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我国上世纪的1945年,可谓大事迭出,其中有两件大事影响深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是这一年的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世界发布无条件投降诏书。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由于签署投降书的消息于第二天才见诸报端而传遍全国,于是,9月3日,便成为了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纪念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是同在9月3日这一天,身居重庆的民间组织——“民主科学座谈会”召开扩大会议,以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并更名为“九三座谈会”,8个月后的1946年5月4日,再一次更名为“九三学社”,这个组织成为了建国后我国的八大民主党派之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题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一)9.3 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纪念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终战诏书。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日本政府的投降代表是外相“重光葵”和大本营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中方的受降代表是“徐永昌”将军,这一幕被历史铭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正是这一份投降书文件,成为了我中华民族真正抗战胜利的坐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而此前的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的终战诏书,曾被日本内阁修改了10多次。内容里的文字可谓是字字藏锋,通篇回避了“投降”的字眼儿,将其侵略行径美化为“求帝国自存与东亚安定”。 更险恶的是“自交战以来,已越四载”的表述,将14年的中日战争压缩为1941年后的“四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诏书对中国的轻蔑更是令人愤慨:日本宣称占领南京后,不再视国民政府为对手,又将汪伪政权称为“中国政府”;而将国共抗日武装贬为“地方军”。这种扭曲的逻辑,实为否认其侵略本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重庆国民政府的高层听到广播后陷入了沉默,他们清楚地听见了未言的潜台词——日本人仍未承认法理失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盟军统帅“麦克阿瑟”在受降现场刻意安排象征性的羞辱:让代表日本政府的外相重光葵与代表日本军方的梅津美治郎并列站立在一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徐永昌将军看到投降文书上的关键条款里有“日本无条件投降于盟国”一语才放下心来。此处明确使用“投降”一词,与天皇诏书里的内容截然不同。投降书重申《开罗宣言》,要求日本将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一表述,彻底粉碎了日本将东北称为“满洲国”的谎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1945年9月2日,徐永昌将军在受降书上签字实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整个签字过程仅用了23分钟的时间,却终结了日本半个世纪的扩张野心!9月2日,当签约消息传回我国时,因为战时的通讯落后,多数地区于次日才获知喜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9月3日这天,刊登关于日本签约投降书内容的《中央日报》号外席卷街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国民政府顺势宣布全国放假3天以示庆贺;“九三学社”即诞生于此时的纪念浪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在8月15日后,日军并未立即停火。冈村宁次下令:停止进攻但保持自卫战斗。导致山东、江苏等地的日军,直到9月上旬仍在攻击八路军。而9月2日的投降书生效后,日军才开始大规模地被缴械。南京的受降仪式迟至9月9日才举行,华中的日军仍在顽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9月3日,标志着从精神庆祝迈向实质胜利的转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1945年9月2日,徐永昌将军在受降书上签字实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46年,国民政府正式规定:9月3日为抗战胜利纪念日。1951年8月13日,新中国政务院发布通告强调:日本投降系在1945年9月2日,因此,定9月3日为胜利纪念日。这是新中国首次从法理层面阐明依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99年和2014年,国务院曾两次修订放假办法,均重申9月3日的法定地位!201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而举行的大阅兵,更是将该日期推向了全球的视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年,徐永昌将军的签字穿透时光,仍在宣告着:胜利的刻度应有胜利者镌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是麦克阿瑟和徐永昌将军的签字手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徐永昌将军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徐永昌(1887年12月15日—1959年7月12日),今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县级)市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徐永昌出生在晚清的一个破落秀才家里,他的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4岁的时候在秀才父亲的指导下学习“八股”等启蒙文学。7岁进入私塾时。后来,父亲意外的去世,徐永昌彻底成为孤儿,好在私塾的老师是一位快60岁的老先生,自己的儿女也都在别的地方,于是徐永昌就在私塾先生家中住了下来,平时除了学习文化还要做点儿家务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00年,13岁的徐永昌入清廷武卫左军执勤务。1913年,考入北京陆军大学第四期深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15年夏,参加讨袁运动。后一直在军中任职。先后任绥远省政府主席,河北省政府主席。1930年参加中原大战,又任山西省政府副主席、主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七七事变后,任重庆国民政府军令部部长。1945年8月17日,徐永昌将军以国民政府军令部部长的身份、被委派为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参加了9月2日在东京湾举行的盟军受降典礼,并代表中国政府在接受日本投降书上签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此后,任陆军大学校长,南京政府国防部部长。1949年年底,退往台湾。1952年,晋升陆军一级上将。1959年病逝于台湾,终年72岁。</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二)九三学社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九三学社”,是以“科学技术界的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政党,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九三学社”与“五·四运动”有着深厚渊源。“九三学社”的创始人或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或深受“五·四运动”影响,在抗日战争后期的1944年年底,一批文化教育、自然科学学者继承并发扬“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以民主、科学为宗旨,在中国共产党支持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感召下,在重庆发起“民主科学座谈会”的民间组织。随后,“自然科学座谈会”的学者也陆续加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1945年9月3日,“民主科学座谈会”召开扩大会议,并更名为“九三座谈会”。1946年5月4日,改建为“九三学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轨迹:(1944年年底)“民主科学座谈会”→(1945年9月3日)“九三座谈会”→(1946年5月4日)“九三学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因此,严格地讲,1946年5月4日,是“九三学社”的成立时间,而1945年9月3日,则是“九三学社”的雏形时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九三学社”召开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工作会议的全体代表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截至于2024年10月底,“九三学社”共有30个省级组织、282个设区市市级组织、29个县级组织、8116个基层组织、22.2万名社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九三学社”在主要政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解放战争时期,“九三学社”支持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治主张,在北平、上海、南京、重庆等地,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等运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1949年1月,“九三学社”发表宣言,响应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的八项和平主张,拥护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3、1949年9月,“九三学社”代表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九三学社”郑重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自己的政治纲领。