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风雨人生路

一品高官

<p class="ql-block">我出生在黄海之滨的一个贫苦渔民家庭,自小,生活的苦难便如影随形。五岁那年,命运的重击突然降临,父亲因支援解放军过长江,被大炮轰鸣声震傻,回家几年后便永远离开了我和母亲。此后,母亲改嫁,我跟随母亲到了继父家,开始了一段充滿艰辛的农村生活。</p><p class="ql-block">继父对我始终冷眼相待,那些被虐待的日子,至今历历在目。记得有一次我把继父家灶台上的炒菜调料红糖泡茶喝了。继父回家发现后,顿时暴跳如雷,对我拳打脚踢,下手极重,还罚跪一炷香的时间。那时我需年幼,却也渐渐明白,我不是继父生的孩子,在这个家里,稍有不慎便会招来继父打骂。在这种压抑痛苦的环境中,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离开这里,去寻找我的外祖母。</p><p class="ql-block">终于,在一个天还未亮的清晨,我就偷偷地离开了继父家,踏上了前往弶港外祖母家的路。那时的我,只知道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东方,便沿着大路一直向东走。二十多公里的路程,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如此漫长,我走了整整一天,直到傍晚,才终于见到了外祖母。见到外祖母的那一刻,我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委屈和痛苦,哭诉着三年所遭受的虐待。外祖母心疼将我搂在怀里,嘴里自言自语说沈坤友,我外孙我收下了。从此我与外祖母相依为命。</p><p class="ql-block">由于家境贫寒,我只上了三年学就被迫辍学了。十二岁的我,开始靠捡废品维持生活。那时,弶港的老百姓都很穷,大队给每个家庭只发五元钱,大部分人家的孩子都上不起学。失学后的我,对知识的渴望却从未消减,我靠捡废品每天下来都卖到2角一3角钱买小人书看,遇到不懂的字和内容就向人请教。在我自学的路上,朱国金先生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他是我的良师益友,在他的指导下,我的文化知识日益提高。</p><p class="ql-block">十四岁那年,我和发小殷宏海在我们民主大队组建了民主儿童团,我任团长,殷宏海任副团长,陈珍银担任我的秘书。我们为民主大队老百始站岗放哨,守护着大队的安全。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儿童团虽然力量微薄,但也尽着了我们的一份责任。然而,建团三年后,因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民主儿童团不得不解散。</p><p class="ql-block">1966年,为了生计,我跟随大哥陈国付、小弟殷宏海,还有张明和我们弶港医院,院长的两个儿子,束建中、束建国一起出海挖文蛤,捡泥螺。海上的劳作异常艰苦又充滿危险,一个月不洗脸不刷牙,饭也常常吃不饱。1967年正月初八,那是一个寒风刺骨、冰天雪地的日子,西北风呼啸着,伤佛要将一切都吞噬。小弟殷宏海为我写下了五绝词:“北风呼呼吹,吼声似虎狼。八方无人影,忽见一少年。赤脚去过港,无惧海上冰。采贝号子响,身姿似舞链。辰时空担去,己时滿载归。”那天,同船的年纪小的伙伴都因怕冷没有参加劳作,只有我一人下船闹蛤子(文蛤)在冰天雪地中,我用布果着脚穿着草鞋,在冰冷的海水中艰难的寻找着文蛤,每一次弯腰,每一次伸手,都要忍受着寒冷。但在我心中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凭借着顽强的毅力,我最终滿载而归。海上艰苦的劳作,不仅磨练了我坚强的意志,也让我深刻体会到生活的不易。那年我因为在劳动中的出色表现,被评为全县劳动标兵,还到县城去参加了三天表彰全县先进生产者会议,成为我镇第一个14岁就到县城参加先进个人代表会的少年。</p><p class="ql-block">1970年,我迎来了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拆点,我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灵宝基地兵站321部队汽车队,成为了弶港有史已来第一个汽车驾驶员。