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兰漫游(二):乡村散记

莲娜

<p class="ql-block">重游英国,原本是想走个环圈,可在做行程时却发现:去伦敦周边城市游玩,最省时省力的办法就是将酒店订在伦敦,然后借着火车或者大巴来回一日游,所以伦敦酒店我们一气订了9晚。</p> <p class="ql-block">在伦敦休整了2天后,6月17日一早我们来到了事先已探明的"金色之旅"Golden Tours集合点。</p><p class="ql-block">巴斯位于英格兰西南部,离伦敦约有100英里。其实自己坐火车去,也挺方便的,帕丁顿火车站发出的直达车,约1个半小时即可抵达。可是我还想当天再去离巴斯不远的巨石阵,所以报了一日游的团,行程是巴斯、巨石阵和温莎镇,96.72镑/人。</p> <p class="ql-block">随车心无旁骛地直达巴斯城,大巴司机让我们在埃文河畔的花园下车,特意拍了张集合点的照片以免找不到。</p> <p class="ql-block">随后一团的人跟着英国导游顺着约克街来到了罗马浴场排队,入内参观。我俩没随团,导游给了我们不多的时间可以自由活动。</p> <p class="ql-block">眼前的巴斯修道院,全称巴斯圣彼得圣保罗修道院教堂,有着近千年的历史,其前身是座隐俢院(建于944年),1499-1616年间在原址上重建,是英格兰最后一座建造于中世纪的教堂,英格兰第一位国王在此完成加冕。</p><p class="ql-block">站在教堂西门外仰望高大的主立面,最上方是耶稣基督俯瞰众生;玻璃窗的顶端有只鸽子代表圣灵;门上方是16世纪初教堂建造时的国王亨利七世的雕像和盾徽;门两侧则为圣彼得和圣保罗雕像。点睛之处为两侧尖塔的"雅各之梯"(Jacob's Ladder),天使们上下其间,叙事性的石雕作品呼应了奥利弗·金主教的那个梦。天梯旁边的十二尊雕像应该是耶稣的十二门徒。</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内部参观已不是网上说的免费,现在需要买门票,8£/人;如想攀爬212级台阶上塔楼看风景,需要跟团(£12),每小时正点为一场次,且只有8个名额,边上纪念品铺预约登记。我拍👆教堂照时,没注意到有游客在塔楼上观望…</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广场是游客歇脚的好地方,有美妙的旋律及不俗的演唱,阳光之下享受着惬意时光。</p> <p class="ql-block">老城街区留个影!看家别笑我啊😊贴了那么多照片,实在是因为太喜欢这种氛围。</p> <p class="ql-block">走出修道院和古浴场这片街区后,我们按着导览图,沿着一条高街直行,去找巴斯建筑的代表之作-圆形广场&新月楼。</p> <p class="ql-block">迎面而来的是一排排整齐的乔治亚风格的小楼。它们外墙淡米色,灰色屋顶,线条优雅。巴斯城市的发展是向北边高地延伸出去的,所以我们是走在向上攀升的坡道上。虽然有点累,但这种借山势而成的建筑布局却造就了巴斯城良好的视野。</p> <p class="ql-block">巴斯的街巷很有逛头,没有现代高楼和玻璃幕墙的大厦,但每一栋建筑都不马虎,立面全由本地所产的蜂色巴斯岩所建。形制统一的建筑,细看每栋都不尽相同,成就了既有秩序又不死板的街道立面。我们时间并不充裕,只能匆匆而过。</p> <p class="ql-block">18世纪在为巴斯做城市规划时,建筑设计师约翰·伍德构思了导览图中轴线上端的圆形广场(The Circus)。这一杰作的外圈由33座联排房屋围合成等分三段弧形结构,中央以五棵英国梧桐树构成绿地,三条放射状道路贯穿其中,形成几何对称与有机形态的平衡‌。遗憾的是,他并没能亲眼见证自己杰作的落成。</p> <p class="ql-block">在他离世后的三个月,广场的奠基仪式才得以举行,宏伟的建筑规划由他的儿子小约翰·伍德接手,并于1768年完工。最初建成时,中央是一片裸露的、由石材铺砌的开放空间,供马车和行人使用,并非现在我们看到的绿树成荫的花园。树木和绿地是在后来的19世纪增种的,以适应城市美化和公众休憩需求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三层建筑立面十分庄重:从下至上依次为最底层的多立克柱式(Doric),朴素稳重;中间层为爱奥尼柱式(Ionic),柱头有涡卷,优雅秀美;最顶层为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柱头以茛苕叶装饰,华丽精致。 