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37602022</p><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绿 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仅以此篇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历史的钟声敲过1937年的深秋,西南联大以一种特有的方式在世界教育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在战火中不甘意志沉沦与精神屈服的联大师生,用笔墨写下民族抗争的不屈精神,用文化找寻着国家救亡之路。</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荟萃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名校的大师巨匠,吸引了大批仰慕名师、向往民主的莘莘学子。在短短九年间,西南联大培养出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杰出人才,是中国教育的一面旗帜,也是中国教育的奇迹。作为西南联大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南联大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一百八十天,但他们在蒙自期间宣传抗日救国的爱国思想, 传播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开拓边疆文化教育,对蒙自的文明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今天,西南联大载入史册,蒙自分校已成记忆。但联大精神却早已注入中华文明的奔涌血脉中,并伴随着新中国在世界之巅的重新崛起,诠释一段不屈不饶的生命赞歌。</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了侵华战争。随着北平、天津的相继沦陷,清华、北大落入敌手,南开大学则在日机的狂轰滥炸中变成一片废墟。</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了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和教育实力, 1937年8月,奉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南迁至湖南,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由 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和张伯苓任常务委员。经过紧张的筹备,10月26日在长沙举行开学典礼,11月1日开始上课。</span></p> ~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战事迁逼长沙,立足未稳的临时大学已无以为继,不得不再度西迁。远离日寇的肆虐,有滇越铁路与外界相通的云南,成为了临时大学的下一个目的地。辗转至昆明组建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何去偏远的云南?因经费困难,校方决定:女生、体弱的男生和绝大多数教师乘火车和轮船去, 其余身强力壮的男生和少数教师从内地步行去。艰苦卓绝的1600余公里徒步跋涉,让象牙塔中的师生们看到了一个美丽与贫穷同在的真实中国。对于联大众多走上革命道路的师生来说,这次长征的影响不可估量。为保存中国文化薪火而进行的艰难跋涉,永远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与文化炫歌不辍的象征。</span></p> ~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8年4月2日,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于5月4日开始上课。浴战火而生,历经日寇屡次轰炸,联大巍然屹立,在昆明一驻就是8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正如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的严正宣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抗战初,昆明根本不可能马上安置一所有上千名教师、职员和学生的大学。联大将文、法商学院迁往蒙自,租用当年滇越铁路开通后,因云南外贸及外事中心北移昆明,而逐渐在蒙自海关税务司署等地留下的诸多空房作为校舍,成立了西南联大蒙自分校。饱经巅沛流离之苦的文、法商学院师生们,终于在远离战火侵扰的滇南小城蒙自觅到了读书之所。</span></p> ~ ~ ~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8年初的蒙自,远离日寇的铁蹄,对于刚从炮火的威胁下脱身的联大师生而言,这个静而美的环境,无疑是一块读书的乐土。从某种意义上, 蒙自就像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宁静的小岛,但师生们十分清楚,他们来到这个秀美的地方并不是自由的选择,而是侵略者入侵的结果。平静的南湖与汹涌的红河,正是这群流亡知识分子的心灵写照。在远离战争的宁静之中,实际上弥漫着流亡的苦楚。</span></p> ~ ~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蒙自分校组织架构教授名录</span></p> ~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听风楼”上寄国愁家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周家宅院位于蒙自城东,是当时蒙自豪绅、富滇银行副行长、个碧石铁路协理周伯斋的旧居。周伯斋得知西南联合大学学生避乱到此,便慷慨借让院里的一幢名为“颐楼”的青砖楼房,为西南联合大学文、法商学院的女生宿舍。因楼高风大,同学们又忧国思乡,常御夜听风,难以入眠,女学生们就把“颐楼”称为“听风楼”。</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分校于1938年5月4日开学,一时间小城教授云集,弦歌不断。400多名联大分校的师生们在这里著书立说、 完成学业的同时,并进行社会调查,发起卫生运动,建立文学社团,举办民众夜校普及文化知识,参加抗日募捐,组织集会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在国运艰难的时刻,与蒙自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蒙自古城内,联大文学院和法商学院的学生们担负着传播现代文明的责任,并且希望把抗日热情传播到尚不能识文断字的劳苦大众中,他们办起了夜校,吸引失学成人来学习,不但学文化,也讲时事,宣传抗日,教唱爱国歌曲,开展灭蝇运动,与蒙自普通大众沟通了情感的同时,在开启民智、传播进步思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8年8月,蒙自北京大学同学会主办民众夜校师生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爱好文艺的一些同学发起组织了一个文艺团体,称为“南湖诗社”,活动的主要方式是出名人诗作与散文的壁报《南湖诗刊》,举行诗歌座谈,请教授们讲演。 