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美篇昵称:zmzg龙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美篇号:42197769</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图片:文祝、龙哥+网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拍摄时间:2025年8月14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好的纪念就是不要遗忘”——这句沉甸甸的话,藏着我与铁道部党校同窗文祝跨越29年的共同记忆。1996年,我们曾随铁道部党校班级踏访卢沟桥,彼时青石板上的斑驳与宛平城的沧桑,在心中种下历史的种子。今天是202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前夕我们再次驱车前往,在永定河畔重寻硝烟痕迹,不仅是为了续写同窗间的约定,更是为了追问那个深刻的命题:为何“七七事变”会发生在卢沟桥?答案, 藏在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沉沦里,藏在日本步步紧逼的侵略野心间,更藏在国共携手、共赴国难的觉醒时刻中。</p> 百年沉沦埋下的隐患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击碎了清王朝“天朝上国”的幻梦,也开启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屈辱的篇章。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为日后“七七事变”埋下了伏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后,1842年清王朝就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割香港岛、赔2100万银元。虽未直接涉及驻军,却首次打破中国完整的国防体系,让列强看清了清王朝的虚弱,成为后续侵略的开端。其实大家殊不知,在这场战役中,大英帝国凭借的是仅仅28艘军舰,1万五千人的军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甲午战败后,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割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赔白银2亿两。日本借此一战跻身列强,侵略目光彻底锁定华北平原,为日后觊觎北平埋下野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01年《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被迫接受“允许各国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驻军”的条款。这一条款让外国军队堂而皇之地进驻中国腹地,其中日本以“保护侨民”为名,率先在天津、北京周边建立“清国驻屯军”,后改称“中国驻屯军”,将军事触角直接伸到了北平门口。</p> 日本驻军的战略包围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辛丑条约》后,日本以“保护侨民”“维持铁路治安”为名,在北京周边逐步扩大驻军规模,形成对北平的战略包围,而卢沟桥正是这一包围圈上的关键节点。</p> <p class="ql-block"> 图为丰台日军兵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日本驻军不断扩张。1901年起,日本在天津设立驻军基地,初期兵力约2600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后,日本加速渗透华北,1933年《塘沽协定》迫使国民政府承认“华北特殊化”,日军随即增兵,至1937年,“中国驻屯军”兵力已达5700余人,其中一个联队(团级单位)进驻丰台——这个距离卢沟桥仅10公里的交通要地,成了日军威胁北平的“桥头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卢沟桥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公元1192年4月24日建成,为11孔不等跨连续圆拱桥,全长266.5米,宽9.3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卢沟桥桥面的大理石护栏,是由281根望柱和279块栏板交替组成的,望柱和栏板石迎面雕有精美的花卉图案,望柱顶端各有一头大石狮,在其头上、足下或胸前背后又雕着一些小石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桥两端作为抱鼓石用的,东端是两头大石狮,西端是两头大石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卢沟桥东端北侧立有乾隆御笔,“卢沟晓月”碑文及碑亭。卢沟晓月是古代著名的燕京八大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何为卢沟晓月呢?古时交通不便,京城据此约半天的路程,在此打尖住店,来日早行。鸡鸣上路时,尚见晓月高挂西天,晨光微熹,大地似银,晓月如梦如幻。卢沟桥上月如霜,于是晓月的意境名传遐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么日军为什么非要占领卢沟桥呢?卢沟桥距北平城区约30公里,是当时北平西南交通的咽喉要道,桥北有平汉铁路,往南则是兵家必争的长辛店,往东约4公里是平汉北宁两路枢纽的丰台重镇,距丰台不远则是南苑,是驻兵的重要场所。早在七七事变爆发前夕,北平的北东南三面已经被日军控制。北面是不属于热河和察东的关东军一部。西北面有关东军控制的伪蒙军8个师约4万人。东面是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以及所统辖的约17000多人的伪保安队。南面日军早就控制了丰台地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此在西南方的卢沟桥和宛平城就成为了北平对外联络的唯一通道。为了占领这一战略要地,日军就不断的在卢沟桥及附近进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目的就是挑起战争,截断北平与南方各地的来往,进而控制北平,使华北完全脱离中央政府。</p> 从“士兵失踪”到北平沦陷的悲壮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7年7月7日,注定成为铭刻在中华民族记忆中的“国耻日”。这场以“士兵失踪”为借口的军事挑衅,实则是日本蓄谋已久的侵华开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7月7日晚,日本中国驻屯军步兵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在卢沟桥以北地区举行夜间军事演习。22时40分许,日军突然以“一名士兵失踪”为由,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37师110旅219 团)的严词拒绝。