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东大河是永昌县第一大河流,也是皇城水库的水源地。皇城水库位于皇城滩骆驼脖子处,距离永昌县城约45公里,静静的湖水辽阔澄澈,四周群山环抱,犹如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着这一方群山万壑。水库南面和西南是东大河的主河道,到处长满了河柳灌木,东南边缘处,有处刀劈似的悬崖绝壁,叫石佛崖,据说很久以前,人们在石崖上雕刻了不少石佛像,以求祭拜与祈愿。</b></p><p class="ql-block"><b> 皇城水库一带在明清以前就叫皇城滩,历来就是发展畜牧和避暑休闲的胜地。汉代时,这里是西羌族人放牧的地方,元朝时,成吉思汗之孙、窝阔台之子——阔端做永昌王,在此修建永昌王城和宫殿,其嫔妃眷属就住在这里。永昌王城遗址位于皇城水库东南边缘台地上,墙体残高约2至3米。遗存的土墙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沧桑变迁的实物记录。</b></p> <p class="ql-block"><b> 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和 影友们去东大河的娘娘桥和金龙坝游玩,静坐在东大河的娘娘桥的河畔,一缕野花沁人心脾的清香随风而来,凝望河水,思绪奔涌,思考已久的关于东大河的文字,开始在脑海里萌动和飞翔。。。 就像许多古老的文明都是从一条河流开始的一样,东大河也因其特殊的地域环境与人文历史,形成其不同的生命形态和美,养育着生活在它周围一代一代的生命。</b></p> <p class="ql-block"><b> 东大河,属河西走廊内陆河石羊河支流,因流经永昌县东部,故名。上游有直河、斜河,均源于青海门源县境内祁连山冷龙岭大雪山,东北流经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滩草原,出祁连山入永昌县东河地区。</b></p><p class="ql-block"><b> 东大河之水,从遥远的祁连深处黑河、直河奔涌而来,浪花如雪,裹挟着千山万壑的呼吸,带着滋润家园的神圣使命,冲出老虎沟和金洞沟山口以及东滩草地,奔腾欢悦来到皇城水库。传说洪荒时代,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慈悲拂袖,一把金沙撒入咆哮奔腾的激流之中,于是湍急的河水骤然平缓,驯服地滋养田地和村庄,汩汩流淌。</b></p><p class="ql-block"><b> 东大河之“大”,单凭水势石威,尚不足道尽其中深邃。是永昌“都江堰”——金龙坝一坝清水里的智慧与世代坚守。在永昌县东寨镇头坝村转涧口,东大河似一条银色的丝带蜿蜒向前,金龙坝遗址在潺潺的流水声中静静矗立。这座始建于明朝,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多次修缮的水利工程,由引水槽、坝体、隧洞、明渠构成完整系统,在遗址西岸山体悬壁上,雕刻一尊“龙神”造像,“龙神”戴冠、宽衣、长袖、大袍,衣冠轮廓清晰,有圆形头光,两侧各有一名侍从似书生装扮,一人手持仪仗扇,一人手捧红鲤鱼,侧身恭立,寓示“风调雨(鱼)顺”。崖壁山顶的3块自然卵形大石上,刻有“维修金龙坝记”碑文3篇,记载了重修金龙坝的时间及工匠,分别是“康熙二十八年”“康熙三十一年”“乾隆四年”,金龙坝的名字源自一则古老传说,据说,隧洞开凿时遇黄色灵蛇,古人视蛇为“小龙”,而龙掌水脉,遂得名“金龙”。“头坝村的高,大水不让浇”。位于东大河中上游的头坝村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谚语,因为地势原因,村子长期“守着大河喊口渴”。金龙坝修建后,汩汩清水才顺着隧洞流入村庄,干裂的耕地得以滋养,村民的水缸从此不再见底。而这改变的背后是数代人浸透汗水的坚守!</b></p> <p class="ql-block"><b> 东大河之“大”,历经千百年时空深处所积淀的古老传说与丰盈的民间记忆。传说在远古的时候,这永昌的两条河流经常泛滥成灾,在帝尧陶唐氏时期,帝尧摄行天子之政时,命大禹治理。大禹来到了河西治水,察看水情。他发现祁连山中段有两条河流洪水泛滥,是因为西大河源头有大小两条乌龙常嬉戏玩水,兴风作浪。东大河源头有一条大白龙耍水。大禹按照玉帝御旨,使用玉帝所赐宝剑,先将两条不思悔改的乌龙压在了西大河源头的两座大山下,并命令他们不断吐水,谢罪于生灵。后来,人们就称这两座大山为大乌龙和小乌龙。东大河源头大白龙有悔改表现,大禹便命它播雨贮水,立功赎罪。大白龙心想,播雨自己的强项,这贮水可就难了,只好去找东海龙王帮忙。东海龙痛快地答应了大白龙的请求,来到祁连山,大白龙播雨,东海龙王则贮雪结冰。连续数月,祁连山银装素裹,大白龙贮水的愿望完成。适时播雨、积雪贮水,千年后,大白龙升入天界,但还是会时常降甘露护佑祁连,几千年来,一直川流不息,养育着这里的千万生灵,成了凝固在悠悠岁月风烟里的一个千古传奇。</b></p> <p class="ql-block"><b> 东大河之“大”,是因为常年给金川河输水到金川峡水库,常有天鹅、白鹭等多种鸟类舒展洁白羽翼,悠然掠过水面,倒影如诗如幻,库区内有很多鸟类栖息繁衍,有人称之为天鹅湖,仿佛伸手就能触摸到苍穹的宫殿,东大河之水滋养了东河地区及下游大地生生不息的人间烟火。晨曦晚照时节我们影友们常来皇城水库和夏日塔拉草原、直河以及斜河河边拍照,凝望河水,水波粼粼,映出天光云影,映着蓝天,白云,绿草间悠闲自在的牛羊。河水川流不息,将老虎沟,金洞沟、一棵树等支流如沉潜于水底的斑斓卵石,经时光不经意的滋养冲刷,愈发圆润而发出熠熠光泽</b></p> <p class="ql-block"><b>东大河之“大”,是因为元代永昌王及其王妃修建的桥梁有关,相传元代永昌王及其王妃曾在此修建桥梁,因王妃安葬于此,后人将此桥称为“娘娘桥”。该桥位于祁连山东大河谷,是通往皇城的必经之路,至今仍保留着“娘娘桥”的名称。娘娘桥故事宛如这清澈的溪流,流淌于永昌大地,流淌于口口相传的民间典故里。岁月如梭,时空转换,如今东大河,其“大”更显于新时代奋进的跌宕画卷之中。两岸层林尽染,青翠欲滴,宛然绿绸铺展,掩映着明镜般的北海子,金川河流域水面。花气四溢,鸟雀啁啾,清音不绝于耳。</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东大河之“大”,何止于历史上的水阔?其大,大在深不可测的历史渊源,大在神话传说的磅礴气魄,大在绿水青山与人间烟火交织的壮阔画卷,水流过神佛的纤纤指缝,流过壮士勇往直前的箭镞,流入永昌大地安宁祥和、琐碎而富有情趣的生活。</b></p><p class="ql-block"><b> 东大河昼夜不息的流淌,如同永昌人民勤劳奋斗的故事生生不息。流水的宏大叙事与琐碎的日常生活都轻轻裹入怀中,一路向北,滋润永昌东河地区和金川河流域的大地。东大河之大,大在人心深处,它是历史长卷镌刻在永昌大地上最生动的活页,是酝酿神话传说的温床,是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源泉,也是安放游子灵魂与记忆的故乡。</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