在部队的五年时光里,我接受了严格的训练,不仅提升了自己的驾驶技术,(19岁开车至73岁)更培养了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强烈的责任感。部队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却让我收获了珍贵的战友情谊,也让我更加懂得了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意义。</p><p class="ql-block">退伍后,我被按排到了弶港造船厂工作。然而,我那时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船厂只给我安排了一间3米x3米的小房间。1978年6月23日,我的儿子王建新就出生在这个狭小的房间里。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孩子的出生给我带来了无尽的喜悦和希望,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努力奋斗,为家人创造更好生活的决心。</p><p class="ql-block">在船厂我一干就是23年。在船厂的日子里,我始终带着部队锤炼出的那股劲一一什么苦活、脏活、累活,我都抢着带头干。爬高检修船体、钻进狭窄舱室除锈、顶着烈日运钢材,这些别人避之不及的活计,我从没有一句抱怨。</p><p class="ql-block">“军人作风”这四个字,不是挂在嘴边的空话,而是融进了每天的工作里。为了赶工期,我常常加班到深夜;遇到技术难题,我主动钻研摸索,哪怕从头学起也不退缩。这份对工作的呕心沥血,被造船厂书记扬连托看在眼里,他对我格外赏识。也正因如此,我年年被评为镇,县级的先进工作者,每次拿到奖状我都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一一这不仅是对我工作的认可,更是对我军人身份的一份延续。</p><p class="ql-block">扬连托书记调走后,新来的书记鲁某书记对我只利用不重用。在船厂的那些年有段往西北去的经历,至今想起来仍满是滋味。那时船厂接了个特别的订单,为青海省玛多县扎凌湖公社(黄河源头扎凌湖)造一对钢质小渔船。牧民们世代逐水草而居,却不熟悉水上捕鱼门道。于是,船厂派我带队去青海省玛多县扎凌湖公社。扎凌湖海拔高,空气稀薄刚去时天天头晕,呼吸困难,夜里冻得睡不着。可看到牧民们期待的眼神,啥苦都忘了一定要完成船厂交给我的任务。我们先教他们护船航行,再手把手教撒网,辩水情,从日出忙到日落,看到越来越多的鱼捞上了船,吃点苦也就不感到累了,牧民们笑着往我手里塞酥油茶,心里比啥都暖。这一呆就是三年,直至牧民们能熟练驾船捕鱼,我才带队回厂。回厂后我被调到供销科,专管产品销售。当时的副厂长是万太山“五把手”也就是第五副厂长。他把销售产品分成四个组,让我们跑市场订单。那一年我和孟卫东背着样品,坐火车、汽车、轮船,跑遍了大半个中国,饿了就吃家里带着的炒熟的面粉泡面糊糊喝,因为外出补助只有8角钱一天,8角钱是不够一天开支的,只有带干粮。累了就在车站长椅上昧一会儿,见客户就把产品质量说透,使用方法,保养须知、售后服务等等。另外三个组跑了一年不见销信订单都是空手而归。唯独我组每次回厂,都能带回实实再再的订单,全厂工人们连夜加班加点赶工,机器嗡隆隆响,那是让我最安心的声音。就这么着,我在弶港渐渐有了名气一一“那个能把产品卖遍全国的人”弶港最早是我用卡车送产品十下广东的人。产品进入了中国商品出口交易会广州展览大厅。同年又参加了中国轻工产品出口北京展览馆,国务院领导姚依林和轻工业部领导参观了我厂产品,并亲切问侯我们寻问产品销售数量和质量。那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跑出来的信任,是全厂工人的劳动成果。再后来办民营企业,更是把“跑”字刻进骨子里。二十三年,大江南北城镇乡村,几乎都留下了我的足迹;去日本、去台湾了解市场行情,到泰国、面甸参加学术研讨会,到香港、澳门拿订单。每一次外出,都带着把产品推出去的心思,也带着对这份事业的较真。