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赤土吊桥(终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感受一座桥的历史,我驾车从天津东外环出发,辗转经津北公路、空港经济区,驶入津汉公路。导航告诉我,距离那座桥,愈来愈近了。</p><p class="ql-block"> 我与赤土村同在一个区,却没有到过那里,更没有见过那座以它命名的桥。路程虽远,我却愿意一直开下去。这样似乎更能领略“大东丽”的幅员辽阔。正值农历末伏的立秋时节,大地生机盎然,目之所及,天高云淡,皆如画卷。</p><p class="ql-block"> 源于城镇化改革,赤土村人同邻村一样,搬进了华明家园。新的环境带来了新的生活习惯,新的事物也改变了人们的许多观点。但再变,那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不会磨灭。也许,一座籍籍无名的村庄不算什么,但华夏文明是从农耕发展而来,在中华大地上有无数村庄的存在。三千年文化薪火相传,我们的村庄各有各的出处与灵魂。在国家危亡时刻,总有前仆后继的农村儿女,为了民族大义,将血肉之躯投入到革命的洪流当中。千千万万的村庄更是建党以来,助力国家完善成长的隐秘根基。</p><p class="ql-block"> 我在《天津东郊村落文化留记》一书中读到,抗战时期,天津市东丽区赤土村村民与鬼子顽强斗争的记述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对“跑爷”魏义才和长工魏国亮的事迹印象尤为深刻。虽时过境迁,读来仍觉心潮澎湃。 </p><p class="ql-block"> 据东丽史记记载,现今的赤土吊桥原为欢坨大桥。抗战时期鬼子盘踞在大桥旁,控制金钟河地区的交通枢纽,扫荡两岸的村庄,破坏抗日组织,附近人民饱受烧杀抢掠之苦。赤土村原名赤碱滩,是中共冀东地下党根据地。当时身为民兵队长的魏国亮,带领大家配合武清、宝坻、宁河民兵小队开展抗日活动。1945年6月日军在桥头修建碉堡,更加频繁地作恶。魏国亮深谙水性,在夜间独自潜入金钟河侦查桥梁结构。后在区小队的掩护下,再次携带汽油摸至桥下点燃,成功摧毁了大桥。这一行动迫使日军撤走据点,为华北地区的抗日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解放战争期间,赤碱滩人民还参与了破坏国民党军铁路等各项敌我斗争。为支援平津战役,魏国亮更是不顾严寒,带领村民在金钟河上搭建浮桥,为共产党的快速成功迈进了一步。</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将赤碱滩村民与敌人斗争的事迹定为红色传承,将赤碱滩更名“赤土”。赤土之名寓意深刻,是赤土人的骄傲。1965年为方便两岸百姓通行,也为还原历史,东郊区重新修建了吊桥。为纪念战斗堡垒般的赤碱滩人民,人们称桥为“赤土吊桥”,被视为战备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边行边回想间,车子在金钟河北岸的大堤上停留。大堤是一条不算太宽的柏油马路。沿大堤往东可到达赤土吊桥。走不远便见大堤两侧的树木,森严如壁垒般矗立。我是怀着敬仰之心而来,有些按捺不住情感的起伏。我不想匆匆越过它们,于是站在原地,向这些树木行了长久的注目礼。</p><p class="ql-block"> 堤北多为槐,堤南则是榆。守在战备桥旁,它们的挺拔可与战士媲美。既然父辈要栽种它们,那么它们一定蕴藏着生命的密码。它们盘根错节固守堤坝,于春天里结出果腹的花朵,成为贫瘠时期的养育者。它们质地柔韧是做水车的好原料,所以,它们也是中华几千年农业灌溉的参与者。</p><p class="ql-block"> 沿大堤继续向东,阵阵风拂起茂密的枝蔓,河面上时隐时现出吊桥的身影。虽然心里早有准备,但看到桥的那一刻,我的内心还是一惊。身体里的热血直冲脑门,双臂却泛起凉意,起满了鸡皮疙瘩。站在桥头,暗红色的吊桥看上去深沉内敛,而往往深沉内敛才会饱含真挚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吊桥修有门楼,门楼上方飞檐斗拱,是典型的中国式木制建筑。