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21日我来到了登封会善寺。</p><p class="ql-block">2010年8月1日,包含会善寺在内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2001年6月25日,会善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会善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城北6公里嵩山南麓积翠峰下,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年),是古代嵩山地区僧人的授戒中心,与少林寺、法王寺、嵩岳寺并称为嵩山四大寺院。</p> <p class="ql-block">会善寺坐北向南,其中轴线保存有照壁、山门、大殿,两侧有东西配房等8座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山门前有唐代颜真卿题写的“天中山”照壁,照壁上的题记雄浑刚健,与寺院古树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山门面阔5间,进深3间,硬山小灰瓦顶,中3间砌券门。</p><p class="ql-block">山门前植有龙柏、千年银杏、千年侧柏等古树,其中千年银杏和侧柏高达20余米,树干粗约4米。 </p> <p class="ql-block">明间门券上嵌长方形横匾书“会善寺”3字。</p> <p class="ql-block">与少室山上的少林寺相比,会善寺显得冷冷清清。</p> <p class="ql-block">正是这种宁静与冷清,让会善寺显得更加庄重与神秘。</p> <p class="ql-block">它仿佛是嵩山深处的一颗明珠,静静地散发着光芒,等待着有缘人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会善寺山门前的两尊石狮子造型生动活泼,呈现出憨态可掬的形态,其中一只石狮子的嘴巴呈现“笑烂”的趣味形态。这两尊石狮子遵循传统寺院“左雄右雌”的摆放规制,雄狮脚踩绣球象征统御佛法真理,雌狮脚抚幼狮则代表慈悲护生。 </p> <p class="ql-block">石狮子作为佛教护法神兽,具有消灾驱邪的寓意,常用于镇守寺院入口,守护佛法清净。会善寺作为嵩山四大古刹之一,其山门石狮子不仅是清代建筑装饰,更承载着佛教文化中“护法”与“繁育佛法慧命”的双重象征意义。 </p> <p class="ql-block">石狮造型生动活泼。</p> <p class="ql-block">雄狮威严中带有亲切感。</p> <p class="ql-block">底座浮雕工艺精湛。</p> <p class="ql-block">展现了清代石雕艺术的高超水平。</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创建于元代,后多次重修,其建筑出檐深远,斗栱硕大,是嵩山地区仅存的元代木结构建筑。</p> <p class="ql-block">唐《大德道安禅师碑》石碑。</p><p class="ql-block">会善寺的《大德道安禅师碑》是唐代宋儋于开元十五年(727年)撰文并书丹的碑刻,现存版本为明代拓本,现藏于北京市文物局图书资料中心。该碑记录了道安禅师的生平事迹与佛学成就,原石已佚,现存拓本保留了唐代碑刻的书法特征,是研究宋儋书法风格的重要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道安禅师是唐代著名高僧,与惠能、神秀同为弘忍座下弟子,得禅法真传后游历诸方,最终屏居会善寺。该碑详细记载了道安禅师的法脉传承、弘法事迹及示寂时间(景龙二年),补充了《宋高僧传》等典籍的记载阙漏。 </p><p class="ql-block">碑文共三十行,行字不一,额篆书“唐嵩山故道安禅师碑”九字。明万历年间碑遭雷击断裂为二,下截文字模糊难辨。现存拓本保留了宋儋行书风格,其遒劲处似褚遂良,结体更显宽博。 </p> <p class="ql-block">《佛祖宗派之图碑》石碑。</p><p class="ql-block">会善寺的《佛祖宗派之图碑》是研究禅宗法脉传承的重要实物证据,碑文详细记录了禅宗从初祖达摩到六祖慧能,以及南北禅宗各宗派门人的姓名,为学者提供了系统梳理禅宗发展脉络的依据。该碑现存于会善寺内,与唐代、宋代等朝代的众多碑刻共同构成了一个跨越多个朝代的金石文献群。 </p> <p class="ql-block">《佛祖宗派之图碑》不仅印证了禅宗法脉传承的连续性,还反映了唐代佛教文化的繁荣景象。其内容涵盖了禅宗核心人物谱系,为研究中国佛教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p> <p class="ql-block">《会善寺戒坛记》石碑。