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中书院,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书院门街,曾是<b>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b>,被誉为“西北书院之冠”。如今,它已融入西安文理学院的怀抱,书院门街也因它得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中书院的主体建筑有<b>石牌坊、二门、三门、允执堂、泽园</b>等都集中于轴线上,左右两边排列着<b>5个院落</b>,并以<b>长廊</b>相互连接,与主体建筑合为整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道门(石牌坊)上刻有“<b>关中书院</b>”四个隶书大字,两侧刻有“尚德”“崇文”字样,体现了书院的教育理念。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牌坊左右侧门背后书有“慎思”“笃行”,这四字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治学的根本,治学需审慎询问,慎重思索以明辨,并踏实地去履行,才能真正达到理想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院门口伫立着创建关中书院的冯从吾<span style="font-size:18px;">雕像。</span>冯从吾曾经是明万历年间的左副都御史,因为上书指责万历皇帝的不作为而被贬官还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到老家后,冯从吾在宝庆寺(西安市师范附属小学)开始了讲学班。后来学生越来越多,人数一度超过五千人。寺庙容纳不下,于是西安知府会同咸宁知县,将宝庆寺以东的小悉园拨交冯从吾建立学校。自此便在冯从吾的主持下,诞生了明清历史上著名的关中书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创建关中书院,传播关学理念,重振关学,倡导“崇真尚简,戒空谈,敦实行”的实学学风,并身体力行,形成良好的民风。他成了一位传承关学的大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朝天启年间,大太监魏忠贤为了控制朝政,打压东林党人。冯从吾也被他们定为“东林点将录”中108人之一,所有书院“俱著拆毁”,关中书院也没有能逃脱此劫,被魏忠贤派人捣毁。作为儒家宗师的孔子塑像被打碎丢弃在城墙边。冯从吾羞愤而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人们并未忘记冯从吾创建关中书院、传承关学的功绩,如今,他的塑像就立在关中书院门前,供后人瞻仰。</p> 一进院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进关中书院,街道上熙攘的叫卖声和嬉闹声旋即变为阵阵蝉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中书院第二道门“仪门”映入眼帘。门匾上刻着“<b>启智树人</b>”四个大字,“启智”即开启智慧,就是要通过教育来开发人的智力,使受教育者变得聪慧。“树人”取自“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强调培育人才的重要性和长期性。这一题字深刻体现了书院作为教育机构的核心使命,是关学精神“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象征之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学高为师,身正为范</b>”这八个大字也赫然书写于二道门两侧墙上。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句,由著名书法家石宪章题写,佳句好字,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八个字的意思是:学识渊博的人才能成为老师,行为端正的人才能成为典范。它勉励和要求师范生品德要正派,学识要渊博。生动体现了书院的教育理念和师道精神,呼应了关学“重使命、崇道德”的文化传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外,这是一个藏尾联,句末两字联起来是“师范”,点明学校的性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张载</b>的雕像也赫然在目。张载出生于长安,与范仲淹,王安石是同时期人。15岁起居住在陕西眉县的横渠镇,并于晚年在此设馆讲学,故号“横渠”,是“关中理学”(<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b style="font-size:18px;">关学</b><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的创始人,被称为横渠先生,“<b>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b>”也被称为<b>横渠四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而“关学”是关中书院的核心思想渊源,关中书院是关学的重要传承机构,其发展历程与张载学说密切相关。</span></p> 二进院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穿过仪门,来到二进院,这里的碑刻上刻着红色历史的纪念。书院内现存三块大理石纪念碑,分别记录了1936年西安师范学潮和1937年彭德怀在书院作抗战报告的历史事件和1938年世界学联代表团纪念碑。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彭德怀抗战报告遗址纪念碑”记录了1937年12月彭德怀在书院作抗战报告,激励学生参与救亡运动的历史。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37年12月下旬,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从前线返回延安,经过西安时,曾在关中书院的大操场就抗战形势、八路军英勇作战和平型关大捷向西安学生组织的救亡团体做报告,号召全国人民和青年团结抗日,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彭德怀的报告极大地鼓舞了西安人民的抗日热情。会后,学生们组织了七十多个“寒假”工作团和流动宣传队,宣传抗日,不少青年奔赴抗日前线。</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安师范学潮纪念碑”记载了1936年10月西安师范学校学生因反对国民党统治发起罢课,引发全市学生声援运动,推动西安学生联合会成立,是西北革命的重要起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一块世界学联代表团纪念碑。1938年5月上旬,世界学联代表团一行4人来到中国,他们先后访问了武汉、长沙、四川等地,受到国共两党领导人和各界人民的热情欢迎。 6月24日,代表团抵达西安,在西安师范中天阁举行座谈会。 6月29日 ,世界学联代表团到达延安。