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古刹巡礼之东岳庙

余坚〜老牛

<p class="ql-block">北京东岳庙位于朝阳门外大街,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宫观,由元代玄教大宗师张留孙和嗣宗师吴全节筹资始建,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道教宫观之一。它主祀东岳大帝,是“东岳大帝行宫”,象征泰山神在京城的驻跸之所,在道教信仰中具有重要地位。明代被纳入国家祀典,由礼部主持春秋大祭,清康熙、乾隆两朝多次修缮并御赐匾额,深受皇室重视。2025.8.31下午我来此拜访</p> <p class="ql-block">门前琉璃牌坊“永年帝祚”明万历年建,据说是老贼严嵩的题字,是北京现存唯一明代琉璃牌坊,</p> 第四批国保 由于修筑朝阳门外大街,山门被拆,香客直接面对钟鼓楼及二道门,有意思的是钟楼在西,鼓楼在东,不知何故 二道门变正门,将康熙所提“东岳庙”匾额从山门移挂于此 瞻岱门是殿堂式大门,也是东岳庙中路的正门。始建于元代至治二年(1322年),是东岳庙历史上第一批建筑。明代正统十二年(1447年)重修。面阔五间,进深两间,为庑殿式绿琉璃剪边屋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共五条脊,又称“五脊殿”。明次间为三间穿堂过厅, 两稍间内前有道教护法神龙、虎将(俗称“哼、哈二将”)坐像,内进两稍间是岳府十太保,均为坐姿,因此瞻岱门又称龙虎门。值得看的是,这些塑像都是明代原作。 门楣上悬挂有康熙御笔并盖有宝印的匾额,蓝底金字,为东岳大帝宝训。两侧的楹联自元代沿用至今,警示世人善恶有报。<br>“瞻”字意指心怀敬畏,“岱”字为泰山神格之象征,瞻岱门对应泰山岱宗坊,且建筑高度低于后方的岱岳殿,使得人们入门仰首之际,目光自然聚焦于岱岳殿的金顶之上,呼应了“瞻”字所蕴含的“心怀至诚敬意”之意境。 <p class="ql-block">瞻岱门后数棵古槐生机昂扬,这棵被誉为“寿槐”的已经历800余年的风雨</p> 瞻岱门直通岱岳宝殿的路“福路”两侧为康熙、乾隆御碑亭 东岳庙大殿即岱宗宝殿,是东岳庙的主殿 ,始建于元代至治二年(1322年),明代正统十二年(1447年)英宗扩建北京东岳庙时,主殿称名岱岳殿,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均有重修。<br>面阔三间,顶为单檐庑殿顶,绿剪边琉璃瓦屋面,正面檐下悬九龙盘框康熙御笔“岱岳殿”立匾,建筑规制较高。<br> 殿内供奉东岳泰山东岳大帝,大帝座旁有金童玉女侍立左右,其下有“年”“月”“日”“时”四值功曹,四值功曹后方有“温”“赵”“马”“岳”四大元帅侍卫 <p class="ql-block">这是20世纪20年代的东岳大帝,金丝楠木雕塑</p> 岱宗宝殿大殿与后面的育德殿由暖廊相连 育德殿原名昭德殿,始建于元泰定乙丑(1325年),由鲁国大长公主出资修建,天历建元建成(1328年)。明代正统十二年(1447年)英宗扩建北京东岳庙,后殿名育德殿。<div><br><br></div> 育德殿坐北朝南,为“前堂后室”规制,与前主殿岱岳殿之间以一条穿堂相连为工字殿。前出抱厦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卷棚歇山顶,五样削割瓦绿琉璃剪边,外檐重昂五踩斗拱。主殿庑殿顶,面阔五间,采用“减柱造”,室内减掉了全部里围内柱,只余中柱,以扩大室内空间利用率。 育德殿原为东岳大帝和淑明坤德皇后寝宫,现供奉着天、地、水三官神像,这些神像成于明代成化十七年(1481年),为金丝楠木材质,雕工精致,彩绘绚丽,是古代宗教艺术的精品。 