</p><p class="ql-block">北齐《会善寺碑》石碑。</p> <p class="ql-block">东西两边为配房。</p> <p class="ql-block">会善寺大雄宝殿介绍牌子。</p> <p class="ql-block">会善寺大雄殿为木结构建筑,巧妙运用了数学。</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碑。</p><p class="ql-block">乾隆御碑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积翠峰下的会善寺内,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碑高3.35米,宽1.4米,厚0.5米,碑身添有碑额,并镌有双龙抢珠石刻和云龙纹,彰显皇家气派。 </p><p class="ql-block">乾隆御碑立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当时乾隆皇帝南巡考察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皇粮交纳情况,因浙江省未拖欠皇粮,特免除该省地丁钱粮30万两,并将圣谕刻于碑文。碑文内容记载了这一历史事件,现存429字正文及10字落款,四周刻有云龙纹。 </p><p class="ql-block">乾隆御碑不仅是会善寺的重要文物,也是嵩山古刹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碑文内容反映了清代皇粮政策与地方治理,具有历史研究价值。会善寺作为“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一部分,与少林寺、中岳庙等共同构成中原佛教文化景观。</p> <p class="ql-block">在大雄宝殿前,一口明成化年间的铜钟静静地摆放着。</p> <p class="ql-block">它虽然历经风雨,但依旧保持着那份古朴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铜钟上的铭文已经模糊不清,但它所散发出的沧桑气息却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这口铜钟仿佛是寺庙的守护者,见证着会善寺的每一个日夜。</p> <p class="ql-block">单檐歇山筒瓦顶。</p> <p class="ql-block">单檐歇山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p> <p class="ql-block">殿内作减柱造。</p> <p class="ql-block">该殿始建于元代。</p> <p class="ql-block">后多次重修,现殿内木架及檐下斗拱均为元代遗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石柱上有龙纹。</p><p class="ql-block">殿内四根支撑石柱更是明代嘉靖年间的遗物。</p> <p class="ql-block">每一根石柱上都刻有清晰的题记,见证着寺庙的兴衰更迭。</p> <p class="ql-block">石墩为兽纹。</p> <p class="ql-block">其斗拱。</p> <p class="ql-block">横梁。</p> <p class="ql-block">丁袱。</p> <p class="ql-block">剳牵。</p> <p class="ql-block">乳袱。</p> <p class="ql-block">角梁。</p> <p class="ql-block">丁华抹颏拱等典型做法,均反映了元代建筑技术的重要特征。</p> <p class="ql-block">余四间皆为隔扇槛窗。</p> <p class="ql-block">近年重塑为释迦牟尼佛,作为佛教核心人物,象征觉悟与解脱。</p> <p class="ql-block">殿正面明间为隔扇门。</p> <p class="ql-block">殿檐下施有硕大的斗拱。</p> <p class="ql-block">山门采用硬山灰瓦顶结构,整体造型古朴庄重。</p> <p class="ql-block">这尊佛像庄严肃穆,白玉质地纯净无瑕,历经岁月的洗礼仍然保持着那份温润的光泽。初见时,其新鲜程度令人误以为是现代作品,然而,它却是永乐年间周王所赠的珍贵之物。佛像的题记清晰可辨,仿佛在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会善寺山门东西两侧各建单间硬山造掖门。