闻一多、罗庸、朱自清诸位先生都被邀请做过讲演。《南湖诗社》产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作,还培养了一批著名的诗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雷稀饭</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蒙自小得好,人少得好。大街上有一家卖糖粥的,带着卖煎粑粑。桌子凳子乃至碗勺都很干净,又便宜,我们联大师生照顾的特别多。掌柜是个四川人,姓雷,白发苍苍的。脸上常挂着微笑,却不巴结顾客的样儿。他爱古玩什么的,每张桌子上,竹器瓷器占着一半儿;糖粥和粑粑便摆在这些桌子上吃。他家里还藏着些“精品”,高兴的时候,会特地拿来请顾客赏玩一番。 老头儿有个老伴儿,带一个伙计,就这么活着,倒也自得其乐。我们管这个铺子叫"雷稀饭”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0px;">--朱自清《蒙自杂记》</span></p> ~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何妨一下楼</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湘黔滇旅行团六十八天的行军生活加深了闻一多与劳苦大众在一起的亲切感,但远离前线、 环境宁静的蒙自对闻一多来说正是读书、研究的好地方,他一头就扎进了学术的象牙塔中。闻一多住在哥胪士洋行的二楼,每天除吃饭、上课、 如厕外,从早到晚他整天趴在书桌上不下楼。有一次郑天挺教授劝他说:“闻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旁边的几位先生也跟着说,“是啊,你何妨一下楼啊!”一时间这个话竟不胫而走传了开去,成了他的雅号,后来回到昆明,有一次罗庸在系里说起这件事,于是昆明联大的师生们一传十,十传百地都知道了。</span></p> ~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同年7月,西南联大在昆明的简易校舍建好,在蒙自的校舍即将让给拟迁蒙自的柳州航空学校。于是,在蒙自完成期末考试的文法学院师生们,于8月底9月初陆续返回了昆明。</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文系系主任朱自清先生负责迁校事务,他陪同师生们到碧色寨,安排大家上火车后,再返回蒙自去安排下一批。繁杂的事务朱自清先生处理起来井井有条,从容不迫,一如他恬静沉稳的散文一般。</span></p> ~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8年的蒙自,走来了这样一群身着长衫的读书先生,这群读书人为了保留中华文明的火种不远万里南渡而来。四个月的时间,在历史长河中何其的短暂,但这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读书人,永远的把无字丰碑立在了世世代代的蒙自人心中。</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联大师生的到来,蒙自成为历史上中国文化的高度传播点之一。在联大离开之际,蒙自这座原先宁静的古城,也开始荡起涟漪:社会风气大为开化,公共卫生大为改善,男女同校的中学开始建立,更有年轻人追寻着联大师生的足迹,北上昆明报考西南联大。而联大许多毕业生,也不断的进入蒙自,不仅提高了当地的教育水平,还带去了进步的思想。</span></p> ~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联大在昆八年,弦歌不辍,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为国家培养出大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众多建国需要优秀人才。西南联大,这所今日已不复存在的大学,其名字所以能载入史册,其事迹所以值得人们纪念,实缘于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南联大这一代民国走来的学者,生活在一个激烈动荡的大时代新旧交替、中西碰撞。在这“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他们形成了各自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痴或狂,可谓千人千面,但内里全不失风骨、风趣与风雅。底子里是人格独立、敢于批判的铮铮风骨。这样一群不失硬朗而又极具个性的大师,身处国家危亡的绝境之中,仍然潜心教学,保存了中国文化、教育的实力,诠释了联大“刚毅坚卓”的四字校训。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span></p> ~ ~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进南湖公园 ,闻一多纪念亭 、闻一多先生雕像矗立在此,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震耳发聩。</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永远在蒙自人民心中。</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闻一多</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最后一次演讲。</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毗邻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的东大街,曾经留下西南联大蒙自分校师生的足迹。</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在蒙自二天,二次走进西南联大蒙自分校,心灵深受震撼。我们追随分校女生足迹,走近周家宅院,想实地感受体会“听风楼”;我们加入联大师生的铜像行列中,向前辈们表示崇高的敬意;我们坐在魁星阁墙基边的椅子上,感受联大师生的潜心著书立学、苦读钻研学问的精神;我们仰望着东大街硕大的联大课椅,敬仰这曾坐的是国家栋梁。</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也把足迹留在了这里,而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精神,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span></p> ~ ~ ~ ~ ~