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山红石峡揽胜

曹雄

云台,即高耸入云的台阁。华山北峰,四面悬绝,上冠景云,下通地脉,巍然独秀,有若云中楼台,故名云台峰。道家喜欢在类似境界修道而羽化飞仙。因此李白《古风》之十九曰:“邀我登云台 ,高揖卫叔卿” 。这个卫叔卿,即传说中的仙人。汉武帝闲居殿上时,卫叔卿曾乘云车驾白鹿来见他,羽衣星冠颜色如童子,气质非凡。自言自己本中山人。武帝倨傲失礼,叔卿不乐,遂驾云倏忽而去。武帝命儿子往华山寻他,却见其与仙人下棋,气宇轩昂,却不得见。由是可知,所谓云台者,道家仙人所居地,自然云雾缭绕,危峰孤兀,遗世而独立,非寻常山峦。其非常之景,常置于险远,非有志有道者不能往。 最早见于典籍的云台山当属四川广元苍溪县城东南18公里处云峰镇境内的云台山。时期,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在川西、川北和汉中地区设道场或教会布道,这座云台山也是张天师修道、炼丹、施法、升真之所。它的名气应当早于河南焦作修武县境内的云台山。至于修武云台山,可以上溯夏商,下至明清,历代文人墨客不绝于此,著名如西晋竹林七贤。但近代,渐渐被堙没。人们几乎不知,太行山南麓有此非常境界。只是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旅游业兴盛,有识者才想起了它,前往探幽。发现千万年来,在太行山隆起的地质构造背斜向上和水蚀下切中,形成了一处处双崖对峙的峡谷,动态的瀑、泉、溪、潭。它们交相作用、映衬,构成了旷奥兼具的"云台地貌"景观,成为河南一大发现。2004年2月13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2014年1月,云台山景区被列入资源型城市重点自然风光旅游区。于是云台山名声大噪,吸引了八方游客,而知名度节节攀升。 送别了京沪杭的学友,银川学人在我的倡议下,决心赴云台山一游。从白马寺出来,举行告别宴后,我们自洛阳东北行近200公里,黄昏时分进入修武县境。温带季风区的河南北部,景观虽然不若亚热带季风区的南阳,但比起大西北来,仍然是青山秀水,千里平畴,原野苍茫。邙山一线的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河南最大的煤炭基地之一的焦作,平原面积远远大于山区。出了修武县城西行许久,北折而行,才看见远山的身影。进入山谷,依然的葱茏毓秀,山崖山坡植被茂密,“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太行山高大雄伟了起来,在夕阳中,凸显出他伟岸的身材。大巴来到一处山间盆地,寻找着预定的乡村旅馆,转了几个圈,打通了店主的电话,在其派来的小车引导下,来到了登临云台山的出发点——岸上村。两层古色古香的小楼,现代化的装修,盆景、版画、书法雕版,显示着主人的品味和文化底蕴。宽大舒适、窗明几净的殿堂和住所,使我们感到了六天以来对住宿从未有的满意。 黎明,吃过早饭,穿过了店前岸上村商业一条街,来到了村前公园门口的广场。云台山几大景区,皆在太行山腹云深处。需要以这里为出发点,乘旅游大巴分赴各自的旅游点登山。 乱,没有标志牌、没有语音引导,更没有秩序组织者。旅游团队,有熟谙程序运作的导游,一个团队就霸占了一辆车,容不得我们插足。辗转广场半小时,才知道我们要去红石峡,须直接从村口坐车。倒返100余米,几辆车过来,已经坐满了人,挤不下我们全体,只有等待一辆上山的车,旅客大部下车,才挤了上去。