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楼影流年:一座老校楼的精神传承</p>
<p class="ql-block">站在那幢苏式风格的老校楼前,阳光在红砖墙面上投下斑驳的影子。这幢始建于1958年的建筑,曾作为山西矿业学院的主楼,见证了近万名莘莘学子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尤其是华北地区和煤炭系统的各个岗位。老职工们抚摸着粗糙的砖墙,仿佛能触碰到那些被岁月封存的记忆——晨读时回荡在走廊里的读书声,实验室里彻夜不熄的灯光,毕业季里飘飞的学位帽。这幢楼不只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个人才摇篮的具象化存在,是几代矿院人共同的精神图腾。</p> <p class="ql-block">如今,这幢楼的正门上方挂着“太原市外国语学校 理工大校区”的标志,下方则是“启智明德 笃行致远”的标语。阳光洒在红砖墙上,映衬着楼前停放的几辆摩托车,天空晴朗,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这里,从矿业学院到外国语学校,从红砖老楼到现代化教育的象征,一切都变了,又似乎什么都没变。</p> <p class="ql-block">走进校门,门口上方的电子显示屏上写着“明德 笃行致远”,并滚动播放着开学标语。这是外国语学校理工大校区的正门,也是老楼新生的见证。曾经的矿院精神,如今化作新的教育理念,继续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p> <p class="ql-block">站在运动场边,可以看到远处的教学楼,楼顶上“太原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的字样清晰可见。跑道和篮球场一应俱全,学生们在阳光下奔跑、打球,笑声回荡在空气中。这是一幅充满活力的画面,仿佛在诉说着老楼的新生不仅仅是建筑的延续,更是教育精神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教学楼前的篮球架和跑道旁,学生们三三两两地走着,有的在讨论功课,有的在嬉笑打闹。楼顶的“太原理工大学附属中学”标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在提醒着我们,这幢楼承载的不仅是过去的历史,更是未来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阴沉的天空下,运动场依旧宁静,篮球架静静地伫立着,跑道上偶尔有学生跑过,留下一串串脚印。背景中红色砖墙的教学楼,仿佛在默默诉说着时间的故事。这里,是新与旧的交汇点,是梦想与现实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校园的运动场上,学生们在跑道上奔跑,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远处的高层建筑与老楼形成鲜明对比,但它们共同构成了这片校园的风景。天空多云,却掩不住这片土地上的勃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时代变迁如同时光的河流,冲刷着一切固化的形态。学校党委审时度势,将这幢承载历史的老楼改造为太原外国语学校理工大校区,这一决策背后是对教职工子女教育需求的深刻体察。优质的教育资源始终是人才引进与留驻的关键因素,一所能让教职工安心托付子女的中学,其价值不亚于一座新建的实验室或研究中心。老楼的新生,恰如传统与现代的握手,既延续了建筑的生命,又赋予了它服务学校发展战略的新使命。这种转变不是对过去的否定,而是在新形势下对教育本质的回归与创新。</p>
<p class="ql-block">老矿院的精神内核从未因建筑功能的改变而消散。"勤奋、求实、团结、创新"的八字校训,依然应当成为今日在这幢楼里学习的青少年们的成长坐标。当外国语学校的琅琅书声与昔日矿院的治学精神在这方空间里产生共鸣,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教育传承。期待这些学子既能放眼世界,掌握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又能扎根中国大地,继承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实业报国的情怀。让老楼孕育新苗,让传统滋养现代,这或许是对这幢历经沧桑的建筑最好的致敬。</p>
<p class="ql-block">红砖无言,却见证着两个教育时代的交替;楼影依旧,已承载起不同却相通的教育理想。从矿院到外国语学校,变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一代代人对于培育英才的执着追求。这座老楼如同一位智慧的老者,以其独特的方式告诉我们: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建筑的名称,而在于其中流动的思想与精神能否超越时代的局限,永远年轻,永远充满生机。</p> <p class="ql-block">主楼后面,高层楼是理工大住宅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