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说事(610)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图片:作者/作者摄影</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长话短说。</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回忆青春往事,记录过往时光,细说生活故事,描述工作过程,不忘初心,让明天更美好。</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617)</i></b>1991年9月号的《今天》杂志,刊登了我爱人创作的一篇小小说——《战术》。其实,她很早便踏上写作之路,作品曾在杂志上发表。</p><p class="ql-block">这篇《战术》构思精巧,它以一位侦察兵出身的转业干部为主角,讲述其在商海中凭借智慧与勇气,与对手巧妙周旋、斗智斗勇的故事。通过这一情节,生动展现出老兵特有的睿智、精明与正直,这样的人物形象着实令人敬重。</p><p class="ql-block">谁说隔行如隔山?谁说外行就领导不了内行?我爱人笔下的这位业务经理,一出道便如鱼得水、顺风顺水。这篇小小说是我推荐给杂志社徐宝林老师的,最终得以发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618)</i></b>我发表在单位《职工生活》上的新闻报道,自认为抓住了要点、热点,捕捉到“职工建议、意见越多越说明他们关心企业”这一极具敏感度的话题。在企业职代会上,代表们当面向领导提出诸多建议,总经理听后说出这番话,尽显企业行政领导的管理智慧。</p><p class="ql-block">当时,身为工会干部的我筹备并参加了职代会,亲历全过程,深受启发,便以此为题撰文。后来,这篇报道被多家媒体转登,还获得全国轻工第6届好新闻年度评选二等奖。</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619)</i></b>1991年8月22日,一份散发着墨香的《西泠报》新鲜出炉,在这份报纸上,刊发了我以“晨雨”为笔名精心创作的小小说《想回厂去》。</p><p class="ql-block">报社主编特意打电话给我,满是赞许地说道:“你这篇作品特别应景,与当下的时代潮流高度契合。在混沌时期,人心就像被狂风搅动的湖面,满是躁动与不安。而你笔下所描绘的这些矛盾体,恰似投入湖心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让读者们感同身受,仿佛看到了自己内心的挣扎与渴望。”</p><p class="ql-block">听了这番话,我心中不禁泛起一丝窃喜。或许,真的是我敏锐地抓住了时代的脉搏,那些灵感如同汩汩清泉,不受控制地涌向笔端。我用文字记载下了当时那段独特的生活交响曲,那里面有工人们对工厂的眷恋与不舍,有对未来的迷茫与憧憬,更有在时代浪潮中努力寻找方向的坚定与执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620)</i></b>那些年,我在工会工作,为组织职工开展读书自学活动尽心尽力。当时企业领导支持,职工风气正、学风浓、人心齐、志向高。许多人通过自学考试获大专、中专文凭,不少人参加书画、音乐、舞蹈培训班,岗位自学蔚然成风。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劳动竞赛理论研究会、新闻写作兴趣班、文学创作交流学习班等,吸引大批中青年职工参与。</p><p class="ql-block">1991年9月,我邀《芜湖日报》几位主任记者到企业开展三天新闻写作培训,让基层干部群众认识到新闻报道重要性,掌握写作技巧,培养了一批通讯员骨干。</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621)</i></b>《芜湖企业研究》是芜湖市企业家协会主办的理论刊物,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挂帅,主管部门领导参与编委会,号召力与影响力颇大。</p><p class="ql-block">该刊1991年第3期刊载了我的论文《警惕实施“共保”合同中的单项行为》。文章刊登后,引发市有关部门领导重视,他们在工作布置中加以改进、强化与完善,取得了良好效果。</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622)</i></b>1991年,《安徽工运》杂志增刊《工运理论研究》第二期“安徽省第六次工运理论研讨会专辑”收录了我的获奖论文《警惕实施共保合同中的单项行为》。该文先在芜湖市工会理论研讨会上获一等奖,后经市总工会推荐,参加了安徽省工运理论研讨会。</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623)</i></b>这篇论文是作者为芜湖市工运理论研究会“劳动竞赛专题研讨会”撰写的交流论文。经评选,我撰写的《关于改善企业劳动竞赛环境的探讨》获一等奖。</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624)</i></b>这是作者主编的10月出版的《职工生活》报。