此后,“九三学社”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中的一个民主党派和爱国统一战线的成员,参加国家政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5、“九三学社”在团结推动成员及所联系的人士,积极投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和社会主义的经济、科技、教育等各项建设事业,为加强全国人民的团结,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6、1956年2月和1958年12月,“九三学社”先后召开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7、“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破坏,“九三学社”被迫停止活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8、在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九三学社”恢复了活动。随着全国工作重点的转移,“九三学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上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9、在1979年10月和1983年12月,“九三学社”先后召开了第三、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九三学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力于发展和完善业已确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继续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遵循同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九三学社”著名社员有: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陈芳允、程开甲、王选、黄昆荣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九三学社”社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九三学社的主要发起人包括许德珩、褚辅成、黄国璋、张雪岩、潘菽、黎锦熙等爱国民主人士和学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每届任期五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至七届中央理事会主席许德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八届中央委员会主席周培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九至十届中央委员会主席吴阶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十一至十三届中央委员会主席韩启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十四至十五届(现任)中央委员会主席武维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位于今重庆市渝中区人民公园附近的九三学社成立旧址纪念碑。当年是重庆青年大厦,1946年5月4日在此召开成立大会,青年大厦于上世纪80年代末拆除,现址为德艺大厦。2005年在原址附近建立九三学社成立旧址纪念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碑体设计融入“九三”(长9尺3寸)和“五四”(高5尺4寸)的象征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许德珩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许德珩(1890年10月17日—1990年2月8日),今江西省九江县人。著名爱国人士、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学者,“九三学社”创始人和杰出领导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水产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毕业院校里昂大学,巴黎大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主要成就起草《五四宣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许德珩幼年聪颖,6岁随长兄德琛在家馆启蒙。1909年,他考入九江中学堂。后经别人介绍,参加了同盟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九江光复。许德珩投笔从戎,参加宪兵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15年初,许德珩考入北京大学后,结识了李大钊、毛泽东、邓中夏等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学生爱国运动。在“五·四运动”中,许德珩是著名的学生领袖之一。他受北京学生联合会的委托,起草了《北京学生界宣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1924年夏,在蔡元培的极力撮合之下,于1925年在巴黎的中国饭店,他与妻子劳君展举行了婚礼。婚后育有一子一女(下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女儿许鹿希长大后,嫁与“两弹元勋”邓稼先为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27年春,许德珩一人先行回国。应恽代英之邀到武汉,担任武汉中央政治学校政治教官,武汉第四中山大学教授,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代主任。又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武汉分校政治教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1年,许德珩应北京大学之聘,赴北平任教,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46年5月4日,“九三学社”在重庆举行成立大会,56岁的许德珩被选为“九三学社”理事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9年,许德珩在89岁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90年2月8日,许德珩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100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许德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劳君展(1900年11月5日—1976年1月3日),湖南省长沙县人,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祖其父曾任两广总督,父亲是很有才学的名士。1918年她考入湖南周南女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五·四运动”期间,劳君展任长沙学联宣传部长,创办《女界钟》杂志,加入毛泽东创建的新民学会。1919年秋考入上海东南大学,同年底赴法国勤工俭学,入里昂大学专攻数学,又师从居里夫人学习镭学。1926年毕业于巴黎大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劳君展是“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3月25日,许德珩、劳君展夫妇于西苑机场欢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进入北平城。这天晚上,被邀参加毛泽东主席在颐和园乐寿堂举办的宴会,开怀畅谈,一直到第二天清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建国后,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教育部参事,“九三学社”第二届中央理事、第三至五届中央常委、北京市分社副主任委员。是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劳君展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作出了重要贡献,还是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的中国籍女学生。著有《微积分教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6年1月3日,劳君展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年轻时期的许德珩、劳君展夫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武维华(下图),汉族,1956年9月生,山西孝义人,1974年12月参加工作,“九三学社”成员,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植物科学系植物科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学位,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现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院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武维华的父亲曾任太原铁路局临汾机务段机车调度员,1961年因家庭出身问题被迫离职,举家迁回山西农村务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8年,武维华考入山西大学生物系植物生理专业学习。1984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植物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北京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做讲师(其间:1987—1989年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植物科学系访问学者),1999年任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院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02—2004年,任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生物学院院长。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2017年,当选“九三学社”中央主席至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18年,担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至今。2025年,当选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院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6月24日上午,我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将于9月3日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的总体安排,包括在天安门广场大阅兵、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等项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9月3日上午,北京天安门广场的盛大阅兵如期举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