而屋顶上的橡果装饰,巧妙地隐喻了巴斯城市起源的传说:发现温泉的布拉德国王及其猪队友。</p> <p class="ql-block">没有空中俯瞰、没有无人机的拍摄,平地里根本无法领略出老约翰·伍德的完美创意。(网络之图)</p> <p class="ql-block">当年环形街道的使用在英国还是首次。人们纷纷猜测老约翰·伍德设计灵感的来源,有说是源于附近的史前巨石阵;也有说是受到了古罗马斗兽场的影响;最多的是国内导游书中说的"以太阳为象征"。查阅了许多资料后,我更倾向罗马斗兽场的说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看看👇我用手机所能拍到的😅</span></p> <p class="ql-block">皇家新月楼(The Royal Crescent)是巴斯最著名的建筑,出自于小约翰·伍德之手。与形成封闭围合的广场不同,这一新月形的建筑巧妙地利用地势,将整个山坡的公园绿色都囊入怀中。</p> <p class="ql-block">这座由天才建筑师小约翰·伍德匠心打造的建筑,由114根爱奥尼柱勾勒成完美的新月弧线,30栋联排别墅以帕拉第奥式美学拼接成150米的黄金曲线,优美的曲线尽显高雅贵族风范,也正因如此,皇家新月楼被誉为英国最高贵的街道,也是英国最伟大的乔治亚建筑。(引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尽管月牙形的建筑形似一座宏伟的宫殿,但在统一装饰的后面却是一幢幢单独的排屋,分属于不同的房主。初建时它并不包含“皇家”二字,且名字非常直白,就叫做 “The Crescent”(新月楼),后来是因为一次重要的皇室到访而获得了“皇家”的头衔。你看小约翰·伍德愣是以这样的创举,让一座并无宫殿的巴斯城,却张扬出恢弘的皇宫气势。</p> <p class="ql-block">皇家新月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span style="font-size:18px;">新月式的排布在城市建设中被广泛地采用,不仅仅是在</span>巴斯,甚至是在伦敦及爱丁堡都备受推崇。十分羡慕那些爬到亚历山大公园登高望远的游客,因为他们一定会发现:巴斯的新月远不止眼前的这一个。</p> <p class="ql-block">看完了两座经典建筑后,我们急着往回走,不曾想,竟然在盖尔街撞上了巴斯的名人:她头戴宽檐帽,身着蓝色长裙,眼神中却又流露出几分哀怨望向街的另一头,她像似在期待"乔治时代的绅士"。</p> <p class="ql-block">我对先生说,会不会是与莎士比亚齐名的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走近看,还真是🤗</p><p class="ql-block">这是由一栋老楼改建而成的简·奥斯汀中心(The Jane Austen Centre)-巴斯响当当的旅游名片,尽管她从未在这里居住过。</p> <p class="ql-block">简·奥斯汀于1801年随父母亲移居巴斯,直到1806年父亲去世后才离开。<span style="font-size:18px;">巴斯是简·奥斯汀人生和作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城市,但她本人并不适应巴斯繁忙的社交生活。</span>在这里她过得不愉快,还经历了一次痛苦的失恋,创作也陷入过停滞。然而这段生活的经历和观察为她后来的写作提供了无比丰富的素材。在《诺桑觉寺》和《劝导》两本书中,大量场景都是以巴斯为背景,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温泉社交、舞会和日常生活。</p> <p class="ql-block">转了一圈,我们又回到了建于公元1世纪左右的罗马古浴场。虽说这里是来巴斯游玩最主要的打卡点,但我们因在意大利、在巴尔干旅行时都有见过,所以跟着"金色之旅"团时,我们没进去看。</p> <p class="ql-block">后来因这家旅行社的科茨沃尔德团被取消,我们只好参团于另一家华人旅行社,而他们科茨沃尔德的团含巴斯,所以巴斯我们去了俩回。只是第二次去时,天气不好,还下了雨。这次先生专门买票进去补看了古浴场,我仍然没去。