</p><p class="ql-block">本期报纸聚焦“如何迅速摆脱企业困境”展开大讨论,众人集思广益、大胆建言,甚至严肃批评,对企业的浪费、败家子行为予以谴责,成效显著。为此,我撰写了大讨论的综述。</p><p class="ql-block">此外,报纸刊载了我以“远程”为笔名创作的小说《送你一束梅花》。小说讲述一帮武警战士为球赛打赌,以商场服务员笑或不笑定输赢的荒唐故事。青春气息跃然纸上,真挚战友情溢于言表。为博服务员一笑而订鞋的战士,因“莽撞”让靠微笑支撑生活的癌症女孩“梅花”,在取鞋途中倒下……世间美好于细微处绽放,热爱生活者永不会被遗忘。</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625)</i></b>1991年,我参加了中国轻工记协无锡培训班,跟随国内新闻采、编、排版大咖及摄影名家学习,收获颇丰,学到了许多过去未曾知晓的知识。</p><p class="ql-block">《中国轻工记协会刊》报道了此次活动,我们的合影以及学习、实习照片登上了封面。今天重温,想想当年不到30岁的我,年轻、率真且颇有思想。最关键的是,我胆大,敢于写大特写,批评不良社会现象,揭露社会问题,与不正之风作斗争。要是放在今天,或许我会三思,或许胆子会小一些,不敢再锋芒毕露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626)</i></b>作为《芜湖工运》双月刊的特约编辑,我在该刊第5期以笔名雨情发表了长篇通讯《粗活细干——记芜湖百货站王家巷仓库副主任袁春香》。通讯详细介绍了这位共产党员、劳动模范扎根基层,脏活、苦活、累活抢着干,加班加点不计报酬,自下放上调入职第一天起便兢兢业业、勤勤恳恳,20年如一日的事迹。通讯发表后,受到广大干部职工认可,为大家树立了标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627)</i></b>10月出版的双月刊《芜湖工运》第5期上,登载了我创作的小说《抓赌》。小说讲述了一个“赌徒”的惊天逆转:他被警察抓去罚款后幡然悔悟。赌者大多智商不低,若能将才智用在正道上,便是人才,作品中的主人公正是如此。</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628)</i></b>作者当年以“远程”为笔名,在《芜湖工运》杂志上发表小说《临终之前》,刻画了一位香烟品吸师的职业操守与习惯,令人哭笑不得。这篇拙作先发表于本单位企业报,后获1991年全国轻工企业报优秀文学作品评选三等奖,似得到了读者与评委专家的认可。</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629)</i></b>1991年《商业文学》第3期刊发了我的小小说《假如》,该文获全国商业“广元杯”小小说征文优秀奖。</p><p class="ql-block">这篇小小说主人公有原型。当年,我们单位有位普通女职工,为人朴实,穿着朴素,从不张扬,甚至默默无闻。后来我私下了解到,她父亲曾是省商业厅厅长。还有一位从事机关工作的普通老职工,一次与他闲聊,得知其过往和家庭情况,原来他叔叔是国务院张姓副总理。这些人都在平凡岗位上打拼,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另一方面,足见当年老干部们的家风与作风,令人敬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630)</i></b>这张合影定格于1991年10月,画面中的主角是时任站团委书记的梅明喜。他与我一同住在单位宿舍,其工作与我们工会的业务多有交集。身为群众团体的一员,我们交往密切,合作起来十分愉快。</p><p class="ql-block">后来,他毅然投身商海,奔赴海南航空。彼时,原商业局团委书记奚彩云已先他一步下海,在海南航空闯荡。梅明喜投奔而去后,凭借自身的能力与拼劲,在那边干得风生水起。</p><p class="ql-block">若干年过去,他不断加速进步,最终成为海航集团的高管。如今,他任职于广东某航空地服公司,担任副总经理一职。</p><p class="ql-block">“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梅明喜用自己的人生轨迹,生动诠释了这句话的真谛。</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631)</i></b>10月28日,我们接到一项“美好”的出差任务——工会与行政办公室的同志一同前往南京,看菊展、游秦淮河,还参观娱乐场所。工会花福敏主席称,让大家长长见识、开开眼界,好好在南京玩一玩。</p><p class="ql-block">芜湖到南京不过百公里,往返便利。可为何要组织人员公款旅游?我十分纳闷。花主席让我带上相机,任务只有一个:负责拍照,见啥拍啥。我也趁机给自己拍了张。</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632)</i></b>南京的菊展美轮美奂,宣传工作也做得颇为到位。然而,当我细细观赏一圈后,却觉得与咱们芜湖的菊展相比,还是稍逊一筹。芜湖的菊展起步早、规模大,且年年如期举办,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极具吸引力,每年都吸引着无数人前往观赏。</p><p class="ql-block">在南京游玩期间,我的照片皆由梅明喜负责拍摄。当时我并未过多在意,可如今再翻看这些照片,却发现大多数照片里的人物都像是没了脚的“残疾人”。