</p> <p class="ql-block">元代经幢。</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不少古树。</p> <p class="ql-block">在会善寺的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浓厚的历史气息。</p> <p class="ql-block">净藏禅师塔位于会善寺之西,单层单檐八角形砖筑,建于唐天宝五年(746年)。平面为等边八角形,塔高10.3米。其下部为2.6米高的基座,座上部砌出简单的须弥座,束腰部分各面均砌出三个横长的壶门。塔座之上为仿唐代木构亭式建筑的八角形塔身,各角砌出倚柱。南面有单券门,可入塔室,室内平面也为八角形,穹窿顶。塔身东西两面雕出仿林结构大门,阑额上雕人字形斗拱。塔身北面嵌石铭1方,记述净藏禅师的生平事迹。</p> <p class="ql-block">其余四面皆雕破子棂窗,各角柱柱头有斗拱。塔身以上为叠涩檐,上有一层须弥座式及山花、蕉叶等装饰雕砖,上部是石雕莲座及火焰宝珠状塔刹。</p> <p class="ql-block">寺门外,一座清塔静静地矗立着。这是光绪时期曹洞宗第四十一世缘真和尚的塔,它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见证着寺庙的变迁。然而,这座塔前却没有一个说明,仿佛被时光遗忘。但它所散发出的那份宁静与庄重,却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宁静与力量。</p> <p class="ql-block">这里基本上没啥游客,很安静。</p> <p class="ql-block">离开会善寺就来到了少室阙。</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少室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保(002)。</p><p class="ql-block">2010年8月1日,包含少室阙在内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少室阙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少室山东麓,为少室山庙前的神道阙,大约建于汉安帝延光二年(123年),与太室阙、启母阙并称为“中岳汉三阙”。</p> <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少室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这里门口也有国保石碑。</p> <p class="ql-block">少室阙始建年代,因阙铭仅残存“三月三日”4字,故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走进里面有一个保护房子。</p><p class="ql-block">河南60岁以上凭身份证就可以参观全省景区,都是免费的,本想买张纸质票,但这里没有纸质门票,也没有机打票,不到60岁就在手机上操作购票。</p><p class="ql-block">据叶井叔《嵩阳石刻记》载:从阙铭中君丞零陵以下的题名“泉陵薛政”“五官椽阴林”“户曹史夏效”“两河圜阳长冯宝”“廷椽赵穆”“户曹史张诗”“将作椽严寿”等,和启母阙题名中的官职姓名均相同,而且两阙的形制也很相似,可推知少室阙的建造年代可能与启母阙同,亦为颍川太守朱宠建于汉安帝延光二年(123年)前后。</p> <p class="ql-block">少室阙以青灰色块石砌筑,分东西二阙。两阙结构相同,为二重子母阙,由阙基、阙身、阙顶三部分构成。</p><p class="ql-block">东阙通高3.37米。</p> <p class="ql-block">少室阙阙壁的四周遍饰用减地平雕刻法雕成的彩画。</p> <p class="ql-block">少室阙彩画的雕刻手法夸张,风格则显得飘逸自然,是汉代雕刻艺术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少室阙上雕刻的画像有车马出行、宴饮、羽人、玄鸟生商、四灵、兽斗、击剑、狩猎、犬逐兔、驯象、斗鸡、蹴鞠、羊头、鹿、虎、马技、月宫、常青树、柏树等,其中以马戏图和狩猎图最为出众。</p> <p class="ql-block">双龙穿壁图。</p> <p class="ql-block">马车。</p> <p class="ql-block">兽斗。</p> <p class="ql-block">铺首衔环以及山水等。</p> <p class="ql-block">丫髻的少女。</p> <p class="ql-block">西阙通高3.75米。