大巴加足马力,弯弯转转向西北驶去,一路盘旋着上山。那巍峨的大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林木茂盛,气象宏伟,山谷间,流水冲击着乱石,叮叮咚咚。车辆终于在一处山弯的广场上停稳了。这里,往西去,就是红石峡的入口。 和牡丹苑、白马寺一样,不是假节日,却依然是人多,摩肩接踵,川流如梭。排着长队,挨挨挤挤,半个小时才挤进山门。一路爬坡上去,看见了路侧的茅亭和红石峡刻石。该左转上山了,游人拉开了距离,在鸟鸣山幽中,乘兴攀登着,行进在曲曲折折的山道上。清澈的空气,渗透了山野的泥土和花草的芳香,在清晨的微风中回荡着空山鸟语。开始下山了,跨过一条沟壑,转向左侧石壁上的栈道,渐渐上升。红崖壁立,百步九折。栈道扶手外,下临百米深涧。山道险峻处,是半凿岩壁,以树桩混凝土为柱,支撑着临山崖一面的悬空山体。最险峻处,栈道弯进山腹,有一间房屋进深,人贴着石壁,在幽暗中迂回前行,似乎到了幽暝世界。好在栈道宽过一米,全程扶手,才算是有惊无险。 转过山脚,渐渐听到了水声。栈道从原先的大山另一侧宛转西北行,渐渐进入一道幽深 的山谷。流水淙淙,从山腹跌宕而下,两山合拢了过来,头顶似乎就成了一线天。半悬在悬崖峭壁栈道上的人流,像无数蠕动的蚂蚁,慢慢地贴着岩壁移动着,惊叹着大自然的造化,鬼斧神工,造就了如此玄怪绝伦的幽谷。 清澈的一个个石潭,流水鸣溅着,在石丛间回旋、奔流,喷涌而下。栈道完全开凿在半山的石壁里,靠临崖的半墙扶手和定点培植的树桩混凝土支柱支撑着巨大的火成岩山体。遥望蓝天,高不可攀,山与天齐,顶即是天;下临深涧,头昏目弦,心脏紧缩着,似乎气都不敢透出来了。但是,欣喜和惊叹还是充满了我们的胸臆。险、奇、绝、美,可以说是天下无双!雁荡山美,曲曲折折的山道半悬在一道道幽谷中,有景却无险;蜀南竹海,悬崖峭壁上的天宝寨,下临深谷,宛若人间仙境,却没有碧水深潭,山脉灵魂;冶力关苔藓瀑流,绝壁、险道却有限,使人意犹未尽;悬浮武夷山天游峰栈道,俯览九曲溪,美则美矣,却不能称绝。只有这红石线,上临一线蓝天,下临万丈深谷,看瀑布悬泉,听流水奏鸣,观云岩危崖,赏奇花异树,迤逦而行,一步一景,变幻无穷,令人惊叹叫绝,是为人寰奇观! 两山更近了,也就五丈有余,人流从深涧横桥上涌过,回首来路,洞天一景,流水潺湲上远方,隐没在地平线处;眺望前景,山形宛转,栈道迂回,飞瀑、涧流层叠而下,不知源头;下视桥底,碧潭盈盈,前行陡然落下,成为瀑布,喧嚣着从洞天中飞溅而出,远去了,远去了…… 绕过两座深潭,栈道与涧水似乎同处于一个平面,在山间形成了一块较大的平地。白色的山楂花,在头顶绚丽地开着,走下石阶,走过天然而成的石桥,桥左桥右皆是清澈的潭水,岩石上,乔木下,坐满了休憩的行人,仿佛在欣享大自然的恩赐,把对红石峡的依恋,融润在清清的流水中,成为回荡心灵的吟叹调。 我们稍事休息,又复登上对崖半山的栈道。一会儿穿行在山腹中,一会儿渡桥到对崖半山腰周转,终于开始真正上山了。又是百步九折,攀援上升,将深峡幽谷抛到了身后的山林中,登上了两山间的分水岭。眼前豁然开朗。一座巨大的水坝呈现在面前,这就是原名马鞍石的子房湖大坝,主要蓄水抗旱饮用,发电还在其次。大坝左前侧的平台,是红石峡出口的休憩点。登上坝顶,从右侧出去,才是下山与去下一个景点的乘车点。 一泓碧水蓄在山腹中的水库里。太行山有了水,便有了灵气和无限生机。在这里,水库的年龄大于红石峡的旅游年龄。但他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