现在回头来看,那些在路上的岁月,累是真的,可这份“跑出来”的成绩,也成了我最硬的底气。</p><p class="ql-block">在船厂23年如一日,由于没有社会背景,姓鲁的书记妒贤忌能,累招排挤无前途,鲁某书记对我只利不重用。记得有次我和崔恒庆出差石家庄订单比较大谈了几天才拿下,可剩下的钱不够回去的路费打电报给厂里汇钱给我们,因厂里写错一个字本来是王一官写成了王一宫银行拒绝提款,旅馆追着要住宿费,没办法我把一百多的西装卖了四十元,第二天我崔恒庆剩车天才回到厂里。回家后自想着为厂奋斗了23年吃苦在别人前面,享受在别后面呕心呖血的工作,鲁某书记为啥就看不重我呢。经过多日思考决定自已办厂。1990年3月21日我带着同事朱正勇、万守凤跟随我独资创办了东台市弶港磁材设备厂。没有资金找亲朋好友湊;没有厂房就朋友帮忙租下了弶港供销社的煤球厂。92年贷款十八万买下了供销社煤球厂,(当时这个价实在太高了)租的厂不是我的,买下来才是我的厂。一切准备就序我和朱正勇外出找订单,万守凤负责生产,质检、后勤。那段时间很辛苦每天只睡几小时,记得是四月上旬我们就在浙江拿到了十一万元订单。四月下旬第一批产品就顺利出厂,到浙江兰溪瓷器厂按装调试成功。十一万资金顺利拿到。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没有想到,“第一个吃螃蟹”的举动,意像一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湖面。看着我厂渐渐的走上了正轨,能赚钱、能带动乡亲们就业。磁材设备厂一办就是20年,20年间我同工人同吃一桌饭从不在旁边搞特殊。镇上原本犹豫的集体企业,也慢慢的有了转型的勇气一一有人跟着办起了与我厂产品配套件小厂)食机厂改制为民营。船厂的鲁某书记调到镇办工艺厂任书记经厂长,由于他是政工干部不懂技术不懂生产不到三年工艺厂就亏损倒闭,欠下债务数百万。工艺厂的季华、扬石华、马小华,孟才宽、扬树成等等民营企业象雨后春笋般的冒了起来,原本冷清的弶港镇,因这些民营企业的屈起而热闹起来,为厂服务小店也不断的增加。数百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上班争钱。后来有人说是我带活了弶港民营经济,其实我比别人先跨出了那一步。那会儿没有想要当“带头人”只是认准了只要产品好、肯实干,民营企业也能闯出一片天。看着镇上大大小小的民营企业红红火火,想起1990年那个下决心办厂的自已,就觉得当初所有的坚持都值了。</p><p class="ql-block">弶港镇党委书林同均不同意我办民营企业,由于中央政策要大力发展民营企于是林在万般无赖之下同意了。由于我下海的成功经验,弶港的民营企业上交的国税远远超过镇办集体企业数备之多。江苏电视台、东台市人民政府张书记、孙市长、乡镇局局长、弶港镇党委书记林同均带领镇各个企业和各居委会领导来参观我厂,改进设计的新产品。浮动式自动注料磁瓦模具。先后荣获国家新产品证书,江苏省优秀新产品奖、江苏省科技新产品进步奖、全国磁性材料与器业行业协会优秀新产品奖。我还在磁性材料与应用技术书刊发表过多篇论文。(该论文存入国家技术资料库)我并当选中国电子学会磁性材料与应用技术学组委员。</p><p class="ql-block">如今,我已到了卸甲归田的年纪,事业上的忙碌渐渐成为过去。但我那颗热爱生活的心依然炽热。2005年弶港镇通海路改造提升工程镇海居委会请我当督导员并摄影时间三个月,因退休十六年没有干个任何工作,修路建桥是为了老百姓我愉快的接受了。从7月5日上班我还是当年那股劲,早上6点上班我第一个到工地,下午6点下班我是最后一个走。这些年我开始热衷于摄影和游历,用镜头记录下故乡的点点滴滴,用脚步丈量每一寸熟悉的土地。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我童年的回忆和青春的梦想,我希望通过我的镜头,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我的故乡,感受她独特的魅力。现有介绍我的故;海边小镇弶港是世界自然遗产地,这里是一个神奇的小镇我在故乡度过了75个春夏秋冬,70多年这里没有发生过重大自然灾害,气侯宜人,风调雨顺,镇泰民安,退伍后我走过全国数百个城市乡村我的感受是没有那个地方比我的故乡更美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