日军随即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起炮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七七事变”正式爆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事变爆发后,日本一方面假意与中国方面谈判“调查失踪士兵”,另一方面紧急从东北、朝鲜调兵增援华北。至7月15日,日本已向华北增兵超过5万人,坦克、重炮、飞机陆续抵达丰台、天津一线,对北平形成合围之势。而中国守军虽浴血抵抗,却因装备落后、兵力分散, 陷入被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7月26日,日军向中国守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29军撤出北平。27日,日军对北平近郊的南苑、北苑、西苑发起总攻,29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壮烈牺牲,成为全面抗战爆发后首批殉国的高级将领。7月28日夜, 29军主力被迫撤出北平;7月30日,天津沦陷。短短23天,华北重镇平津相继失守,而卢沟桥的石狮,见证了日军铁蹄踏过永定河的屈辱,也见证了中国军人“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悲壮。</p> 民族觉醒抗日统一战线形成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旗帜,以鲜明的态度和实际行动,推动国共合作,凝聚起全民族的抗争力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也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卢沟桥事变发生的第二天(7 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表《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指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同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红军领导人致电蒋介石,表示红军将士愿意“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促进国共两党实现团结合作抗战,7月15日,党中央派周恩来等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国民政府,明确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面对日军的全面侵华,国民政府终于放弃“攘外必先安内”政策。8月22 日,国民政府正式宣布将西北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9 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上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的谈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共中央的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宣告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御外敌,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汇聚起气势磅礴的力量,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p> 硝烟远去 记忆永存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次踏上宛平城的土地,29年前的沧桑与如今的鲜活交织。城墙之上,那些深浅不一的弹坑依然清晰,手指抚过斑驳的砖面,仿佛还能触摸到88 年前炮火灼烧的温度——这是历史刻下的伤痕, 更是刻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的“心痛”,提醒着我们不曾远去的苦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城内主街不复当年的萧条,军人的挺拔身影、游人的驻足凝望交织成鲜活的图景。人们放慢脚步,或聆听导游讲述烽火岁月,或在老物件前驻足沉思,轻声交流中满是对历史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位于城内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正举办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泛黄的家书、锈迹斑斑的武器、定格历史的照片,将“九一八”到“七七事变”、从淞沪会战到武汉会战、从平型关大捷到百团大战的壮阔抗争史娓娓道来,参观者们屏息凝视,不时举起手机记录, 让这段历史以更鲜活的方式留在记忆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展厅内,一块大屏幕十分醒目,其上“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的红色标语庄重肃穆,屏幕中白色菊花与黄色花蕊交织,传递着哀思。我们站在指定位置上向烈士深鞠三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移步卢沟桥,青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温润,石狮依旧守护着永定河。不同于1996年的静谧,如今的桥上满是追寻历史的身影: 身着统一服装的党团组织一队接一队,旗手高举党旗、团旗走在前列,成员们认真聆听讲解,在“卢沟晓月”碑前驻足宣誓;还有家长牵着孩子,指着石狮讲述“七七事变”的故事,让红色基因在代代相传中扎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站在卢沟桥的石板上,我与文祝并肩眺望永定河,29年前党校学习时的历史课记忆与眼前的热闹景象重叠。石狮无言,却见证了从百年沉沦到民族觉醒、从硝烟弥漫到和平繁荣的壮阔征程: “七七事变”发生在卢沟桥,是列强侵略与中国积贫积弱的必然结果;而中国人民的奋起抵抗,是一个民族不愿亡国灭种的本能与担当;如今这片土地上的纪念与传承,更是对历史最好的告慰。我们重探卢沟桥,不仅是为了不遗忘历史的伤痛,更是为了铭记:唯有团结一心、自强不息,才能让曾经的硝烟永远消散,让和平的阳光永远照耀这片土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最后,我引用最近热影的电影《南京照相馆》片尾字幕作为结束语:</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铭记历史 吾辈自强</b></p> 感谢您的欣赏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战争从未远离,它只是换了舞台和参与者。</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