毛泽东7月2日会见了代表团柯乐满、雅德、傅路德、雷克难,在欢迎会上毛泽东接见世界学联代表团致辞说:抗战虽然要自力更生,但外援也有重大意义,我们需要国际援助,希望代表团把中国人民的这一愿望带给全世界人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庭院的一角有一颗250年的古槐,遒劲的枝干仍然焕发生机,凌霄花生机勃勃,为古老的书院增添了绿意。</p> 三进院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道门为“礼门”,大门上方悬挂乾隆皇帝御赐的“<b>德浴秦川</b>”。该匾额寓意“关中地区沐浴德教”,强调书院在培育人才、传承文化方面的作用。这是对关中书院和关学对陕西民风民俗进行教化的肯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穿过门洞,来到三进院。墙边翠竹丛丛,竹下是黄石堆叠的假山。路两侧有着几百年树龄的古槐、皂荚,拥出一条笔直的中轴线伸向孔子立像及其身后的“允执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林荫道中,老槐树下,一块提示牌上写着:“正在上课,请勿喧哗”。提醒游人保持安静,不要影响学生们听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有名的树木是国槐,它们有的已经过500多个寒冬酷暑,仍然傲然挺立,郁郁葱葱。它们与关中书院一代代学子共同经历了岁月沧桑,它们是关中书院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允执堂</b>前,两颗300年的古槐伫立两旁,守护着这个古建筑;孔子一手执书,一手竖起食指,完全是一个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老师形象,让人感到亲切,平易近人。在师范学校树立这样的<b>孔子青铜塑像</b>,很有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尊圣像由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所赠。特别的是,赠送日期用的是孔历。这是以孔子诞辰年(公元前551年)为元年的一种纪年方式。按此推算,孔历2562年相当于公元2011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允执堂是关中书院内保存最完整的建筑,取名源自《尚书·大禹谟》中的“允执厥中”,意为“言行举止要符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该建筑曾是冯从吾讲学十余年的主要场所,是关中书院的大讲堂,培养了5000多名关学弟子,现为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双层六角的<b>暮鼓亭与醒钟亭</b>均由冯从吾创办书院时所建,它们的檐口轮廓线和翼角处理较为灵活,与整体庄重的建筑风格形成对比。暮鼓亭与醒钟亭用于晨钟暮鼓的仪式,象征着儒家文化中“礼乐教化”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暮鼓亭的下层是一件青石盆景。峰峦连绵,山水相依。有点像一个巨大的艺术砚台。盆景下的石柱上每块都有标牌,上面有“柱顶石上栋梁材”七个字,象征着今天的桃李芬芳是明天的祖国栋梁。激励同学们努力学习,毕业后为祖国贡献自己的才华和力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醒钟亭中没有钟,只有“醒钟亭”的匾额高悬在上层的梁枋上,似乎在提醒人们要“居安思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醒钟亭下层有一尊功德碑,记载着校友们为母校捐款赠书的事迹。这些校友虽然已经离开了学校,但没有忘记母校的培育,怀着感恩之心,为母校的建设添砖加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个院落及长廊建于康熙三年(一六六四年)。当时西安知府、咸宁知县督修关中书院,并扩院址,增设东廊,<b>行知、贤进</b>,位于书院东侧长廊,作为讲学先生之寓所;并设西圃,<b>归厚</b>位于书院西侧长廊,作为学生憩息之场所,现为教室或研学场所。<b> 东铭、西铭</b>位于允执堂东西两侧长廊,原为祭祀场所,现主要用于研学和培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行知</b>强调“知行合一”,体现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命名源自教育思想“实践其所获之认识”,呼应关中书院“重德、笃学、躬行”的校训,亦暗合张载关学“经世致用”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进贤</b>寓意“荐举贤才”,体现儒家尊贤重教传统。作为教员驻地名称,象征书院以培养德才兼备之士为使命,与冯从吾“千讲万讲,不过要大家做好人”的讲学宗旨一脉相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东铭</b>引用张载《东铭》篇名,承载关学经典思想,强调戒除戏言、过行,以“明心诚性”为修身准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归厚</b>”意为“回归淳厚本性”,呼应儒家“存心养性”之道。作为学生宿舍区名称,体现书院以道德修养为根本的教育目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中书院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彩绘</span>长廊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打,早已失去了以往的鲜艳,但如果你细细观察,一定会知道当年彩绘的图案是多么的精美,色彩是多么绚丽。</p> 四进院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泽园是书院内的重要建筑群,位于核心讲堂允执堂之后,康熙三年,在原来的基础上重建关中书院,扩大规模时建造。“精一堂”也是当时新增加的建筑。由东、 西厢房及精一堂组成。该区域原为祭祀孔子及乡贤的场所,现主要用于教学、研学及培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精一堂”与“允执堂”堂名一致,“精一堂”堂名取自《尚书•大禹谟》中“惟精惟一”句,意思是只有精心专一,才能领悟大道的奥妙,才能秉持中庸之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中书院在清代走出了爱国名相王鼎,民国时期的“关中三杰”于右任、李仪祉和张季鸾均在此留下过求学经历。尽管时代背景不尽相同,但书院的学规、学约和学诫深深影响了每名学子,他们无不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也无不是张载在《西铭》中所云‘民胞物与’的正道实践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光荏苒,关中书院始终承载着教书育人的责任,知识的薪火在书院中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9年7月,随着西安师范学校并入西安文理学院,关中书院也成为西安文理学院北校区,接续了文理学院与关中书院深厚的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愿关中书院的育人思想和理念代代相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