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文化园之十三桥

城市晨光

<p class="ql-block">美篇号 9218967</p> <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共十三篇,按照顺序分别是: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孙子文化园”以《孙子兵法》十三篇为主题,设计建造了十三座特色桥。每座桥头皆立铭牌一块,简介兵法中该篇的内容、桥之设计灵感以及历史上该篇运用的典型战例。游文化园,观桥之精美造型,感十三篇之灵感,悟《孙子兵法》之军事思想集大成,由衷叹曰:《孙子兵法》,兵学圣典也!孙子文化园这十三座桥实乃是沉浸式《孙子兵法》。</p> <p class="ql-block">《始计篇》 中的“计”是“算”,即计算或估算,指战前的战略谋划。篇中说“校之以计,而索其情”,就是通过量化方法评估双方兵力,通过考察“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等因素,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来分析谁会获胜。</p><p class="ql-block">“始计桥”上有座式样浑厚、个性鲜明的标志性建筑“阙”。阙是古代皇宫大门前供瞭望的楼,是权利和秩序的具象化。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估算胜负,制定作战计划,乃国之大者。</p> <p class="ql-block">“作战桥”实在其貌不扬,如果没有石兽座上的“作战桥”三个字,真想不到这是文化园中十三桥。“作战篇”所说的“作”是“兴起”之意,“作战”不是指战争,而是指战争前的准备和筹划,属于“未战而庙算”的范畴。作战桥两侧形似围板的护栏是铜质的竹简,古代,铜质竹简是昂贵的,它象征着战争耗费巨大,要慎战速胜。雄健霸气的石兽是古代的辟邪之物,意指君王在考虑战争底线的同时,更希望人民的生活安定。想不到其貌不扬的“作战桥”,蕴含了如此丰富的哲理。</p> <p class="ql-block">“谋攻”即谋划如何主动进攻敌人,战胜敌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是孙子的谋攻策略四部曲。当年韩信为刘邦灭魏国、代国后,越过太行山夺下赵国,收服李左车。李左车为韩信出谋划策,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良计,韩信遂修书燕王,最终燕王背楚归汉,成就了一段“尺书降燕”的千古美谈。这是“谋攻篇”的经典战例。</p><p class="ql-block">“谋攻桥”以折断的弓箭和放倒的战戟为造型,寓意孙武的兵学核心思想,表现了用兵打仗,锋利地兵器不是第一位,以智谋取胜才是上上之策的谋略。</p> <p class="ql-block">“形”是指军事实力和外在表现。《军形篇》集中论述了如何依据敌我双方物质条件,军事实力的强弱,灵活采取攻守两种不同的形式,以达到在战争中保全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提出了“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的全胜战略。</p><p class="ql-block">“军形桥”,像势如破竹,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真可谓:</p><p class="ql-block">远观敌阵细微处,</p><p class="ql-block">搜寻破敌可乘机,</p><p class="ql-block">挥军发势似破竹,</p><p class="ql-block">敌军溃败如决堤。</p> <p class="ql-block">‌“兵势”主要包括气势、地势和因势三个方面‌。气势是指通过内心的强大使敌人认为你同样强大,从而在心理上占据优势;地势是指利用地理环境来取得战斗优势;因势则是指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战术策略‌。唐朝有位常胜将军,名曰李靖,他在战斗中屡屡展现出强大的气势,使得敌人闻风丧胆,在多次战斗中取得胜利,由此得“常胜”雅号。</p><p class="ql-block">“兵势桥”的两侧有十四面棋子形战鼓。棋子暗喻战术布局的精妙与多变;战鼓,用于指挥作战,其声音振奋士气,此为“势”矣。观此桥,仿佛看到将帅挥剑向敌,兵士闻鼓奋勇,士气强大,军势蓬勃,无往而不胜矣。“兵势桥”,一个“势”字点睛。</p> <p class="ql-block">“虚”即空虚,指兵力分散而薄弱;“实”即充实,指兵力集中而强大。“虚实”策略是通过制造假象和隐藏真实意图,误导敌人,使其产生错误的判断和行动。这就是常说的“致人而不之于人”。</p><p class="ql-block">虚实桥巧妙地将孙子兵法的智慧融入桥梁设计中,桥的护栏以中空的竹子为原材料,中间安排了一块石头,形成了虚实相间的设计。要说“虚实”篇的经典战例,非诸葛亮巧设的“ 空城计”莫属。</p> <p class="ql-block">“军争”,乃“两军相对而争利”。“军争篇”主要论述了在一般情况下怎样趋利避害,力争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夺取致胜条件的基本规律,并提出了“以迂为直,以患为利”,“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作战原则,“夺心”、“夺气”的心理战,也阐述了“后发也可以致胜”的概念。</p><p class="ql-block">军争桥的建造特色是驰骋疆场的战车。在古代战场上,战车的多少是军事实力的象征,军争桥上的战车,暗喻拥有战争主动权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诠释《军争篇》的经典战役是“阏与之战”。公元前269年,秦昭襄王以赵不履行交换城邑的协议为由,派军攻打赵国要地阏与。