厅前两米高的四大天王,也是明代木雕作品,十分精美 育德殿后是大戏台,每到春节就有庙会,现在东岳庙还有十项法会,供信众活动,最北开辟为北京民俗博物馆,介绍一年四季北京的民俗,想深入了解北京的可以看看 东岳庙160座石碑,构成北京最大的碑林,其中有堪称国宝的一级文物,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张留孙道行碑》图玻璃罩内 记载了元代龙虎宗分支玄教的创始人之一张留孙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道家修行、在宫廷中的活动,如为太子和皇后治病,以及他在政治上的贡献等,同时也记录了东岳庙的创建过程。 碑文为赵孟頫晚年所书,是其楷书成熟期的代表作,通篇文字完整清晰,为赵孟頫晚期代表之作,体现了“赵体”书法结体宽博、笔法圆润、婉雅秀丽的特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主殿东西有配殿 广嗣殿,建成于元代至治三年(1323年)。<br>主祀“九天监生明素真君”和“九天卫房圣母元君”,俗称子孙爷爷和子孙娘娘,民间传说二者是周文王夫妇的化身。两侧为送子郎君,送子郎君为文官造型,肩挑扁担,前后挂子孙袋,内装童子;送子大将则为武将造型,肩颈骑三童子,怀抱两童子,脚下围绕着泥娃娃童子。有求子者可来拜拜。<br><br> 阜财殿,与广嗣殿相望,体现“左财右嗣”的传统布局。<div>始建于元代至治三年(1323年),是北京东岳庙的重要殿宇之一。主祀文财神比干和武财神赵公明。比干被认为能保佑世人官运亨通、学业有成;赵公明则统帅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四位神仙,专司迎祥纳福、商贾买卖。<br><br></div> 三茅殿,殿内供奉茅山上清派祖师大茅君茅盈和他的两个弟弟茅固、茅衷,三人被合称为“三茅真君”。相传大茅君茅盈被太上老君拜为太元真人东岳上卿九天司命真君,统领地官属籍,考校群仙,关决生死,且与东岳大帝关系密切,职司东岳上相,为东岳大帝宰辅。 <p class="ql-block">炳灵殿位于岱岳殿西侧,与三茅殿对应。殿内供奉东岳大帝三太子炳灵王尊神,他是统领“龙虎山、阁皂山、茅山”三山的正神 。在民间信仰中,炳灵公既是掌管冥府审判的神祇,又负责福运与姻缘。</p><p class="ql-block">东岳庙的配殿,除正院中四个偏殿外,东西两路还有众多殿宇,如东院的伏魔大帝殿、江东殿等,西院的玉皇阁、三皇殿等,目前东西院未开放。</p> <p class="ql-block">。另有七十六司,它们分布在瞻岱门一直到岱岳殿东西两厢回廊,各司皆有神主 。其中八间殿设两个司,共占用六十八间殿宇,主神七十七位(真官土地司神设两位)。总之,诸多神明都在等着有需求的信众来拜拜,灵不灵您的体验为准。</p> <p class="ql-block">北京东岳庙是中国古代建筑、雕塑与壁画艺术的集大成者之一,</p><p class="ql-block">建筑艺术:整体布局遵循道教“前庙后寝”规制,殿宇(如岱岳殿、玉皇阁)的梁架结构、斗拱装饰、屋顶形制(如歇山顶、硬山顶)均体现了元明清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是研究北方古建筑演变的典型案例。</p><p class="ql-block">雕塑艺术:殿内供奉的神像(如东岳大帝像、三茅真君像、七十六司判官像)造型生动,神态各异,兼具宗教庄严感与民间艺术的鲜活感,尤其是七十六司神像,堪称明清道教雕塑的精品。</p><p class="ql-block">壁画与碑刻艺术:部分殿宇留存有明清时期的壁画(如《东岳大帝出巡图》),线条流畅、色彩古朴;庙内还保存有元至清的碑刻140余通,涵盖道教文献、修建记事等内容,既是书法艺术的宝库,也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p><p class="ql-block">初秋的北京依然很热,走出东岳庙汇入熙熙攘攘的朝外大街,你会有时空穿越的感觉,北京的古刹还有许多可看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