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仰朝乔山瓦罐岭,探寻红旗渠精神

恒河沙

<p class="ql-block">初秋时节,天高气爽,风轻云淡,正是登高望远、叩问历史的好时候。我怀着敬意奔赴扶风县乔山瓦罐岭,既要赏山间景致,更是为了探寻那段刻在山石间的红旗渠记忆。</p> <p class="ql-block">乔山,古名美山,当地人唤作“北山”,它是六盘山千山山脉的余脉,像一条静卧的巨龙横亘在扶风大地,既是泾渭水系的天然分水岭,也藏着数不尽的岁月故事。主峰瓦罐岭海拔1579.8米,山势巍峨挺拔:山顶是层层叠叠的青石,在秋日阳光下泛着古朴的光;山腰丛生着天然野草与灌木,风一吹便漾起绿色的涟漪;山脚则是成片的人工林,槐树、柏树、核桃树、野杏树错落生长,郁郁葱葱的绿意将山体裹得紧实,满是生机。</p> <p class="ql-block">沿着山间小径缓步前行,思绪不自觉飘向过往。3000年前,这里还是郁郁苍苍的原始森林,万木争荣;可近代以来,受“大炼钢铁”等过度砍伐、开荒影响,乔山一度沦为荒山秃岭,满目萧瑟。直到上世纪60年代,林场陆续建起,人们一锹一苗地植树造林,才让这片山重新披上了绿装。</p> <p class="ql-block">幸得“岭主”郭多武先生引路讲解,我很快抵达了瓦罐岭红旗渠遗址。虽已历经数十年风雨,渠壁的凿痕、隧洞的轮廓仍清晰可见,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看见当年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这条被称作“扶风红旗渠”的工程,是7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期的不朽杰作,至今仍在滋养着周边群众。</p> <p class="ql-block">回溯1976年,黄堆人民公社的干部群众,在时任公社党委书记张志孝、副书记兼总指挥陈林的带领下,凭着“愚公移山”的韧劲,开启了找水、引水的硬仗。没有先进设备,他们就人抗肩挑、连拉带抬;面对坚硬山石,他们就硬打硬挖、昼夜不休。历时4年半,硬是在山中凿出1157米长的隧洞(进口300米、出口807米),修了6300米长的渠道,还架起7500米高压线路、铺了15公里盘山路。当清澈的水流进沿山农林区和杜城村时,这片曾受“吃水难”困扰的土地,终于迎来了“救命水”。</p> <p class="ql-block">站在渠边,指尖抚过粗糙的渠壁,心中满是震撼与敬佩。这不是一条普通的水渠,而是一座刻着“扶风精神”的丰碑——18.4万个工时的付出、3.4万立方米石方的凿挖,凝聚着一代人的汗水与智慧,更彰显出“决心大、干劲大、震动大”的瓦罐岭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最生动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瓦罐岭的故事,远不止红旗渠这一段。这里曾是姜子牙与闻太师交锋的古战场,金戈铁马的回响似仍在山间萦绕;也曾是扶风北山游击队的秘密据点,当年队员们就是从这里,悄悄为陕甘宁边区运送枪支、棉花与药品。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藏着过往,每一块山石都在诉说历史。</p> <p class="ql-block">登顶极目远眺,关中平原坦荡如砥,沃土间满是丰收的盼头;不远处,法门寺合十舍利塔巍然矗立在周原故土上,静静守护着一方百姓。回头望,新近开通的麟法高速穿山而过,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壮举,不正是新时代瓦罐岭精神的传承与延续?</p> <p class="ql-block">此次仰朝瓦罐岭,收获远不止风景。我读懂了红旗渠里流淌的精神力量,更明白“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道理——无论个人还是集体,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团结的力量,就没有跨不过的坎、克服不了的难。下山时再回望,瓦罐岭在秋日余晖中更显庄重,那条红旗渠的水,不仅流淌在山间,更流淌在扶风人的心里,也流淌进了每一个追寻精神力量人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