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西北岁月四十年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九月三日上午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观看了震撼世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八十周年大阅兵”。烽火年代沉淀的厚重历史,无数抗日英雄用血肉之躯,祭献于新中国黎明前黑暗,他们的高大形象在我眼前涌现。在敬仰先烈怀念亲人那一幕,想起了五六十年代“华建六公司”普通平凡的建筑工人和我的父母。他们是新中国初期建设的奠基人,哪里艰苦就到哪里去,把终生献给了大西北,是我们可敬可亲的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九五七年,父母带着四岁的我离开繁华天津,跟随“华建六公司”来到了内蒙古包头市。六年后一九六三年,父母带着十岁的我,六岁的大妹四岁的小妹离开包头,来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清楚的记得,在党中央“三线要抓紧”的口号声中,援蒙六年天津“华建六公司”全体人员集体调迁,分期分批离开包头奔赴宁夏回族自治区。为建设新中国迎接又一场,新的艰苦工作和生活的挑战。</span></p> <p class="ql-block"> 一九五七年援蒙华建工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流动行业建筑工人搬家,搬的是自己工作的劳动工具和少许生活必需品。我父亲搬的是从天津搬到包头,又从包头搬往宁夏两箱木工工具;母亲搬了一小箱书,三个口琴和几件旧衣裳;我的书包装着暑假作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母和援宁建设者离开包头,坐在通往宁夏绿皮火车上,我清楚记得车厢内小孩子,无忧无虑打闹嘻戏,父辈们在一起聊天。我父母一声不语,眼晴朝着车窗外张望,从他们眼神里看出,对未来工作生活满怀憧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包头通往宁夏的绿皮火车上,一路荒凉看不见烟火人家,黄沙满天弥漫着天空。我坐在窗户边向远望去,看见黄色杂草覆着一堆堆矮小土坡,年少无知疑惑地问父亲“矮小土坡下面都埋着什么?”父亲告诉我“小土坡下面埋的是死人。”听了父亲的话后,不由的打着寒颤,吓得不敢再追问下去。</span></p> <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代我的父母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宁夏给我第一印象,矮小的小土坡下面,埋了这么多死去的小孩子。其实野草长满的矮矮小土坡,是常年无人祭典,没有添新土的老坟茔。火车慢慢向前行驶着,一眼望不到边际枯干的野草,孤坟渐渐抛在我们身后,偶尔能听到狼嚎声随之远去。不知我的父母,带我和妹妹去的新地方将会是什么样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从包头来到宁夏,居住条件改善了很多,各家各户都有了自己的房屋,家里添置了家具和日常物品。离中小学校很近,孩子们上学很方便,是长辈们最称心的事。我最高兴有了学习的桌子和凳子,不用掀开床被一角,坐在低矮小凳子上写作业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的家安置在城里,父辈们依然无论严寒酷暑,风吹日晒劳作在郊外。六十年代建筑工人上下班没有代步工具,披星戴月三三两两背着自己的劳动工具,戴着安全帽穿行走在大街小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怀着建设新中国炽热的激情,不怕苦和累一天往返二三十公里。</span></p> <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三年援宁建筑工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让后代记住特殊时期的一代人,华建六公司父辈给子女赐名大多都有“建”字。我是援二代的女儿,亲眼目睹了六十年代的建筑工地,没有现代化机械设备,搬运重物在“一、二、三”合力的号子声中,工人弯着腰把一件件重物缓缓抬起,迈着碎步向前慢慢挪动。汗水模糊了眼晴浸透了衣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经过近四十多年的艰苦奋战,他们用肩膀和双手,在宁夏贫瘠荒凉的土地上,建起一座座厂房,盖起一幢幢高楼大厦,人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我常想那个常流泪的八十年代,看着我们长大的父辈,刚退休刚不久,就陆续因病去世。没有福气的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三十九年了,我当时很长一段时间,无法从悲痛中疗愈出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刚退休不久父辈驾鹤西去,起初我不惑其解,后来慢慢悟出了答案。最初新中国建设的建筑人,从青春到暮年,正遇国家最困难时期,物资匮乏饥不果腹,常年在条件恶劣的荒郊野外劳作。当时医疗条件落后,有病没有得到及时医治,靠精神和信仰到退休。一想起亲眼看见许多父辈,和我的父亲才六十多岁,患病期间先后离世的情景,心里就很难受。</span></p> <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我的父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面对时代的发展变迁,华建六公司不存在了,父辈老坟塚没有了,家属或二代子弟先后,把父母迁入自家坟墓或公墓。我们姊妹把凄冷的父母迁进惠农区铁西公墓,让死于华夏何为有幸的父母,见证宁夏时代的蓬勃发展,享受岁月静好的安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是木匠,靠着这门手艺支撑着家。特殊年代物资匮乏营养不良的父亲,一米八的个头只有一百多斤重,不到五十岁牙齿全部掉光,满脸苍桑看上去像七十多的模样。记得上初中时,有一次父亲参加学校的家长会,同学们都说“这是你爷爷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的传统木工工具,见证了那个时代的产物和工匠精神。留给我们宝贵的财富,是一箱类似于现代单开门冰箱,大小上下三层的木工工具。里面装满了刨子,凿子;锯子……这是他从天津搬到包头,又从包头搬到宁夏心爱的财产。</span></p> <p class="ql-block"> 父亲曾用的传统工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的工具箱放在老屋的平房里,后被知底细的盗贼撬开箱锁,把一箱子工具全部盗走,因慌张忘拿一把锯子。几十年我家搬迁多次,父亲的锯子依然陪随我们直今。现在只要看见锯子,我就想起三十多前父亲用这把锯木头的模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以九月三日大阅兵为起点,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珍爱和平传承抗日精神。我们致敬英雄,致敬栋梁,但也不要忘记,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推动历史前进的建设者,流淌着各条战线普通劳动者的血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历史的回声,提醒人们今天幸福来之不易,告诉人们牢记解放初期建设者。我们把先辈火种代代接力传递下去,肩负起历史和祖国的重任,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强国篇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