</p> <p class="ql-block">记得团队在进去参观之前,我们的曲导还特意说了两点:一是不要太纠结苏利斯之水是否真的治愈了布拉杜德王子的麻风病(此人也是莎士比亚笔下的李尔王之父),因为这毕竟只是个传说,但在维多利亚时代人们确信这水即能治病又能饮用。大家可以尝尝,但一定不会可口;二是古罗马人视圣泉为神灵领地,贵族们不远万里来此沐浴、治疗,但同时也会有为日常琐事写诅咒条向女神告状的小动作,如“我的犁头被偷”、“偷我浴袍和斗篷的人不得好眠”-是不是也挺幼稚?</p> <p class="ql-block">本指望先生能替我进去"验证"一下曲导的提示,可他却因里面的人太多,草草地走了一圈很快就出来了…选几张先生拍的照片,我来个按图解说呗😛</p><p class="ql-block">公元44年,罗马人占领不列颠并发现了这里唯一的温泉,于是就在常温46℃的温泉上方建造了一座浴场,边上还建了座神庙以供奉疗愈女神苏利斯·密涅瓦。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浴场在大约公元5世纪后被废弃并逐渐湮没,直到18世纪才得以重见天日并进行了重大的挖掘。</p> <p class="ql-block">罗马古浴场遗址是欧洲保存最完好的古罗马建筑群,尽管地面建筑是后世之作,真正的遗址深藏在地表之下6米处:如大浴池、国王浴池以及女神苏利斯·米娜瓦的铜像。</p> <p class="ql-block">以一口汩汩不息的温泉而出名的巴斯罗马浴场,其泉水源自地下3000米的天然热泉,富含矿物质。‌一套完整的供水系统,展示了罗马人的智慧。他们用铅管将泉水引至浴池,精准控制水流。两千多年来一直喷涌不息,直至今日每天还能喷出127万立升泉水。</p> <p class="ql-block">二楼回廊(Grand Terrace)上矗立着的雕像,是1894年至1897年间雕刻的,属于维多利亚时代对古罗马历史的诠释与再创作,并非古罗马时期的原作。这些雕像形象是古罗马皇帝和统治不列颠的总督,每个人物都曾对英格兰的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p> <p class="ql-block">当先生在里面参观时,我自个去了"Sally Lunn’s",买了它家最有名的一种圆面包。</p> <p class="ql-block">看墙上的标牌,这是一栋建于1482年的老房子,而餐厅从1680年开始营业,融入了房子的古老。</p> <p class="ql-block">离开巴斯前,我们还到了人流满满且又十分上镜的普尔特尼桥(Pulteney Bridge)停留了一会。这座桥最非凡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座桥,更是一座建筑。桥的两侧建有整齐的商店和住宅,使其从单纯的交通设施转变为一座繁华的"空中街道"。</p> <p class="ql-block">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老桥(Ponte Vecchio)和威尼斯的里亚托桥(Rialto Bridge)齐名,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几座商店桥之一。设计师罗伯特·亚当是英国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巨匠,他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影响,并将帕拉迪奥风格融入设计中。</p><p class="ql-block">(照片摄于2018年的意大利之旅)</p> <p class="ql-block">建成于1773年的桥,名取自于巴斯伯爵堂妹的姓氏,她继承了伯爵威廉·普尔特尼的大片土地,她的丈夫威廉·约翰斯顿为了开发这片土地,决定修建一座桥来连接新城与老城,所以也可以说桥是为弗朗西斯·普尔特尼(Frances Pulteney)女士而建。</p> <p class="ql-block">河的上面是石制三拱桥,河的下方是普尔特尼堰坝(Pulteney Weir)所形成的三层弧形小瀑布;天上有鸟儿飞翔,河中有游船穿越;此画面让人拍了一张又一张,久久不舍离去。但我们必须得再出发,去我心心念念的科茨沃尔德。</p> <p class="ql-block">《孤独星球》上介绍,科茨沃尔德是指英格兰中部一片连绵起伏、横跨六个郡的区域。在这里随处可见赏心悦目的金色村庄、茅草苫顶的房屋、令人向往的教堂和蜂蜜色的豪宅。游走这片区域虽说铁路或巴士也能将游客送达散落其间的乡村小镇,但因线路不便以及车次不多会十分耗时费力,除非自驾或者包车。