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的证词

湘雨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千百年来,陆水河默吟着波澜不惊的歌谣,舒缓而静默地流过赤壁这片被金戈铁马淬炼过的土地。这条古老的河流,每一朵浪花都在讲述着故事,它见证了三国烽烟,承载着文人墨客的千古绝唱,也记录了普通百姓的悲欢离合。如今的陆水河依然静静流淌,只是那些金戈铁马、诗酒风流都化作了河底最温柔的沙。而今,更多时候它只是一面温驯的镜子,映着两岸四时风物,映着赤壁人民安宁而富足的流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站在河边,我的目光被那些散落在河水中央的混凝土桥墩吸引——那是粤汉铁路的历史遗迹,它们身形敦实,饱经风霜,肩上却早已空无一物,但依然固执地守着各自的位置。它们像历史遗落在河床上的巨大惊叹号,又像几方未经雕琢的墓碑,无言地矗立、沉默地见证。我不禁感慨,这些无言的巨石,究竟见证了什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一个寻常的夏日午后,一位坐在河岸边垂钓的银发老者解答了我的疑问:“孩子,你知道吗?这里曾经是战火纷飞的地方。”老人用沙哑而坚定的声音讲述。蒲圻地处湘鄂咽喉,被誉为湖北的“南大门”,又在粤汉铁路线上,是战略重镇。抗战时期,这里曾见证了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的硝烟烽火。粤汉铁路从广州直通武汉,全长1059.6公里,是连接华南和华中的命脉与直通香港的国际通道。“七七事变”发生后,过半数的海外援华军火、粮食、汽油等物资都是以香港为起点,经由广九、粤汉铁路运往内地。可以说,这条铁路线自诞生起就经历了许多苦难和荣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你看那河里的桥墩,”老人眼睛望着那些残柱,声音哽咽,“当年,这里是敌我双方相争的战场。”武汉会战期间,粤汉铁路承担繁重运输任务。它向武汉运送约54万吨军需物资,开行2000多列军车,输送部队200余万人次。正因为如此,这条铁路成了日军重点轰炸的目标。从1937年日军空袭武汉到武汉失守,日机向粤汉铁路共投下了三千多枚炸弹,沿线车站和桥梁几乎惨不忍睹。武汉沦陷后,为迟滞日军南侵长沙,国民政府当局下令爆破部分铁路线段。敌我双方的持续轰炸和破坏,使得这条铁路破碎断续,老人说:“这是象征着国殇的历史见证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蒲圻人民面对野蛮残忍、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国主义,不畏强暴,面对日军的暴行,他们奋起反抗,工人、农民、士兵、社会各阶层人士,无不同仇敌忾,群众性的抗日杀敌运动普遍展开,涌现出一个又一个英勇的抗战志士和民众奋起抗战的动人故事:蒲圻金紫山等地400多位红军战士和游击队员到达平江,奔扑抗日前线;22位蒲圻籍战士参加了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粤汉铁路北段沿线数万农民,自发帮助摧毁铁路,以干扰日军南下的补给线;羊楼洞的民众,在敌机来袭时放出成千上万的鸽子与乌鸦,漫天羽翼竟也化作屏障,遮蔽了杀机;白云庵民众积极支持共产党的抗日活动,与敌隔河对峙达七年之久,经常偷渡石坑渡口,到对岸破坏日军军事设施……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都用自己的方式,为那座用血肉铸成的新的长城,添上了一块砖,一方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民众抗日如火如荼,带领人民走出黑暗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地方党、政、军组织。这些组织带领蒲圻广大军民,与日军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在日寇兵临城下之际,鄂南特委书记何功伟于南门外鲫鱼桥白骨亭的密林深处,秘密召集张进、江国忠、叶佩华三名党员,成立了中共蒲圻县特别支部。这微弱的星火,在漫漫长夜中,点燃燎原之势。李平,这位从蒲圻金紫山走出的“大山骄子”,与江渭清等同志一道,奔走于湘鄂赣边区,创建了鄂南抗日挺进队、独立五团等一系列武装力量。他们像一把把尖刀,插向敌人的心脏。李先念的新四军五师、王震的八路军南下支队,先后转战于此,开辟了咸蒲崇、嘉蒲临抗日根据地。1943年7月,新四军五师十四旅41团的战士们在垸子洲的阻击战中,以一个排的兵力狙击敌人3000余人,十八名被俘将士血染枫桥;1945年6月,八路军南下支队在洪山寺全歼伪军“皇协和平第二师”,这是蒲圻境内对日伪的最后一战,赤壁迎来了胜利的曙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听完老人的讲述,我仿佛看见那段峥嵘岁月在眼前重现。浑身似乎被一种复杂的情绪填满:屈辱与悲愤交织在一起。此刻,我深感敬畏——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的“新长城”,不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每一次抵抗外侮的集体记忆的延续吗?而今,城市高楼林立、街巷繁华,百姓安居乐业,高铁如巨龙般在祖国大地上纵横驰骋,那些先烈们的理想与愿景早已照进现实。曾经的屈辱与压抑,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找到了方向与出路——从困顿潦倒、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英勇斗争,最终迎来国泰民安、繁荣昌盛,无数中华儿女以生命为笔、鲜血为墨,共同谱写了一首激荡民族精神的壮丽史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夕阳西下,河水泛着金光,我和老人并肩站在岸边。陆水依旧静静流淌,三个桥墩的棱角被余晖染成金色,它们的倒影在水中摇曳,像三个鞠躬的老兵,用伤痕累累的身躯,诉说着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一阵风吹过,我仿佛听见了当年的炮火声,听见了战士们的呐喊,听见了《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这些声音,和陆水河的流水声混在一起,在暮色中回荡。天完全黑了,桥墩隐入夜色,但它们依然在那里,像一个个沉默的哨兵,守护着这段记忆。我知道,只要河水还在流,这些无言的证词就永远不会消失,它时刻提醒后人:勿忘国耻,铭记历史,珍爱和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别说明:此文涉及的历史资料来源于赤壁市史志办编制的《赤壁抗日战争纪略》和赤壁市档案馆展出的“千年赤壁,魅力新城”抗日烽火篇解说词。)</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