</p><p class="ql-block">间距7.60米。</p> <p class="ql-block">西阙北面三层中部有阴刻篆书“少室神道之阙”6字,阙铭也为篆书,约55行,每行4字,皆侵蚀,不可辨识。</p> <p class="ql-block">马车。</p> <p class="ql-block">浮雕狐逐兔。</p> <p class="ql-block">少室阙是古代祭祀少室山神的重要实物见证,也是中国古代祭祀礼制建筑的典范之一。</p> <p class="ql-block">进谒图高37厘米、宽53厘米。刻四人,皆戴进贤冠,身着长衣,左一人面右,右三人面左,持牍状。</p> <p class="ql-block">双兽争食。</p> <p class="ql-block">训象图画面为象奴手执带钩长杆驯象。</p> <p class="ql-block">射鹿图高38厘米,宽107厘米,二猎者一前一后,骑马奔驰,追逐一鹿,前者回首发矢,后者引弓欲射。</p> <p class="ql-block">少室阙四阿顶。</p><p class="ql-block">这个网友说,像“奥迪”,也有人说像“奥运会五环旗”。</p> <p class="ql-block">射鹿图高38厘米,宽107厘米,二猎者一前一后,骑马奔驰,追逐一鹿,前者回首发矢,后者引弓欲射。</p> <p class="ql-block">在鲁迅编辑整理的有关汉画像的遗稿中,存有鲁迅手绘的六张汉画像图,其中两张图上标明“少室”,画的正是河南登封嵩山的少室阙。</p> <p class="ql-block">阙身由正阙和副阙两部分组成,正阙以长方形石块垒砌而成,顶部用巨石雕成四阿式,高3.96米,宽1.82米;副阙象征围墙,因此比正阙低1.31米,顶部为半个四阿顶。</p> <p class="ql-block">戴进贤冠,身着长衣。</p> <p class="ql-block">少室阙阙壁的四周遍饰用减地平雕刻法雕成的彩画,其中的马戏图雕刻有两匹骏马,骏马腾空飞驰,前一匹马鞍上有一名挽双丫髻的少女,穿着紧身衣裤,倒立在马背上,后一匹马上有一女子舒展长袖随风飘扬,人体自然后倾,这些表现手法充分显示出奔马飞奔时的情形和马戏的惊险技艺。</p> <p class="ql-block">射鹿图高38厘米,宽107厘米,二猎者一前一后,骑马奔驰,追逐一鹿,前者回首发矢,后者引弓欲射。</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刻着“同治九年十一月”字样。</p> <p class="ql-block">训象图画面为象奴手执带钩长杆驯象。</p> <p class="ql-block">进谒图高37厘米、宽53厘米。刻四人,皆戴进贤冠,身着长衣,左一人面右,右三人面左,持牍状。</p> <p class="ql-block">南面的隶书题名大部分都已剥落,漫漶不可识。</p> <p class="ql-block">其中的马戏图雕刻有两匹骏马,骏马腾空飞驰,前一匹马鞍上有一名挽双丫髻的少女,穿着紧身衣裤,倒立在马背上,后一匹马上有一女子舒展长袖随风飘扬,人体自然后倾,这些表现手法充分显示出奔马飞奔时的情形和马戏的惊险技艺。</p> <p class="ql-block">少室阙上的蹴鞠图栩栩如生,说明中国早在汉代已有足球运动。</p> <p class="ql-block">车马出行。</p> <p class="ql-block">玄鸟生商。</p> <p class="ql-block">摔跤。</p> <p class="ql-block">赛马。</p> <p class="ql-block">斗鸡。</p> <p class="ql-block">少室阙的画像及装饰图案是研究中国古代雕刻、美术史的珍贵资料,铭文更是早为历代金石学家所珍重。</p> <p class="ql-block">作为祠庙前的神道阙,少室阙上不仅雕有奇禽异兽、人物故事,而且还雕刻出建筑的框架结构及各个构件的外形,为研究汉代建筑提供了难得的实物例证。</p> <p class="ql-block">少室阙以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和艺术内容代表着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的一种传统——祖先崇拜,这种传统是中国血缘政治和家族关系、伦理道德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准则,也是中国古代祭祀礼制建筑的典范之一。</p> <p class="ql-block">《少室石阙铭》为汉篆刻石上品。康有为曾云:“茂密浑劲,莫如《少室》《开母》,汉人篆碑,只存二种,可谓世之鸿宝,篆书之上仪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