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篇昵称/陂塘仙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篇号/ 73738608</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片/陂塘仙子、百度(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音乐/唯美古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小学语文课本宛如硕大的知识宝库,为孩子健康成长输送各式养分;又像一本厚重的“游学指南”,藏着消化、吸收这些营养的良方。课本里的文字,是编者为孩子们铺就的认知桥梁——从李白“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笔下雄伟壮丽的东岳泰山,到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描摹的西部边塞玉门关;从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吟咏的大美杭州,到毛泽东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勾勒的分外妖娆的北国风光。当我们汲取课本知识的营养,循着指南指引的方向,实地寻觅消化养分的路径时,文字便从铅印的符号,化作可触可感的实景。“跟着课本去游学”的文章,正是要写透这份“从吸入到消化”的碰撞,让读者把“读万卷书”的墨痕,轻轻叠进“行万里路”的足迹里。</p><p class="ql-block"><br></p> 锚点与游学地 <p class="ql-block"> 写“跟着课本去游学”的文章,有三个核心词需着力把握:一是“课本”,二是“游学”,但千万不能忽略“跟着”二字。若单写“课本”空泛议论,或只写“游学”堆砌见闻,文章便会成“两张皮”,失去内在关联。无论是段落衔接还是全文架构,都讲究统一性,而这种统一性的关键,正是用“跟着”这条“红线”,把“课本”与“游学”紧密串联,让二者相互呼应、交融成篇。</p><p class="ql-block"> 它与普通游记的区别,首先在于要从“课本”里找“锚点”——这“锚点”可以是一篇课文、一句诗句、一个典故,或是课本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它就像议论文主题句里的关键词,“锚点”是全文的“定盘星”。选准“锚点”后,再依此选定游学地点,把课本上平面的文字描绘,转化为实景中能靠视觉、听觉触摸的立体画面;而后以“锚点”为中心“织网”,将游学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纳入网中,最终形成一篇“跟着课本去游学”的完整作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比如: 读到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刘姥姥进大观园》,我们便以这篇课文为“锚点”,选定北京大观园为游学地。大观园里有潇湘馆、蘅芜苑、怡红院、大观楼等景点,而《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核心场景恰在“大观楼”,写作时便要让“锚点”与大观楼深度绑定。“我站在大观楼前,仿佛穿越时空,看到课文中描写的设宴招待刘姥姥时,她鼓着腮帮子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引起哄堂大笑的场景。若脱离这点去写其他景致,就容易偏离主题,成了“两张皮”。但也不必局限于大观楼一处,可按空间顺序游走,把潇湘馆的竹影、怡红院的精巧等景致,都以《刘姥姥进大观园》的语境串联起来:比如站在大观楼回望,想起课文里刘姥姥对亭台楼阁的惊叹,再看潇湘馆的翠竹,又能勾连起黛玉的性情——如此以“锚点”为纲,把散落的景致和感受织成一张网,才是贴合“跟着课本去游学”的写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再如读到《登黄鹤楼》,课本里崔颢那“昔人已乘黄鹤去”的诗句,便是天然的“锚点”。循着这枚“锚点”,游学地自然锁定了江南名楼——黄鹤楼。写作时以这句诗为中心织网,便能将游览中的见闻一一收揽:站在楼头眺望,不妨牵出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典故,想他当年驻足楼前的叹服,让古今诗人的情思在实景中相遇;再忆起小学课本里“故人西辞黄鹤楼”的句子,黄鹤楼的飞檐下,仿佛又看见孟浩然乘舟东去的帆影。如此一来,“锚点”便像一根丝线,把黄鹤楼的今时景致、不同年级课本里的相关篇目,还有崔颢、李白、李白笔下送别的情思都串在了一起,让“跟着课本去游学”的作品既有实景的鲜活,又有文字的厚重,自然添彩不少。</p><p class="ql-block"><br></p> 游学悟融合 <p class="ql-block"> “跟着课本去游学”与普通“游记”相同的是其核心都是 “游、学、悟”的融合。写文章时,要避免只写“游”的热闹,或只谈“学”的枯燥,而要把三者拆解开,再编织成有画面、有思考的文字。先写“游时所见”:让课本“锚点”“活”起来。游学的第一感受是“看见”——看见课本里的文字变成实景时,往往会有“惊讶”或“亲切”的情绪。要把这种情绪写出来,再用细节让读者身临其境。比如去苏州园林,课本里说“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写游记时,不妨先写自己站在“留园”的曲桥上,低头看见水中的倒影:“桥洞把两岸的柳树、亭台都框成了圆形,像课本里说的‘框景’,风一吹,水面晃了晃,倒影碎成一片,倒比实景更有趣——原来叶圣陶先生说的‘完美图画’,是连动态都算进去的。”再写触摸亭柱上的刻字:“‘与谁同坐轩’的匾额下,刻着苏轼的词,指尖划过‘明月、清风、我’,忽然想起课本里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原来这亭子的名字,藏着他与自然相融的心境。”