有了走法国中部山区的经验,所以我们选择了当地参团。</p> <p class="ql-block">"金色之旅"的科茨沃尔德团并没有算上刚离开的巴斯,而我们重新参团的华人旅行社却是将其包含在内的。不得不说这么操作不是没有依据,因为在《走遍全球》一书中,科茨沃尔德区域分南部和北部,巴斯恰好属于最南的城市。</p><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们的大巴由南向北,去中部的拜伯里(Bibury)…</p> <p class="ql-block">一小时的车程,我们便到了拜伯里(Bibury),一座被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奠基人-威廉·莫里斯誉为的"英格兰最美乡村"。小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086年的《末日审判书》中就被提及到,是古老建筑和野生动物的家园。(源自村口的介绍牌)</p> <p class="ql-block">刚一进村就发现这里的游客摩肩接踵,路边都停满了车,来这的中国游客也不少。一个在科茨沃尔德区域常能看到的小村庄,却因那一片排屋出了大名。</p> <p class="ql-block">我们下了车,穿过古桥和天鹅酒店,也加入到观赏阿灵顿排屋(Arlington Row)的人流中。</p> <p class="ql-block">阿灵顿排屋可能是科茨沃尔德地区、甚至是整个英国上镜最多的景点之一,每天都有大批游客涌入这里。听导游说,这对仍然居住在此的村民带来了极大的困惑,他们纷纷立小木牌警示"不要踩踏草地"、"私家领地不得入内",更有人专门在白天游客最多之时将自家的车停在最佳拍照的位置上…</p> <p class="ql-block">这排古朴的石屋建于1380年,最初是用来储存羊毛,后来在17世纪时被改建成纺织工匠的作坊和住所。 羊毛在这些小屋中洗涤,然后挂在外面的架子上晾干,这片草地因此而得名-"架子岛"(Rack Isle)。</p> <p class="ql-block">一处墙面上刻着:“阿灵顿排屋1929年由英国皇家艺术学会购买并修复”。</p> <p class="ql-block">排列整齐的蜜色房屋古老典雅,富有魅力,科伦河从屋前缓缓流过,景色怡人。</p> <p class="ql-block">所谓村子里的"野生动物",除了这三头白腰带的壮牛,别的没看到。有的放矢散养的黑身白腰牛,笨重的几乎不怎么挪步运动,被大家围观得不知所措,干脆躲到大树后面不露脸了-太好玩了🫢</p> <p class="ql-block">老石桥边上的一片花园打理得很精致,难以让人想到这里是建于1902年的鳟鱼农场,里面修建了供游人钓鱼的小台子和歇息的桌和椅。</p> <p class="ql-block">拜伯里恬美自然,可以满足人们对英式农村一切美好的想象:千年石屋,涓涓小河,盈盈花草,苍天古树,黑牛白腰……一切浑然交融,诗情画意。</p> <p class="ql-block">离开拜伯里,车继续北上,大约40分钟过后,我们抵达水上伯顿(Bourton-on-the-Water)。</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建在温德拉什河畔(Windrush)的村子,河流与小桥相映成趣,是科茨沃尔德人气极高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听导游的话,首先排队买上声誉高高的冰激凌,然后就漫步游这座乡村威尼斯。</p> <p class="ql-block">说是河面上共有五座石拱小桥,其中最古老的一座桥叫"The Mill Bridge",我们都没在意,是否走到过。天气转好,水色清凉,转了一圈,就在国王桥附近歇歇脚。总有一种感觉,这种英国水乡的闲情逸致被过多的游客破坏了,其村味生活的真实益处也很难被我们这样的过路客发现和看到。</p> <p class="ql-block">草地上多是一家老小围着在野餐,水不深的河成了孩子们嬉戏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溜达了半小时之后,我们集合上车,美丽乡村游结束了。跟团一天下来,我们只能是饱个眼福,这片"杰出自然风景区"的臻美还是需要住下来,慢慢地去品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