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送孩子走进中学大门的第二天,我在厨房洗刷他的水杯,指尖触到杯壁残留的余温时,突然红了眼眶。手机里班级群的消息刷新了又刷新,明明知道老师不会时刻播报动态,却还是忍不住一遍遍点开——原来,孩子的“小升初”,从来不是他一个人的成长课题,更是我们这些家长,一场兵荒马乱的适应与告别。</p> <p class="ql-block"> 这场适应,始于对“失控感”的手足无措。小学六年,我习惯了每天清晨陪他一起读书,习惯了放学时在固定的路口看见他蹦跳的身影,习惯了睡前翻他的作业本。可中学的校门关上的那一刻,这些“习惯”突然成了空。我开始坐立难安:他会不会因为找不到卫生间而憋一节课?食堂的汤太烫,他会不会又像小时候那样急着喝而烫到嘴?新同桌性格怎么样,他们能聊到一起吗?那些细碎的担忧像藤蔓一样缠上来,明明知道都是小事,却控制不住地在脑子里反复推演。后来才明白,我怕的从来不是孩子遇到麻烦,而是怕自己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第一时间出现在他身边,替他遮风挡雨。</p> <p class="ql-block"> 这份牵挂里,还藏着对“角色退场”的隐秘失落。整理书架时,翻出他小学时的绘画本,每一页都有我帮他写的标题;衣柜的抽屉里,还摆着他小时候最爱的变形金刚——那是他八岁生日时,攥着我的手在玩具店挑了半天的宝贝。可如今再看,那玩具的个头还没他的手掌大,他的身高却早已经超过了我,并肩走在一起时,我得微微仰头才能看清他的表情。昨天放学回来,他皱着眉扯着鞋帮喊“妈妈,这鞋又小了,脚趾头都蜷得慌”,我翻出上个月才买的运动鞋,竟真的已经顶到了鞋尖。那一刻我突然晃过神:那个曾经需要我抱着才能够到门把手、追在我身后要听睡前故事的小不点,如今不仅个子比我高,还悄悄筑起了自己的小世界,而我,正慢慢从他世界的“中心”,退到了温柔的“边缘”。这种失落不是难过,更像是亲手把精心培育的花苗移出花盆,既盼着它在更广阔的土壤里扎根生长,又忍不住频频回头,舍不得它脱离自己的视线。</p> <p class="ql-block"> 但成长的奇妙之处在于,总有一些瞬间,会让我放下悬着的心。第一天放学回来,我忍不住问他:“刚上中学会不会怕?”他头也不抬地写作业,笔尖顿了顿才说:“一开始有点慌,不过老师带我们认了食堂,厕所和水房,同桌还借我橡皮了,老师很温柔,没事的。”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我所有的顾虑,其实都是对孩子能力的“低估”——他比我想象中更勇敢,也比我以为的更会照顾自己。</p> <p class="ql-block"> 原来,所谓“家长的适应期”,不过是学会把“放不下”变成“放得开”。我不必再追着问“今天有没有人欺负你”,而是换成“今天有没有好玩的事分享”;不必再替他整理书包,而是教他列一张物品清单;不必再时刻盯着班级群,而是相信他能自己处理小矛盾。就像鸟妈妈总要松开爪子,让雏鸟学会飞翔,我们也总要慢慢后退,给孩子留出成长的空间。</p> <p class="ql-block"> 孩子上中学,不是我与他的“渐行渐远”,而是换一种方式“并肩同行”。我不再是他的“全能守护者”,却成了他最坚实的“退路”。那些最初的顾虑与不舍,终会在一次次的放手与信任中,变成见证他成长的温暖印记——就像他用过的水杯、穿小的鞋子、藏在抽屉里的旧玩具,都在说着:原来,我和孩子一样,都在学着长大,学着用更成熟的方式,紧紧相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