时,部队生活条件差,没有稳定的生活环境,我就把爱人在即将临产时寄居在老乡家里。鬼子进行蓖式扫荡时,乡亲们把我爱人藏在山上的石崖洞里,崖子上是地瓜地,洞口用石头垒起来,再用麦草一遮谁也发现不了。端吃端喝,送衣、送水,伺候的比自己的亲人还周到。孩子稍大一些,在部队转移时,常常是你的父亲用一根扁担挑着两个箩筐,一筐一个……,那时斗争是艰苦的,可是军民鱼水情深,同志间的友谊情长……。&quot;<br>  听着将军的谈吐,我似乎悟到了点什么,我们党和军队与人民群众的血肉之情,是我们进行革命斗争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这种情,这种爱,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同样是重要的。<br>  饭后,胡奇才将军伏案提笔,写了回信,他再三叮嘱我,转告你的父亲及乡亲们,抽空来首都北京看看,到我家做客。<br>  岁月流逝,几度春秋。事情过去了许多年,但胡奇才将军的音容笑貌,慈祥谦合的风度,依然历历在目,使我永远难以忘却。他在沂蒙山区鲁中大地,在淄博勇敢杀敌打日本鬼子的故事也一直在流传,被人民赞颂着。<br> 铭记历史,励志前行,我写这篇文章,题意是不能忘记战斗在鲁中大地这片热土上英勇战斗过和牺牲的革命先辈和将领们。今天正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我们一家三代曾经当过兵的军人,在这铭记与感恩的清晨,愿烽火岁月精神永固,珍惜当下,不忘初心,共同祝愿我们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人民军队战无不胜, 伟大祖国明天更加辉煌和美好。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br>  (胡奇才将军,解放后任军委工程兵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br>  <br> 董曰强 <br> 2025年9月3日</h3> <h3>胡奇才将军赠送父亲的照片</h3> <h3> 2025年9月3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