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社区课堂里的“九三”阅兵时刻</p><p class="ql-block"> 铁血长虹照胆肝,长街如练灯长明。今日的晨光格外清透,车站路社区邻里中心小教室的玻璃窗映着宁波九月的蓝天,像一块未经擦拭的镜子。今天参加手机摄影公益课的学员们坐在课桌前,正聚精会神地注视着眼前的一体机,屏幕里的长安街正被钢铁洪流与红色旗帜填满,而窗外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应和八十载光阴的回响。</p><p class="ql-block"> 铁甲与银发的交响引人注意,当抗战老兵方阵缓缓驶过天安门时,学员中几位银发老人不自觉地挺直了脊背。他们的目光粘在谢慈友老人敬礼的瞬间——那颤抖的军礼,是“从枪林弹雨中走来的光荣”,也是“国家最高荣誉”的具象。屏幕切换至某新型导弹方队,墨绿色弹体上"和平卫士"四个字,恰与老兵胸前的勋章形成蒙太奇般的对话——这或许就是历史最残酷的算术:3500万人的牺牲,换来了今日足以止战的锋芒。身旁的一位学员轻声念起王合顺的诗:“你的声威震撼着整个世界,你的步履铿锵震撼……”屏幕内外,两种声音交织,仿佛古老编钟与现代战机的和鸣。</p><p class="ql-block"> 晴空下的凝视课堂。阳光透过纱帘,在教室地板上投下细密的光斑。无人起身拉窗帘,只有摄影班的吴师傅举起手机,将光斑、屏幕辉光与学员们微红的眼眶框进同一画幅。这让我想起汪磊落诗中“八十春秋弹指过,长空如洗见峥嵘”的意象——苦难与荣光,总在这样澄澈的晴空下彼此映照。当“巨浪”、“东风”导弹方队压轴亮相,年轻学员小陈飞快计算着参数:“老师,这个仰角拍出来肯定震撼!”我却想起军事记者王久辛的诗句:“铁甲不是冰冷的金属,是无数母亲熬干灯油的眺望。”指着屏幕上某型主战坦克的复合装甲,我们讨论如何用摄影的景深技巧:近景聚焦装甲焊接纹路,那是工业文明的年轮;远景虚化成卢沟桥石狮的轮廓,让钢铁与历史完成隔空相认。</p><p class="ql-block"> 整理照片时,发现李阿姨拍下了特别的一幕:屏幕里受阅士兵的年轻面庞,与教室墙上抗战老照片里的模糊身影,通过玻璃窗的反射奇妙重叠。这让我想起诗人汪磊落新作中的隐喻:“八十年前的弹孔,在今天的长安街上,开出了钛合金的花。”遂提议学员们尝试“双重曝光”技法——将阅兵新装备与老照片叠加,让99式坦克的履带碾过平型关的月光。</p><p class="ql-block"> 从观看到内化的“加减乘除”。课后讨论时,大家争论如何用镜头记录这份震撼。我借“加减乘除”之法点拨:加,是如受阅装备方阵般层层积累技术;减,是删去繁复构图,只留战士眼神般的纯粹焦点;乘,是借此刻心潮澎湃,让作品迸发时代温度;除,是剔除技法炫耀,回归如老兵皱纹里的质朴深情。</p><p class="ql-block"> 下课了,管理员小韦在逆光处翻看手机拍的阅兵照片。她问我:“张老师,这些铁甲洪流,能拍出《诗经》里‘如江如汉’的浩荡吗?”我望着她手机屏上定格的战机拖尾云,想起汪磊落笔下“翼翼如林之师”,突然懂得:所谓永恒,正是将此刻的震撼化作宁波秋阳里的一粒光尘,落在普通人掌心,便成了可触摸的历史。战旗猎猎,铁流滚滚,战鹰呼啸,钢铁洪流势不可挡,正如受阅官兵劈裂长空的正步,不是踏在长安街的柏油路上,而是踏在一个民族从血泊中站起的决绝里。</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手机摄影公益课恰好在国家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暨世界“9.3”阅兵这天,不仅让学员们学习了摄影,更让大家在观看阅兵时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时代的脉搏,铭记历史,爱我中华,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在这样的时刻,既是技术的传承,也是精神的共鸣,值得记录下来,还有我在现场拍摄的照片,也一并发上来和好友们交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