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台州巾山 探四塔传奇

唐汉

<p class="ql-block">昵称:唐汉</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8313001</p><p class="ql-block">寻探景点:台州 巾山 四塔</p> <p class="ql-block">清晨雨后,山岚初散时,我已立于巾山之下兴善门外广场。举目仰望这座被台州人称为"母亲山"的双峰,在袅袅水气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未干的水墨画。从这个角度可见四座古塔拥山而立,或隐或显。巾山位于台州古城东南隅。山高约百米,方圆数百米,有东西两峰,相距约60米。巾山塔群一山四塔,全国罕见,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千佛塔在山下龙兴寺内,始建于唐代744年,重建于元代,为台州现存唯一的元塔。因塔上刻有1003尊石雕佛像而得名。故龙兴寺又称千佛塔寺,塔又称龙兴寺塔。塔上的每尊佛像神态各异,眉目间都凝着宋元年间的风采,留下千年风霜雨雪刻下的纹路。塔角铜铃随风轻响,恍惚间似有梵音自塔中滤出,与山鸟的啁啾交织成曲。</p> <p class="ql-block">由千佛塔向南坡爬十几米,便来到天宁寺。寺前一塔即为南山殿塔,始建于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代重修,高16.3米,为四塔中最矮最小的。南山殿塔是为了纪念唐朝名将张巡而建的。张巡在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城,保障了江淮免遭安史之乱涂炭。在台州,明嘉靖中叶后倭患惨烈,人民为了祈求太平,便想让这位唐代的英雄来护卫台州城,于是面江造庙,依庙建塔。</p> <p class="ql-block">看完南山殿塔继续向上攀登,途径中斗宫见一岔道,一条直到西塔,是捷径,但路陡,一条绕远,路好走。我选择捷径,几分钟就登上山顶,来到西塔下。</p> <p class="ql-block">东西两座宝塔都叫文峰塔。文峰塔其他地方也有多为单塔,唯有巾山双峰双塔,隔空对望。东塔空心七级,每层开有月洞门,站在塔内仰头可见天光如星河倾泻。西塔则如少女般窈窕,实心的塔身刻满历代文人题刻。在紫阳街是看双塔的最佳角度,双塔如姐妹携手,又似一对娥眉,顾盼生辉,难怪清代大学者朱彝尊会为之写下"双塔凌霄汉,天光接水光"的绝句。</p> <p class="ql-block">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诚然,巾山并不高也不险,之所以有名,名列“江南八小山”之首,是因为华胥子。华为古代道士,在此山炼丹修练,终得道升天成仙。在驾鹤仙逝时,一阵风将其头巾吹落变成巾山两峰。从此,这座山被称之为“巾子山”。</p> <p class="ql-block">两峰之间的一块石壁上,有“遗巾处”三字镌刻,边上有块平坦的巨石,人们称之为“仙人床”,石壁上方刻有一个桌面大的“佛”字,在这下面有“巾山摩崖”,民国时邑人屈映光在此处题有“通幽”二字。东面的悬崖上有一古洞,为华胥子修仙处。洞口有亭翼然,是俯瞰台州府城的最佳位置。</p> <p class="ql-block">看着巾山四塔的倒影跌入灵江水面;我忽然醒悟:此山此塔,早已不是一座普通的青山,也不是一座座冰冷的砖石建筑,而是一部鲜活的城市史诗,巾山的每一条石径,古塔的每一块砖瓦,无不浸透着台州人的悠悠记忆与绵绵情感。</p> <p class="ql-block">凝视着这座千年府城。耳畔响起杜甫的“"台州地阔海冥冥,云水长和岛屿青。”这是其写台州四首诗中最重要的一首中的首联。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历代文人墨客总爱为台州为巾山刻字留诗。当一阵山风拂过古塔上的风铃,那清脆的叮铃声响里,分明回荡着整个浙里的文脉与唐诗的风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