赵惠文王派赵奢领兵相救。赵奢见秦兵势盛,为隐蔽作战意图,率兵出邯郸30里,坚壁不出。秦兵击鼓呐喊,耀武扬威,赵奢不为所动,增设营垒,造成赵军怯弱,唯保邯郸的假象,终使秦军轻敌麻痹。28天后,赵奢乘秦军不备,偃旗息鼓,帅军疾驶,两天一夜赶到距阏与50里处筑垒造营。秦军久攻阏与不克,突闻赵军已到,仓促全力迎敌。结果,赵军大胜,遂解阏与之围。这就是“趋利避害”,“以迂为直,以患为利”。</p> <p class="ql-block">《九变篇》强调了在军事行动中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应变的重要性。“九”,泛指多;“变”,指改变、机变,即不按正常原则灵活处置。所谓“九变”,即:圮地无舍‌:在难以通行的地区不要驻扎;衢地交合‌:在四通八达的地方应结交诸侯;绝地无留‌:在没有出路的困地不要停留;围地则谋‌:在易被围攻的地方要巧设计谋;死地则战‌:在无法生存的境地要坚决作战;途有所不由‌:有些道路不宜通过;军有所不击‌:有些敌军不宜攻击;城有所不攻‌:有些城邑不宜攻取;地有所不争‌:有些地方不宜争夺;君命有所不受‌:国君的某些命令可以不执行‌。孙子对随机应变的论述可谓深矣。</p><p class="ql-block">九变桥以抽象的不规则形式让桥体产生动感、活泼、多变的感觉,意指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当灵活机动,方能取胜。</p> <p class="ql-block">“行”,行列,行阵,行军布阵;“军”,屯,驻扎。“行军”,乃战时行军布阵、驻扎安营。“行军篇”主要论述了在不同地理条件下应如何行军作战、驻扎安营以及怎样根据不同情况观察判断敌情等问题。孙子说,大凡驻军总是喜欢干燥的高地,避开潮湿的洼地;重视向阳之处,避开阴暗之地;靠近水草地区,军需供应充足,将士百病不生,这样就有了胜利的保证。关于打仗,孙子认为不在兵力多寡,只要不轻敌冒进,并集中兵力,判断敌情,取得部下的信任和支持,也就足够了。</p><p class="ql-block">行军桥以古行军锅与弓箭相结合,意指粮草军需对战争胜负的重要影响。</p> <p class="ql-block">“行军篇”的经典战役是“虎牢之战”。隋唐时期,窦建德帅军十余万水陆并进,泛舟运粮,进援洛阳。军至成皋东原,遣使以告王世充。当时唐军面临腹背受敌的危险。李世民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窦建德新破孟海公,将骄卒惰,且长途而来,兵士疲惫,正可趁机破之。于是东取虎牢,扼其咽喉,以阻窦建德。窦军累月不得进,数战不利,将士思归,又粮道被抄,士气大丧。而后,李世民大破窦军,窦建德被俘,为唐军所杀。王世充闻之乃降。</p> <p class="ql-block">“地形者,兵之助也”。地形有通形、挂形、支形、隘形、险形、远形六种。《地形篇》说,考察地形的险易,计算道路的远近,这是高明的将领必须掌握的方法,正所谓“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p><p class="ql-block">地形桥的造型独特,如倾倒的枯树,立于溪水之上,稳重且隐忍;枝干苍劲有力,似网络着战场的生死之争。漫步桥上,直观理解“视兵形,知战势”的战术思想,方知利用地形优势制定作战计划,是“立胜”之本。问君知乎《地形篇》?到此可知一二三。</p> <p class="ql-block">“九地”,指各种复杂的战地。《九地篇》将战场分为九种不同的地形:散地,在本国,士兵易生二心;轻地,进入敌国不深地区,士兵易思乡;争地,双方均能获利的战略要地;交地,双方均可往来;衢地,与多国接壤,先到可得盟友支持;重地,深入敌境,背靠多城的稳固区域;圮地,山林险阻、沼泽等难以通行;围地,通道狭窄、归路迂回的险地;死地,迅速作战可存,迟疑则败的绝境。九地的论述精而深矣。</p><p class="ql-block">“九地桥”以创意式围棋棋盘,以围棋之黑白双子与棋盘之经纬,演绎出战场地形的复杂多变和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p><p class="ql-block">笔者在初中时学过古文“李愬雪夜入蔡州”,漫天大雪、连夜奔袭、干净利落的使元济于城上请罪的故事情节,记忆犹新。青年时期学古文,不会探究李愬的战略战术,现在看来,李愬之所以取得如此炳标史册的胜利,就在于他善于把握士兵的心理,利用地形、气候对士兵的心理影响,灵活运用示弱惑敌、速战速决、避实击虚的原则。李愬对《孙子兵法》的研究可谓深矣。</p> <p class="ql-block">“火攻桥”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展现了火攻战术的智慧和精髓。桥体设计独特,桥的两侧似熊熊燃烧的火焰照亮了古战场的夜空,凸显火攻战术的精髓与利害,以示作战要慎用。通过这座桥,直观地感受到了火攻战术的威力和古代军事策略的巧妙运用。说起火攻,《三国演义》中“火烧连营”和“赤壁之战”当属经典战役。</p> <p class="ql-block">“用间篇”中的“用间”,是指使用间谍。“用间篇”将间谍分为五种类型: 因间 、 内间 、 反间 、 死间 和 生间 ,每种间谍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战略价值‌。“用间篇”首先从战略的高度论述了使用间谍的重要性,科学的划分了间谍的种类,缜密的提出了招募间谍的条件,系统的阐述了间谍的使用要诀,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间谍理论。“用间篇”是世界最早的间谍理论著作。</p><p class="ql-block">“用间桥”形似凯旋门,造型独特,但咋一看,有点叫人琢磨不透。仔细一想,历史上无数战例证明,善于用间的军队,定会取得战争的先机,得胜凯旋而归。如此看来,用间桥设计成凯旋门的形状就不难理解了。</p><p class="ql-block">楚汉相争中的“范增之死”, 三国演义中的“蒋干盗书”,把“用间篇”发挥得淋漓尽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