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萍//《饸饹香萦古豳风》——旬邑饸饹文化村行记

玉雪

<p class="ql-block">  暮色初合时,应友人之邀前往旬邑城郊的下塬子村。车行渐远,市声褪去,唯余山风拂窗。原以为不过是处寻常村落,不料竟在此邂逅了一场穿越四千年的文化溯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村口立着一位青年,身着白色衬衣黑色马甲,透着书卷气,他正是饸饹文化村创建人王海伟。握手时注意到他指节间的薄茧,似是常年执笔又常操实务的痕迹。这个八八年生的年轻人,竟倾注百万巨资于此荒僻处,不由让人心生好奇。</p> <p class="ql-block">  茶室氤氲中,他为我们沏上本地特产的大麦茶,娓娓道来那段深植于黄土的传说:“帝喾之妻姜嫄踩巨人足迹而生后稷,这位谷神在豳地教民稼穑,将精麦磨粉制成祭祀用的‘河漏面’……”他取来仿古漏勺,指点其上依河图洛书排布的孔洞:“面浆通过这些阴阳孔窍流入沸水,先民依面条长短占卜天意,这便是饸饹最早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言语间惊觉这位青年企业家的特别——既能援引《道德经》阐释“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理智慧,又能将《周易》阴阳学说与饸饹制作工艺相通互证。他说:“饮食从来不只是果腹之物,更是文明传承的载体。”</p> <p class="ql-block">  移步园中,恍若踏入时空交错之境。巨幅壁画上,蚩尤与黄帝鏖战、姜嫄踏印而孕的传说扑面而来;竹棚下整齐排列的原木餐桌间,悬挂着“五谷为养”“厚德载物”等书法作品;最妙的是开放式厨房里,仍保留着传统的饸饹床子,榆木杠杆与铁质漏孔仿佛还在诉说往昔。</p> <p class="ql-block">  沿木桥拾级而上,别有洞天。曲水环抱锦鲤,梵音袅袅萦回,文人雅士可在此品茗论道。王总笑言:“这里就是要让游客体验《兰亭集序》里‘流觞曲水’的意趣。”传统与现代,在此处水乳交融。</p><p class="ql-block"> 品尝饸饹时更是惊艳:饸饹面柔长筋道,在饸饹文化村特有的浓汤中如游龙潜跃,佐以红油辣子与青葱碎末,入口滑软鲜香。更难得的是盛面的老碗,釉色沉厚,碗身描画着后稷教稼的图样,美食美器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 问及创业初心,王海伟凝视园中石刻的《豳风·七月》,沉吟片刻:“你看《诗经》里记载的先民生活,很多习俗在旬邑仍有遗存。饸饹面从祭祀神器变成百姓餐桌美味,正是文明演进的缩影。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些文化基因继续活下来,而且活得更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他计划建设饸饹博物馆、开设传统工艺体验课,甚至与农科院合作培育专用麦种。“让游客不仅来吃一碗面,更要通过这碗面读懂豳地文明,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深邃。”</p> <p class="ql-block">  离村时月已中天,回望灯笼映照下的文化村,恍见古今在此交汇融合。四千年前后稷在此播下第一粒麦种,四千年后年轻人用现代理念守护文明薪火。这碗穿越时空的饸饹面,连通的不仅是胃肠,更是华夏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p> <p class="ql-block">  文化传承从来不在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而在千家万户的炊烟中,在像王海伟这样的年轻人执着的守望中。一碗饸饹面,蒸腾的是古豳大地的气息,凝聚的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唯愿这般带着温度的文化传承,如渭水长流,永续不止。</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胡玉萍(网名玉雪),女,医务工作者。文学爱好者。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楹联学会会员、咸阳市作协会员、咸阳市书法协会会员、咸阳市女子诗社副社长、旬邑蒹葭诗社社长、旬邑县张俊彪文学艺术研究会理事。著有《玉影流年》《且听风吟》、合集《蒹葭诗集》《豳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