这样的描写,既有“看见”的实景(桥洞、倒影、刻字),又有与课本内容的呼应,读者仿佛跟着作者一起站在园林里,感受“文字变实景”的奇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再写“学中所获”:让知识链接“深”下去。游学不是“打卡拍照”,而是带着课本去“验证知识、补充知识”。写文章时,要写出自己在游学中“学到的新东西”——可能是课本里没讲透的细节,也可能是课本内容的延伸。比如去杜甫草堂,课本里学过《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在草堂参观时,讲解员说这首诗是安史之乱后写的,当时杜甫已经45岁,草堂是他在成都的“临时居所”。写游记时,不妨把这个细节加进去:“站在草堂的茅屋里,看见墙上挂着《春望》的拓片,讲解员说这诗写于757年,那时杜甫刚从长安逃出来,头发都白了。课本里只说他‘忧国忧民’,可看见这茅屋的窄小——一张旧木桌,两把草椅,才明白‘白头搔更短’里,不只是忧国,还有对自己漂泊生活的无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后写“悟后所感”:让情感思考“沉”下来。游学的终极意义,是在“游”与“学”之后,有自己的感悟——可能是对课本内容的重新理解,也可能是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这部分是文章的“魂”,要写得真诚、不刻意。</p><p class="ql-block"> 比如跟着王昌龄的《登鹳雀楼》游览后的悟后所感:“或许,每个读《五绝·登鹳雀楼》的人,都能在诗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是少年时‘欲穷千里目’的意气,是中年时‘更上一层楼’的奔波,还是暮年时‘回首向来萧瑟处’的淡然?鹳雀楼就在那里,黄河也在那里,而《登鹳雀楼》替我们把那些说不出的登临意,化作了可吟可叹的词句。每一次回望,都能在笔墨间与千年前的诗人并肩,共沐那轮黄河月。原来课本里说的‘诗与远方’,从不是遥不可及的想象——当脚踩在登楼的石阶上,便与千古登临的意境撞了个满怀。”</p><p class="ql-block"> 再如去长城:“爬到第八个烽火台时,腿早软了。摸着城砖上的凹痕——有的是箭簇划过的冷光,有的是岁月磨出的温痕,忽然懂了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深意。长城哪里是一道墙?是秦汉的士兵倚过的垛口,是唐宋的信使踏过的台阶,是无数普通人用肩膀扛起来的山河。课本里那句‘世界奇迹’的‘雄伟’,原来藏着这么多‘不易’:每一块砖都浸着汗,每一段墙都连着心,这才是它真正站了千年的重量。”</p><p class="ql-block"><br></p> 巧插“名言名句 <p class="ql-block"> “跟着课本去游学”的文章,插入名言名句是天然的优势——既能呼应“课本”主题,又能让文字更有文采。但要注意“自然不生硬”,避免为了插而插,最好让名言成为“场景的注解”或“思考的延伸”。</p><p class="ql-block"> 在写实景时插:用名言“点染”画面,看到实景与课本里的名言契合时,顺势插入,能让画面更有韵味。比如写西湖的雨:“那天游西湖时正好下了小雨,苏堤上的柳树被打湿了,绿得透亮。撑着伞走,忽然想起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以前读这句,总觉得‘空蒙’是模糊的,现在才懂,是雨雾把山染成了淡墨,像水墨画里没干的笔触,比晴天的明朗更有味道。”再如写泰山日出:“凌晨爬泰山,到南天门时腿都抖了,可等太阳从云海跳出来的那一刻——红光先染了云,再漫过山头,最后整个天空都亮了。忽然想起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原来他说的不只是站得高看得远,是看见太阳升起时,心里的开阔:那些爬山路的累,好像都被这光烘化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谈感悟时插: 当自己的感悟与某句名言相通时,用名言收尾或过渡,能让思考更有分量。比如,写游学后的整体感受:“从杭州到敦煌,从课本里的文字到眼前的实景,才明白陆游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不是课本里的文字浅,是没亲眼见、亲手摸时,我们读不懂文字里藏的温度。就像读《兰亭集序》,只知道‘曲水流觞’有趣,去了绍兴的兰亭,坐在溪边才懂:王羲之写的不只是酒和诗,是春风拂过水面时,人心里的自在。”</p><p class="ql-block"> 插入名言时,优先选中小学课本里出现过的(如唐诗宋词、诸子名言),读者更熟悉;若用课外名言,最好简单解释一下,避免晦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跟着课本去游学”,本质是“让文字落地”——让孩子们知道,课本里的每一句话,都不是凭空写的,而是有人见过、爱过、思考过的。写这样的文章,不用追求华丽的辞藻,只需把“看见时的惊讶”“学到时的明白”“感悟时的心动”写出来,再用课本里的文字、名言名句串起来,便是一篇能打动读者的好文章。毕竟,最真实的体验,永远最有力量。</p><p class="ql-block">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写好“跟着课本去游学”的文章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实践和积累。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心去写作,就能创作出精彩的文章,让课本中的知识在游学中焕发出新的活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谢谢老师审阅,谢谢美友来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