两端门头的瓦顶下,各压置27根一米多长,直径三四十公分的原木。三节为一摞共九摞紧凑在一起,不管有何用意?却也精简别致。不仅对桥头起到了稳固性的作用,也足够在突发情况下一两人抱一根在水上漂流。 </p><p class="ql-block"> 从桥北一步步向南,桥身微晃时我的心跳也慌乱了。桥身两翼有粗细不等的钢缆,厚厚的锈迹显现着吊桥不再年轻。驻足桥面环顾,金钟河水波涛涟涟,时而有鱼儿跳跃水面。当轻风吹过脸庞,河水携着淡淡的鱼腥味扑面而来,令人仿佛穿越到新的时空。 两侧岸边野荷娇嫩,虽过了开花的时节,但翠绿小巧的荷叶挤挨在一起绵延不断,在太阳的直射下,闪着一尘不染的光晕,为金钟河增添了生命的活力。</p><p class="ql-block"> 时光最能淘洗事物的归处。一艘旧木船泊在北岸,与南岸的几棵老柳遥相呼应。船身斑驳静静置于草丛中,成为游客遐想的坐标。不知这艘旧船属于谁?也不知船经历过什么?只看到她像一位沧桑的老人,一定历经过金钟河两岸人的欢乐与忧愁。此刻,她卧于河岸继续接受着大自然的洗礼。也许她正在用船的名誉向妈祖祈福,祈福东丽这片沃土顺遂平安。</p><p class="ql-block"> 吊桥长足有百余米,我从心惊胆战地走在吊桥上,到渐渐地沉醉于河岸的风景。当双脚终于踏上吊桥南岸,见到是崭新的柏油马路与一望无际的绿叶松涛。这就是曾经赤土村的原址,现今这里已成为华明郊野公园,也是高端果蔬园区和东丽红色旅游基地。顺着岸边规整的木制阶梯,一步步走向岸边,一处偌大的观景台令人视野开阔。凭栏远眺,金钟河风景无限。低头俯视,灰青色的河水深不见底。河面看似平静,想必深处却在暗流涌动。</p><p class="ql-block"> 胡张庄与赤土村紧邻,都在金钟河南岸。我家先生正是胡张庄生人长大。听他说过不止一次,金钟河水是有潮汐的。涨潮时河水可瞬间升到堤坝高处,非常危险。落潮时陡峭的堤坝成坡状,如镜面一样光滑。过去在金钟河捕鱼抓蟹时,常有人在涨潮时双腿陷在淤泥,因来不及拔出而失了性命。可想而知,当年魏国亮在深夜下水探知吊桥情况,是多么的凶险。</p><p class="ql-block"> 我曾走过安徽黄山脚下许多的小桥流水人家,也曾坐过周庄水镇摇桨的小木舫,船娘吟唱的吴侬软语需令人闭眼品味。而金钟河呢?还有河上这座吊桥呢?站在桥下抬头仰视,赤土吊桥展现的是中华儿女的大工匠精神,创造美好社会的也永远是我们的普通人中的手艺人。而站在桥上让人领略的是,大河奔流的豪放,是守我国土的尊严,是赤土村与金钟河两岸人民的英雄气概。</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挺直腰板,以坚毅的目光看向世界。当今的中国,从古代的谋略探索,到近代的沧桑迷茫,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奋起突破。一条复兴之路,在祖先淬炼的智慧中,在领航者的审时度势中。在我中华飘逸的青衿里,不只有胸怀万卷,还隐隐闪现着秦剑的寒光。</p><p class="ql-block"> 回首初入学堂时,知晓了桥是巧夺天工的存在,如赵州桥。还是少年读书时,知晓了桥是国人心灵深处的挫伤,如卢沟桥。再后来我看到,中华之桥,跨越江、跨越海,直至跨越了山峦,走出国门。而今年岁渐长,我似乎看懂了桥的多重含义。从唐昭宗留给钱镠的丹书铁券,到燕王朱棣御赐给赤土人的祖先,魏铨、魏朝两兄弟的龙票,这都是构建社会的重要历史桥梁。</p><p class="ql-block"> 让中华风雨兼程的史册里,再多些定国安邦的辉煌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人依旧为梦想筑桥。赤土村不只这一座吊桥,还有很多说不完的故事,如人物、寺庙、神马泉的传说等等,每一段故事里都饱含着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林林总总,终成为时代传承的一道道桥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刘均红 东丽文化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