这可真称得上是摄影的一大败笔啊!</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633)</i></b>拍照是拍照,游玩归游玩,可工作绝不能耽搁。花主席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讲,单位那座几千平方米的五层办公楼,一直以来利用率都不高。总经理胡之坤有了新打算,想把它改造成全省规模最大的娱乐城,还把这项重任交给了工会负责、办公室协助。此次南京之行,正是为了学习经验而来,所以大家就尽情地玩吧,但也要把该学的记在心里。</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634)</i></b>工会负责此事,任务不轻。</p><p class="ql-block">单位大楼来历复杂,原属芜湖工业品贸易中心。1986年,国家赵大领导号召各地组建工贸中心,这栋楼随之建成。商业局从各企业抽调人员组建,几年后经营困难,小摊难撑大局,主楼贷款利息成了沉重负担。为甩包袱,这栋楼被划归我单位,债务也随之转移。</p><p class="ql-block">即便身处南京菊展现场,我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635)</i></b>彼时,位于市中心的工贸中心大楼一夜之间“变身”为芜湖百货站业务大楼。可这大楼空间宽绰,大量区域空置,显得空荡荡的。为了实现“闲置屋”的有效利用,总经理打算豪掷五百万,打造安徽最大的娱乐城,将其作为对外开放的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然而,这种游走于政策边缘的生意,公家根本做不起来。果不其然,没两年大楼便包给了私人,单位只能收点租金聊以慰藉,那几百万投资就像打了水漂,没了声响。不过,这都是后话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636)</i></b>这张合影里,有办公室人员、团委书记、驾驶员和工会同志。我们怀揣美好愿景,一心想为企业出大力、办大事,心潮澎湃地前来南京考察学习,欲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搏击一番。</p><p class="ql-block">可对于筹备娱乐城这事,我们一概不懂。</p><p class="ql-block">后来,单位又组织筹备人员奔赴海南,去见识那花花世界、“开洋荤”,还在海口最大的娱乐城找到了施工单位,也寻得了购买音响设备的渠道,那时是万事俱备,等待东风。</p><p class="ql-block">再后来,一切事与愿违,以后的图说将作解读。</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637)</i></b>驾驶员姚尚荣与我同住一个单元,他住一层,我住四层,这是我俩在南京的合影。</p><p class="ql-block">我们同年退伍,他是广空部队的志愿兵,资深驾驶员,为人忠实可靠,不像某些小车驾驶员那样见人下菜碟,只巴结上级、轻视下级,摆不正自身位置。</p><p class="ql-block">我们有过多次合影。后来才知,他也属于参战老兵,不过是待命部队成员,时刻准备奔赴战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638)</i></b><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1991年,</span>《芜湖工运》第4期“企业报集翠”栏目中,转载了我发表于《职工生活》的新闻报道《职工建议越多越说明他们关心企业》。这篇报道就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泛起了层层涟漪。</p><p class="ql-block">看来,优质的新闻,总能如磁石般吸引人们的目光,引发大家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639)</i></b>在1991年《芜湖工运》第4期上,我的小说《送你一束梅花》精彩亮相。故事始于一场带着恶作剧意味的打赌,它像一根无形的红线,将一群战士与百货大楼里那位漂亮的营业员姑娘牵系在一起。</p><p class="ql-block">战士们满心想着逗这位年轻营业员姑娘展露笑颜,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各种新奇古怪的招数轮番登场。然而,姑娘总是嘴角微微上扬,带着一抹淡淡的笑意,那笑容如同春日里薄雾笼罩下的花朵,朦胧而又神秘。可谁又能想到,这看似云淡风轻的笑容背后,竟隐藏着巨大的身体病痛,仿佛一座无形的大山,沉甸甸地压在她柔弱的肩头。</p><p class="ql-block">直到有一天,战士们终于知晓了真相,这场充满戏剧性的“闹剧”悄然散场。此时,那束承载着特殊情感的“梅花”,在岁月的映照下,显得愈发珍贵,如同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闪耀着温暖而动人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x3s0w7" target="_blank">岁月如歌(43)</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